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行为引导概念地铁车厢内部设计范文

行为引导概念地铁车厢内部设计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为引导概念地铁车厢内部设计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行为引导概念地铁车厢内部设计

摘要:文章针对环境对于行为引导作用进行深入探讨,对乘客乘坐地铁的需求、行为模式进行研究以及分析现有地铁车厢内部空间设计如何引导乘客行为,提出车厢内部空间设计应考虑到环境对行为的引导作用,从规范地铁公共秩序出发构思地铁车厢内部布局设计方案。通过研究人的行为模式去设计公共空间,利用环境去引导人的行为,从而使人顺其自然遵守公共秩序才是行之有效的规范方式。

关键词:地铁内部设计;乘客需求;行为模式;公共秩序

引言

在中国,各种文明标语、公共秩序规范守则随处可见以及广播提示遵守各种公共秩序也能随处听到,但中国人身上始终摆脱不掉素质低下的标签,可见中国采用的公共秩序的规范方式效果甚微。在国外,公共场合几乎看不到也听不到道德秩序宣教,但人们的行为却大都体现出高素质,大家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难道西方人就是天生比中国人道德高尚吗?事实上,西方社会的良好秩序和道德,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人为设计之上,通过外在的公共环境设计,人长期处于被设计的环境中,不知不觉行为得到规范,从而形成内在的修养和道德[1]。吴雪松[2]等研究设计行为的社会目的性时提出人们使用产品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因此产品先天具有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是一种自然且无形的过程。周晓江[3]等研究社会功能在设计中的体现时也提出工业设计活动具有培养人类社会良好品德的功能和责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同其产品设计及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是息息相关的[4]。因此设计需要担负起其社会和道德责任。所以不能片面地认为中国人天生素质低下,而应认识到中国的公共环境以及基础设施设计还需多加考虑其对行为的导向作用。地铁作为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是城市基础建设的核心部分,也是最能体现国民素质的公共环境,车厢内部空间不是简单地用于容纳人或容纳物,而是容纳“行为”[5]。因此本文从地铁入手,针对环境对于行为的引导作用进行深入探讨,从通过设计使人顺其自然遵守公共秩序出发,构思地铁车厢内部布局设计改良方案。

一、现状分析

现在中国普遍的地铁公共秩序主要通过语音提示,标识提示以及工作人员引导等方式去引导乘客规范自身行为,然而作用微乎其微,比如说每次乘坐地铁扶梯时,都会响起语音提示“注意安全,请不要拥挤,不要低头看手机”。然而人们还是在乘坐扶梯时照样低头看手机视频、聊天或是刷新闻等;再比如说在高峰期时,人们都集中在某一个车门处排长队等待下一班地铁,工作人员尝试引导乘客多走一段路程至另一排队队伍较短的候车位置,然而大多数人还是纹丝不动;另外一个例子,每次进入地铁车厢,都会有语音提示“上车的乘客,请往车厢内部走,谢谢合作!”但是作用并不明显,大多数人还是堵在门口,经常出现外面排队的人上不去,而车厢内部却是比较空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种情况,为什么我国采用的公共秩序引导方式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呢?本文针对乘客总堵在车门口的问题,以成都市地铁2号线为例进行分析,现有地铁车厢内部布局图(如图1)所示,对现有地铁车厢内部设计是如何引导乘客行为进行分析:乘客进入车厢,如果没有座位,一般会优先选择车门两侧的位置倚靠,因为与到车厢中部抓扶手相比较靠着比较舒服,而且车厢中部的竖向扶杆常被人倚靠,导致其他人无法抓扶的现象,站在车厢中部没有位置倚靠,上下车不太方便,也会经常看不到信息指示,而地铁车门扶手的位置方便抓扶,利于倚靠,且上下车方便,靠近信息指示,所以其次自然会选择倚靠在地铁车门两侧的扶手位置及靠近车门的竖向扶杆位置,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大家都堵在门口,不往车厢内部走的现象,综上所述,现有地铁车厢内部设计优选位置排序(如图2)所示,乘客的第一选择毫无疑问是乘坐最舒适的座位,第二选择是倚靠在车门处的竖向扶杆和车门两侧的扶手,第三选择才是站在车厢中部的扶手和扶杆处。人们大多堵在门口的行为,不能仅仅只是一味批判我们的国民素质低,关于公民在公共场所的一些不文明现象,我们更应看到的是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现有地铁车厢内部设计对人们行为的引导性用所致。而且公共秩序的规范也不能仅仅依靠直白生硬的道德说教,而应以设计去引导乘客行为,达到规范于无形之中的目的。

二、行为引导

(一)行为引导概念:美国知觉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在1979年首次提出了Affordance理论,此理论强调生态环境中动物本能知觉物资基于环境给予的信息[6]。行为引导概念是Affordance理论在产品设计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其中日本在此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代表人物如学者佐佐木正人及设计师深泽直人,深泽直人对于在日本为何频繁出现牛奶盒被丢弃在扶手杆上的现象进行思考研究时,曾提出过原因在于扶手杆顶面的方形长宽、面积等与方形牛奶盒底面的长宽、面积高度相近,从而致使人们下意识地把栏杆扶手作为饮用完的牛奶盒的归属,所以扶手杆的尺寸设计冥冥之中引导了人们丢弃牛奶盒置于扶手杆之上的行为。行为引导概念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产品两者的关系,将设计者的关注点从以前只关注产品酷炫的外形以及多功能性上转变到引导人们产生自然而然的行为。人类自然而然的行为包括用户的下意识行为、无条件反应行为和条件反应行为等。下意识行为是人不自觉的行为趋向,无需做出任何努力自然流露的客观行为,甚至自己主观无法控制、无法掩饰的行为,比如有的人一跟人交流就会耳朵红透。无条件反应行为就是反射行为,是一种不需要学习的,属于人类生理“自然而然”的反应行为,比如膝跳反射行为。条件反应行为是生活中日积月累的学习或是经历体验在我们生理或是心理上留下的匹配反应行为,比如很多人总是不经意就把垃圾丢在车筐里,其行为根源就在于条件反应行为,车筐的高度与开口形状与我们长期接触用来丢垃圾的垃圾桶的高度及开口形状高度重合,于是我们会不经意地自动把车筐与垃圾匹配在一起。引导性设计基于对受众本能层面的心理认知[7]的洞悉,从观察用户本能行为入手,通过分析用户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力求设计符合用户最自然的使用方式,摒弃生硬、直白的价值观强加于受众的方式,真正做到由设计引导人的生活[8]。

(二)方法:行为引导概念中产品引导性功能的实现依托于人的行为规律以及本能反应,并不会对于使用者的行为强加性的干预。因此在有关于地铁车厢内部设计的调研过程就要求我们对于地铁乘客在地铁车厢内部环境中的行为规律以及本能反应进行无干扰调研,从而通过研究与分析无干扰数据,得出以一种相对无形的方式引导乘客规范行为的设计方案,同时此方法对于乘客来说,在情感层面也更易接受[9]。1.乘客在地铁车厢内部的行为规律以及本能反应研究与分析本文以成都市地铁2号线为例,观察人们乘车时的乘坐行为以及本能反应的选择倾向,并针对其行为的具体数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本次调研团队由3人组成,观察样本数量两次共计1338人,为记录乘客最真实的本能反应,本团队不采用数码相机记录,采用笔和纸记录,其关键步骤如下:调研团队分工划分区域,对车厢乘客进行无干扰观察,对其从进入车厢到选择合适位置的过程进行跟踪记录。调研数据记录如表一所示,其中高位扶手、低位扶手、竖向扶杆具体所指(如图3)所示。参考调研的数据,经过小组讨论具体情境下乘客的选择倾向,我们总结出乘客在地铁车厢内部的行为规律:乘客进入地铁车厢,第一反应先看有无座位,其最主要的需求是找到当下情况下最舒适的搭乘位置,如若当下没有合适的座位可坐,其次是找个舒服的地方倚靠,再次是抓住扶手。人生来就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这是人寻求舒适的本能反应,座位是最舒适的,坐姿可以使乘客完全放松,双手空出来可以看报纸、玩手机,因此每次在首发站,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上班族们对于座位的竞争也是格外激烈;其次是找个地方倚靠,这样同样可以空出双手用于提东西、玩手机,同时还可以保证人的身体在站立状况下有效克服地铁车厢启动或到站时的加速度;站着抓扶手是最不舒适的,必须要占用一只手,还很有可能站不稳,需要身体自行用力克服地铁车厢启动或到站时的加速度,扶手又分为高位扶手、低位扶手以及竖向扶杆,其中高位扶手最为不舒适,因为需要将手抬高,长时间抓扶比较费力,而低位扶手以及竖向扶杆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供倚靠功能。综上所述,乘客的本能反应显示的乘坐方式舒适度排序(如图4),即:1.坐姿2.倚靠车厢壁3.倚低位扶手以及竖向扶杆4.站着抓住高位扶手。

三、基于行为引导概念的地铁车厢内部设计方案

基于行为引导概念,为摒弃直白生硬的公共秩序规范方式,期望通过设计引导行为,实现使人顺其自然遵守公共秩序的目的。我们根据调研所总结出的乘客本能反应显示的乘坐方式舒适度排序,进行地铁车厢内部方案改良设计(如图5):改良方案设计主要内容为增加地铁通道靠座,可在无座情况下,引导乘客往车厢内部走,去选择较舒适的倚靠位置,从而缓解乘客总是堵在车门处、车厢中部却还很空的现象;在车门进入处取消设置竖向扶杆,改为设置成抓握有些许费力高度的高位扶杆,这样车门处的高位扶杆因抓握动作较之其他区域更费力,也无法提供倚靠功能,从而引导乘客向车厢内部寻求更舒适的乘坐方式及位置;在车厢中部增加信息指示屏幕,这样车厢中部在具有更为舒适的乘坐方式的同时因增加信息指示屏幕的设计,消除了在现有车厢中部乘坐会不易看到信息指示的劣势,更人性化的设计便也引导乘客的乘坐选择更倾向于车厢中部位置;同时针对我国大运量的国情,本方案设计的新式座椅设计为在高峰期可收起变为靠座,从而在高峰期提高地铁的运载量。车厢内部改良设计方案整体效果图(如图6)所示、主要改良设计点:一是增加倚靠位,二是在车门处设置高位扶杆,三是增加车厢中部信息显示屏幕,四是一椅两用的新型座椅设计,高峰期可向上收起当靠座使用(如图7、8)所示。依据调研得出的乘坐方式舒适度排序,可初步推测出本地铁车厢内部方案设计引导乘客优选位置排序为:乘客进入地铁的第一选择是最为舒适的座位;若无空座位,第二选择是较为舒适的靠座,且本设计方案的靠座两侧皆有扶杆,有利于帮助乘客在倚靠时更轻松地克服地铁启动或到站时的加速度;第三选择是位于车厢中部可抓握的高位扶手,因为扶手较之入口处的高位扶杆更便于乘客抓握,相对更省力些,且在本设计方案中不用担心站在车厢中部而看不到到站信息指示;最后别无选择,乘客才会站在入口处抓扶最费力的高位扶杆处。

四、可用性测试

针对车厢内部改良设计方案的效度测试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调研数据来源于线上以及线下的问卷,本次调研测试用户共131人,问卷内容首先介绍本设计方案的车厢布局,同时配以车厢内部改良设计方案整体效果图进行图释,以便于乘客清晰了解本设计方案车厢布局情景,问题设置主要是在三类情景下的乘坐区域选择,乘坐区域划分为A:高位扶杆区域、B:高位扶手区域、C:靠座区域、D:座位区域(如图9)所示,第一类情况是空车厢,选项为A区域、B区域、C区域、D区域;第二类情况是地铁车厢内没有空余座位,选项为A区域、B区域、C区域;第三类情况是地铁车厢内既无空余座位也无空余靠座,选项为A区域、C区域。此问卷通过用户乘坐区域的倾向性选择测试本车厢内部改良设计方案是否能有效引导乘客的乘坐行为,从而达到设计引导行为的目的。用户在各类情境下的选择统计数据(如表2、3、4),倾向性排序结果(如图10)所示,正与初步推测结果高度重合,乘客的第一选择是座位,第二选择是靠座,第三选择是高位扶手,最后才是位于车门处乘坐舒适体验最不好的高位扶杆区域。从问卷调研的统计数据以及倾向性排序结果图中发现,本车厢内部设计改良方案可以有效引导乘客的乘坐行为,乘客追求舒适的本能倾向会更乐意选择车厢内部的乘坐区域,因而对解决乘客总是堵在车门处的问题有所帮助,同时化公共秩序引导于无形,让乘客顺其自然地遵守了公共秩序。结语基于行为引导概念,通过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本能反应去设计地铁内部车厢,引导人产生自然而然的行为,从而实现使人顺其自然遵守公共秩序的目的,为国民素质的培养以及公共秩序的规范方式提供了参考,中国的公共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应由设计引导人的行为,使人顺其自然遵守公共秩序才是行之有效的规范方式!

作者:王瑞 姚望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