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轨道交通出入口公共空间功能的拓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出入口空间是指轨道交通出入口部分的空间及其周围环境,是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内部空间与周围环境过渡和联系空间,是一个人造公共空间。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是处在轨道交通与城市之间的中介和桥梁。轨道交通出入口公共空间是联系地上、地下交通线路的纽带,其布局是否与线路功能设计有效结合,关系到线路功能设计是否合理,能否有效地为社会、经济、交通、城市发展等方面服务。在城市轨道交通迅速发展的今天,轨道交通出入口这种小体量的空间对城市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其承载的社会功能并不比大的公共空间少。轨道交通出入口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节点,每天迎来送往城市中大量的客流人群,由于它在城市中的特殊性,它与民众和城市公共活动之间的联系变得日益密切,其功能应该像大的公共广场一样,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
一、天津现有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存在的问题
天津和许多城市一样,都不同程度存在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在进行规划设计之初往往局限于交通功能本身,忽略了交通设施应为人服务、为人设计的根本理念,间接削减了市民轨道交通出行的热情。根据调查,天津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主要存在如下诸问题:
1.地面路网接驳效率低
天津的部分轨道与地面其他交通形式接驳效率有待提高,轨道交通出入口离公交站点距离较远,缺少非机动车停车场等,民众换乘不方便,致使不少出入口空间普遍存在着私车拉客、出租车揽活的现象,自行车、三轮车等换乘车也肆意占道摆放,如地铁1号线洪湖里站口外,便道上摆满了自行车,红桥区果酒厂地铁站外,经常有许多摊贩占用机动车道摆摊售卖,轻轨9号线十一经路站、地铁1号线刘园站出口处成了出租车停靠揽活的聚集地,这些现象影响市容环境、乘客通行,并隐藏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2.无障碍设施不完善
天津的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有一定的无障碍设施,包括为残疾人设置的盲道、坡道、升降电梯、扶手等,但一些为盲人使用的声音提醒设备几乎没有。同时,对无障碍设计的一些细节问题重视不够,如:一些盲道在设计时未与外部公共通道进行良好的衔接等。无障碍设施被侵占、停用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如1号线各站点的直梯经常不能正常开启,新开的2、3号线也有不少直梯不能正常开启,许多站外出入口的盲道上停放了各种车辆。对无障碍设施重视不够,阻碍了轨道交通出入口外部空间交通导向性的发挥。
3.可识别性有待加强
天津部分轨道交通出入口标识不太明显,可识别性较差,加大了乘客寻找轨道交通出入口的难度。如地铁南楼站的一个出入口隐藏在大楼内,和普通的商铺区别不大,行人很难发现。还有一些轨道交通出入口的标识导向设施严重缺失,或建成后一直没有后续设计补充,导致标识导向设施对导向系统没有起到应有的辅助作用。此外,每到夜晚,天津轨道交通出入口不少指示牌、路牌难以显示,市民和游客很难辨别轨道交通出入口。
4.人性化设施配备不足
通过对天津轨道交通的调查,发现新开通的地铁车站在出入口空间中设置休憩性的场地比一号线明显增多,但还是有部分站点没有考虑到滞留者的休憩问题,一些等候者只能席地而坐,影响了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的交通和形象。同时,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设计仅仅关注交通的流畅性,而对空间环境的舒适性不加注意,在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中的滞留人群找不到休息的地方,绿化设计的形式也很单一,只是简单的种植草坪、树木或者安设花坛,后期的管理养护也难以跟上,出入口空间环境很不理想,难与周围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相融合。
5.地域文化特色融入不够
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的同时,民众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也相应提高。天津的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设计千篇一律,单调的设计,简单的铺设和绿化,几乎每个车站出入口空间都是一样的设计,没有表现出所在区域的地面文化特色,缺少独特性。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形式,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设计也应该与历史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结合起来。如能将区域特色与历史文化融入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设计,其也能成为城市文化景观中一道炫目的风景。
处在不同的区域,轨道交通出入口的空间设置与功能倾向也不尽相同,但综合以上诸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增强城市各种交通形式接驳效率
轨道交通很难达到点对点的服务,需要换乘,还通常需要与其他交通工具换乘才能达到目的地。轨道交通出入口与城市其他交通方式是否能有效的接驳,直接影响了轨道交通在缓解城市交通方面的作用,而且也对出行的人是否方便有很大的影响。接驳不仅是两种换乘形式接替,而是多种的总和。轨道交通的使用者大部分是通过步行、自行车、公交与出租车等方式来接驳的。因此,在设计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时,应考虑连接路边人行道、广场、地下通道等方便行人步行。在不影响人流通过的前提下,设置自行车停车场与出租车临时停车空间,如在用地较为宽阔的地方设置,考虑换乘轨道交通的人流主要来自出入口的哪个方向,根据人流量设置相应规模的B+R停车场(驻车换乘非机动车停车场),避免停车位不足而造成人流穿越车行道到另一侧停放自行车,有条件的站点亦可建设自行车租赁点,鼓励市民环保出行。同时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到公交站台的距离不能太远,方便乘客便捷到达公交站台。所以,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完善整个交通运营体系,缩短换乘之间的距离,方便乘客,由此,才能使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分担率提升。
2.加强标识系统的引导功能
随着城市发展进入轨道交通时代,轨道交通出入口作为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中介”,作为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的“连接点”,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导向特征。由于轨道交通出入口与外部空间紧密相连,轨道交通出入口外部空间交通导向性的发挥对城市交通体系的运行至关重要。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处标识不明显,可识别性不强,使初次乘坐轨道交通的民众难以快速发现。完善出入口处标识性不强的标识系统,在出入口处提供尽量多的信息,同时要保证标识牌易于识别。轨道交通出入口的导向系统目的是标明轨道交通站在城市中的位置和人在轨道交通中位置,良好的方向感方便民众出行。导向标识包括平面文字、电子标识、立体标识,需要时加入人工向导。明确标识牌不仅方便指引民众,也引导划分高峰期人流的分流,给民众的出行带来积极的作用。标识标牌的设计要统一、简洁、、易于识别、按照固定模式、醒目、颜色鲜明有吸引力、遵照国际标准与国际惯例、信息全面,并且符合民众昼夜视线观察习惯,设置于易见的地方,避免被周边物体或者建筑、植物遮挡。
3.完善人性化设施
建立舒适的空间环境,是各国轨道交通规划者的共识。措施包括体系化设置的公共设施,富于变化的步行环境,以及完善的各种休闲与服务设施。以便使用者得到舒适、愉悦的车站地区公共空间环境。其中,超越无障碍设计的“通用设计”被更多城市使用。另外,轨道交通出入口不仅需要满足交通功能的需求,还需“以人为本”,融入城市民众生活,与社会产生互动,使轨道交通出入口成为城市总体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设置报刊亭、售卖处、风雨遮蔽物、绿化植物、休憩座椅等配套设施,这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品质和人文关注的程度大小。设计“以人为本”应是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都应首先考虑到人群的不同需要进行的。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的设计“以人为本”,就要注重公众的参与。设计之前,就应该注重民众的使用感受,广泛收集民众对于出入口空间环境的建议,以此作为设计和评定成效的基础;在完成阶段成果时,应将阶段成果提交市民进行评议,征询民众的意见和建议,据此不断改进完善。
4.注重安全疏散功能
由于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主要是疏散来自不同方向的人流,因此在交通设计中必须重视疏散的效率,使客流在出入口空间中进行快速疏散,避免大量乘客在出入口空间中聚集。为提高疏散效率,要求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空间与周围城市空间有良好的联系性与沟通性,有畅通无阻的流线关系,人行道有足够宽度,通向停车场的通道不应太长,出入口应有满足不同方向乘客需要的多个通道,有便捷的换乘。另外,在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设置一些树木、雕像小品、花卉、座椅、灯柱、公交站台、自行车存放点、报刊亭、草坪等,在限定空间的同时,又起到了隔离了机动车的功能,还实现了对出入口空间的保护,阻止机动车进入,提供行人小憩的场所。这些设置对提高出入口空间的安全性也有一定作用。
5.强调地域历史文化体现
天津建城几百年以来,传承了许多优秀而富有本地地域特色的文化,特别近代以来,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小白楼、五大道等都是典型的历史文化元素代表。轨道交通站点应依照各自所处区域,深入挖掘具有较强代表性和意象性的历史文化元素。出入口空间的主题可以是介绍站名的出处、当地的历史事件、当地的知名人物等等,这种历史经验的反映应很好地与周边环境经验相吻合。另外,还应加强对旧城区轨道交通出入口保护和利用。地域历史景观保护对于旧城区总体发展规划有很大重要性,应减少新增景观、建筑对旧城区历史风貌破坏和影响,重视呈现该站点历史人文特色,利用出入口这个“移动的客厅”充分展示历史文化地域的独特魅力。
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不同于别的空间,民众主要不是停留而是经过,所以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设计要以乘客的这种心理为主要依据。最初,设计者认为轨道交通站出入口只是一个交通空间,只需满足交通功能即可,所以早期的轨道交通站出入口空间没有注重人在其中的感受。随着近年来人们看法的转变,轨道交通站出入口不仅成为一个新型的城市空间,更成为人民地面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天津轨道网络的完善,轨道交通已成为城市中不可替代的交通工具。城市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与人们生活和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其功能在满足基本交通需求之外,还应是城市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交融和体现。“交通是一种文明”,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缩影,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的文化和品位。(本文作者:丁芮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