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区域循环工业行业结构理论范文

区域循环工业行业结构理论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区域循环工业行业结构理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区域循环工业行业结构理论

一、区域循环工业行业结构分类理论

传统区域工业行业结构分类理论已不完全适用于分析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必须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进行修正。(1)生产资料产业比例过高,即过度重型化不是循环型工业的标准,因为传统重工业一般是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产业。(2)根据资源集约度,循环型工业可分为自然资源密集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资金密集型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和“废物”密集型工业。(3)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资源节约,循环经济模式下的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之间的比例与传统工业相比趋于缩小,同时,要与再制造业保持合理比例关系,以利于“废物”的充分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4)产业功能分类的依据发生变化。整个工业系统结构可规划组织成“资源生产”、“加工生产”、“还原生产”三大工业部门构成的工业生态链,三大部门之间的联系即产业生态联系,因此,比较循环经济优势、产业生态联系成为选择主导产业、潜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关联性产业的重要指标,再制造业成为循环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5)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循环型工业的基础部门即资源消耗少、生态环境破坏小,主要直接或间接为区外服务、大量输出产品、承担地域分工任务的部门;区域基础部门与非基础部门要根据产业生态联系协调发展。(6)根据5类生态产业分类理论,区域循环型工业主要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五产业的部分行业组成。(7)根据新循环经济产业结构分类理论,区域循环型工业主要由第二产业、第四产业和第五产业—再制造产业组成。循环型工业是由多产业组成的复杂循环型系统。

二、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配置理论

1.区域循环型工业专业化理论

区域循环型工业专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区域经济现象,即根据劳动地域分工和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区域内某些优势产业或部门生产规模和市场范围呈不断扩大的过程或趋势。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区域循环型工业专业化具有新特征:(1)区域循环型工业专业化中优势产业选择的依据不再是比较经济优势,而是比较循环经济优势(比较经济优势和比较生态环境优势)。(2)随着区域自然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废物”优势日益凸现,再制造业将成为朝阳产业。(3)由于循环型工业是由多产业组成的复杂循环型系统,区域循环型工业专业化不等于区域产业“一元化”,而是专门生产和综合发展相结合。

2.区域循环型工业综合发展理论

传统区域工业综合发展理论认为区域内工业部门以合理比例关系相结合,在再生产过程中建立密切经济联系,使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除传统理由外,区域循环型工业综合发展的理由还包括:(1)区域循环型工业要求“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分解者”企业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促进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循环。(2)综合发展有利于建立复杂的生态联系网络,从而最大程度地利用“废物”,实现最优循环经济效益。(3)区域循环型工业综合发展有利于集聚循环经济效益的实现。

区域循环型工业综合发展理论强调区域内循环型工业部门之间,根据产业生态联系,以合理比例关系结合,以综合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劳动资源、“废物”、知识、资金,实现最优循环经济效益。

3.区域循环型工业系统协调发展理论

参照传统区域工业系统协调发展理论的观点,根据循环经济理论的要求,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配置应遵循如下三个标准:(1)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根据区域循环经济优势不断进行选择和转换,重点是主导产业选择。区域主导循环型工业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生态关联性,能促进循环型工业综合体的形成;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产品市场广阔,市场扩张和生产发展速度快;较高的发展速度或潜在发展速度,能带动循环经济整体快速发展;较高的比较循环经济利益,能充分发挥区域比较循环经济优势,发展潜力大;具有较大的规模,只有这样才能主导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方向;动态更替性,不同发展时期,主导工业不同。(2)提高区域循环型工业之间的和谐度,使区域循环型工业联系有序化和产业比例合理化,即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关联性产业、潜导产业、基础性产业与再制造产业,在质量和规模上,根据产业生态联系规律相匹配。(3)提高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弹性度,使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既有吸收或减缓波动和外界干扰的素质,又有促进主导工业高级化的潜能。

三、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演进理论

1.霍夫曼定理和工业结构重工业化理论

霍夫曼定理即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根据霍夫曼比例的变化趋势,可将工业化分为4个阶段,霍夫曼定理适用于重工业化阶段。

工业结构重工业化理论认为凡人均国民收入超过200-300美元(1950年价格),工业化水平达到较高水平的国家,霍夫曼比例是稳定不变的,处于该水平以下的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霍夫曼比例将下降,然后在一定时期又趋向稳定,从总体上看,重工业比重上升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生产资料产业比例过高不是循环型工业的标准,要走适度重型化的工业化道路,因此,霍夫曼定理和工业结构重工业化理论在区域循环型工业中的适宜性大大减弱。

2.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理论

由于原材料工业如石油、石油化工、铝工业、钢铁工业多是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产业,加工、组装工业相比较而言,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小,因此,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符合循环经济规律,是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演进的重要理论。随着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加剧,再制造业提供“原材料”的比重将逐步增大。

3.工业结构知识集约化(高技术化)及软化理论

一般来说,工业化进程表现为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以资金密集型工业为主导—以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为主导3个阶段。随着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及信息控制程度的提高,其生产职能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而调查计划、研究开发等服务性职能的比重上升。许多再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服务优先模式是循环型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促进了工业结构知识集约化(高技术化)及软化(服务化)。由于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及工业结构软化,有利于节约资源、减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符合循环经济要求,因此,工业结构知识集约化及软化是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演进的重要方向。

4.动态比较费用理论

动态比较费用理论(扶植幼小产业理论)的基本观点:产品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从某一时点看,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的产品,并不一定会不变地持续下去,从发展的眼光看,它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关键是对那些有潜力、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产业采取扶植政策。区域循环型工业的经济效益目标和比较环境成本的动态变化决定了动态比较费用理论的核心思想即比较成本可以转化和扶植有潜力、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产业仍适用于区域循环型工业,但比较循环经济优势将替代传统比较经济优势;再制造业成为扶植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5.雁行形态发展模式和产品循环发展模式

经济效益是循环型工业的重要目标,雁行形态发展模式基本上适用于区域循环型工业,但循环的产品不再是传统产品,而是绿色产品,并且,应走适度重型化的工业化道路。发达国家(区域)循环型工业的产品循环发展模式中开发的产品是绿色产品,绿色消费市场的开拓、“废物”利用和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成为产品循环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

6.同时开发模式

同时开发模式的基本内容:随着技术集约化发展,产业基础不断更新,新兴产业逐步取代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在产业结构面临这种大变革形式下,为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各发达国家都不惜投巨资,抢占技术“制高点”,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后期发达国家与先行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同期进行的,处于相同水平。当然,后起发达国家还必须根据本国产业特点进行产品、技术开发和产业建设,因此,对这类产品“进口”较少,以后也不会有太大增长,然而“出口”随着技术基础的建立和加强将有所增加。

后起发达国家(区域)循环型工业的同时开发模式具有以下新特征:(1)技术性质符合循环经济要求。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不小,如电子垃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很大,因此,高新技术要符合循环经济要求。(2)一般地,循环型技术集约型工业是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对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小的产业,是区域循环型工业高级化的重要方向。

7.跳跃式发展模式

跳跃式发展模式指经济发展后起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移植先进国家的成熟技术,省略或缩短经济发展某一阶段,加速产业结构转换,使本国经济在相对短的时期内完成先进国家几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结构升级任务,赶上和超过经济发达国家。

循环型工业跳跃式发展模式具有以下新特征:(1)工业循环经济技术成为后起国(区域)从先进国家(区域)移植的成熟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循环型工业采用跳跃式发展模式意义更大。一方面,在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下,后起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阶段,推广循环型工业模式属于跳跃式发展;另一方面,后起国通过移植先进国家成熟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加速工业生态化,有利于缩短追赶先进国家(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进程。(3)适度跳跃发展。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具有阶段性规律,尽管跳跃式发展模式具有优越性,但跳跃幅度过大会导致区域工业结构和产业生态联系失衡,如果忽略再制造业等具有较强生态关联效应产业的发展,会导致结构断层,限制区域产业结构的生态化、高级化与合理化,因此,后起国(区域)发展循环型工业应采用适度跳跃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