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灯标初显及最大可见距离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本文论述了航海技术中灯标的初显及最大可见距离,对航海技术中,常用的几个版本论述初显和最大可见距离等存在问题进行探究,并总结了教学中应说清楚的几个要点。
【关键词】射程初显强光灯标地理能见距离
1前言
灯标初显及最大可见距离是航海技术中《航海学》的专业基础知识部分,在各类版本中均有定性描述。作者在多年教学中发现各版本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重点探讨中版航海资料灯标初显的条件及最大可见距离的确定。在此抛砖引玉,力求专业知识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2灯光初显相关定义中存在的问题
2.1灯光射程
中版海图和《航标表》中灯光射程的定义为:通常指在晴天黑夜条件下,按照观察者眼高在海面上5m所能看到灯塔(桩)灯光最大的距离,以海里表示。由于能见度影响,实际灯光射程可能会超过或达不到表上所列数字。
不同版本对这定义叙述就有区别。以“灯标射程”为主,还有“灯塔射程”、“射程”。显然“射程”不够完整,专业性不强。“灯塔射程”比较片面,灯塔、灯船、灯浮、灯桩等统称为灯标,所以“灯标射程”比较妥当。但是,从引用角度(《航标表》中的说明)及词义属性看,“灯光射程”最恰当。在定义的呈述上略有不同,但意思表达一致。不过《航标表》中灯光射程的定义也应修改成“所能看到灯标灯光最大的距离”。以下几个定义以及其他内容在各版本中都存在这问题。
2.2光力能见距离
晴天黑夜灯光所能照射的最大距离,叫做光力能见距离,其取决于灯光强度,与灯高、眼高无关。
2.3强光灯标、弱光灯标
当光力能见距离大于或等于测者眼高5m时的灯标地理能见距离,则该灯标为强光灯标;当光力能见距离小于测者眼高5m时的灯标地理能见距离,则该灯标为弱光灯标。
2.4标注灯光射程
中版海图和《航标表》中,某灯标标注的灯光射程等于该灯标的光力能见距离和5m眼高地理能见距离中的较小者:当光力能见距离大于或等于5m眼高时的灯标地理能见距离,则标注灯光射程等于测者眼高为5m眼高时的地理能见距离;当光力能见距离小于5m眼高时的灯标地理能见距离时,标注灯光射程等于其光力能见距离。
2.5灯光初显(隐)
晴天黑夜,船舶驶近(驶离)灯标时,灯标灯芯初露(初没)测者水天线的瞬间,即测者最初(最后)能够直接看到灯标灯光的瞬间,叫做灯光初显(隐)。
2.6灯光初见
当见到灯标的灯光时,灯标已露出水天线一定高度,这种现象称为初见。
3灯光初显(隐)的论证
最新版的《航海学》是中国海事服务中心组织编审,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2008年4月第1版。其第17页叙述到“显然,并不是所有的灯塔都会出现初显(初隐)现象。通常,只有当灯塔的光力能见距离大于或等于该灯塔的地理能见距离时,才会出现初显(初隐)现象。”紧接又有“中版海图和《航标表》中灯塔灯光最大可见距离,取决于该灯塔的灯光强度。能见度良好条件下,强光灯塔,可能存在初显(初隐),灯光最大可见距离等于灯塔的初显(初隐)距离,即该灯塔的地理能见距离;弱光灯塔,一般无初显(初隐),该灯塔灯光最大可见距离等于其射程。”显然,这两段话从逻辑上讲存在矛盾。第二段中“弱光灯塔,一般无初显(初隐)”意思还有特殊情况,而第一段中“只有……才会……”则排除了这可能性。此前由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8月第1版郭禹主编的《航海学》第22页有结论“对于中版航海资料来说,强光灯塔可能有初显、初隐,弱光灯塔一般不会有初显、初隐。”
强光灯塔可能有初显(隐),主要是受能见度的影响。比如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5月第1版潘琪祥主编的《航海学》第23页就提到“当然,不是所有的灯塔灯光都有初显、初隐现象。如果灯塔光力较弱或在能见度不佳时,则往往在测者第一次发现灯塔灯光时,灯塔灯芯早已不在水天线上,而是高出海平面有一定的高度了,这时决不能再把它当作灯光的初显”。但是,即使是强光灯标以及能见度良好,也会观察不到初显(隐),这一点在各版本均没有说明。
假使有一船舶驶近某灯标,测者眼高16m,能见度良好,灯高64m,灯光射程为23nmile,则:
D5(nmile)=2.09√5+2.09√H=21.4nmile<23nmile→强光灯标
而灯标地理能见距离为:
Dg=2.09√e+2.09√H=25.1nmile
所以测者要想看见灯标灯光中心刚刚露出水天线的瞬间必须在25.1nmile处,而这时候是看不见灯光的。只有到23nmile时才看得见灯光,但灯标灯芯早已不在水天线上,而是高出海平面一定高度了,为初见。从这一例题还可以看出,该灯标灯光最大可见距离应该是23nmile,而不是25.1nmile。因此,潘琪祥主编的《航海学》里“强光灯的最大可见距离等于该灯塔的地理能见距离”的表述就有问题,它的前提条件不能是“强光灯”。而中国海事服务中心组织编审的最新版《航海学》里“能见度良好条件下,强光灯塔,可能存在初显(初隐),灯光最大可见距离等于灯塔的初显(初隐)距离,即该灯塔的地理能见距离”的表述是正确的,因为这里的前提条件是“存在初显(隐)”时灯光的最大可见距离。潘琪祥主编的《航海学》第23页还提到“因此,如果灯塔的光力较强,即光力能见距离大于或等于测者眼高5m时的灯塔地理能见距离,则这种灯塔的射程按定义是等于测者眼高5m时的灯塔地理能见距离。如果灯塔的光力较弱,即光力能见距离小于测者眼高5m时的灯塔地理能见距离,则其射程是等于该灯塔的光力能见距离。显然,考虑到测者的眼高一般都大于5m,所以只有前者才有可能有灯光的初显和初隐;而后者则不可能有初显和初隐”,这就是说对于弱光灯标是不可能有初显(隐)的,但是前面提到郭禹主编的《航海学》第22页的结论“对于中版航海资料来说,强光灯塔可能有初显、初隐,弱光灯塔一般不会有初显、初隐”,这说明弱光灯标是可能有初显(隐)的。那到底是“不可能有”还是“一般不会有”呢?两者都有各自的道理。前者是在“考虑到测者的眼高一般都大于5m”条件下的“不可能有”。如果测者眼高等于5m或者更低呢?灯光初显(隐)是一种现象,测者眼高小于5m时也可以观察到的,即使是弱光灯标,只要灯标灯光射程够远就可以。比如:
假使有一船舶驶近某灯标,测者眼高4m,能见度良好,灯高64m,灯光射程为21nmile,则:
D5(nmile)=2.09√5+2.09√H=21.4nmile>21nmile→弱光灯标
而灯标地理能见距离为:
Dg=2.09√e+2.09√H=20.9nmile
那么,当船舶驶到20.9nmile时就可以观察到灯光初显。还有一种情况,即测者眼高大于5m,且为弱光灯标也可能有灯光初显(隐):
假使有一船舶驶近某灯标,测者眼高5.4m,能见度良好,灯高36m,标注灯光射程为17nmile,则:
D5(nmile)=2.09√5+2.09√H=17.2nmile>17nmile→弱光灯标
而灯标地理能见距离为:
Dg=2.09√e+2.09√H=17.4nmile
在潘琪祥主编的《航海学》第23页里有“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国家标准《海图图式》(GB12317—90)(中国论文联盟整理)规定,射程不足10nmile的注至0.1nmile,大于10nmile的注至整海里,小数舍去”。例题里的标注灯标射程为17nmile,如果实际光力能见距离是17.4nmile,那么就有灯光初显(隐)。
综上所述,初显(隐)的条件应该是中国海事服务中心组织编审的最新版《航海学》第17页叙述的“显然,并不是所有的灯塔都会出现初显(初隐)现象。通常,只有当灯塔的光力能见距离大于或等于该灯塔的地理能见距离时,才会出现初显(初隐)现象”。求算初显(隐)的距离公式为:
D=2.09√H+2.09√e=射程+(2.09√e-2.09√5)(nmile)
光力能见距离小于灯标能见地平距离的弱光灯标肯定没有初显(隐)现象,只能是初见。
在《航海学》介绍灯标初显(隐)和介绍陆标距离定位时都有提到“航行中,可以用初显(隐)的时机来概略确定船舶的位置”,就是利用初显(隐)距离定位。当然前提条件是能见度良好的情况下才有初显(隐),那么在同等条件下,是否也可以根据初见求出距离而作为一条位置线定位呢?目前所有版本《航海学》均没有提及。作者持肯定态度,特别是弱光灯标灯光的初见,其距离就等于标注灯标射程。
4结语
作者通过比较各版本《航海学》,并结合航海实践与科学论证进行分析探究,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是本文最大的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严谨的科学态度就应该在海上根据实际灯标反复多次地求证再上升到理论,以上是个人对灯标初显的探究欢迎业内人士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田政普主编.航海基础知识[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11月第1版.
[2]潘琪祥主编.航海学[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5月第1版.
[3]郭禹主编.航海学[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8月第1版.
[4]航海学[M].中国海事服务中心组织编审.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5]航标表[M].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航海保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