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铁车站基坑监测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1水平位移监测
1.1.1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受现场条件限制,为尽可能方便地观测边坡及冠梁顶水平位移,减少多次设站带来的系统误差,将基准点设于西侧距离基坑约50m的边坡坡顶,并在基准点以西、以北两侧约120m处分别设置稳定的东西、南北向后视点,以分别校正基准点坐标变化。采用独立自由坐标系,为方便计算,同时考虑到基准点A与东西向后视点B的连线垂直于基坑,故每次监测时首先设定AB方向的坐标方位角为0°,由此测得B点坐标以及南北向后视点C的坐标,根据以上两个稳定后视点的坐标变化来校正设站点A的坐标。根据已校正后的基准点坐标,后视B点定向(后视点B点坐标始终不变),采用极坐标的方法,测得各个位移测点的位移量。
1.1.2水平位移监测布置与结果分析由于基坑西侧放坡较缓,而东侧放坡较陡,水土压力相对较大,在东侧边坡及东西两侧基坑冠梁顶设置水平位移监测点,如图1所示。实测基坑开挖至底板浇筑完成,基准点A的位移量达13mm,方向向东(坑内);东、西侧冠梁顶累计最大位移量分别达13mm(W1测点)、19mm(W3测点),东侧一级、二级边坡最大位移量分别达45.7mm(Y6测点)、41.5mm(Y10测点),位移方向均为向西。分析监测数据及现场工况不难发现,基坑东、西两侧水土压力差导致基坑冠梁统一向西侧位移,东侧边坡放坡较陡,位移比西侧较大。
1.2深层水平位移监测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变化情况。在东西侧灌注桩内均匀布设测斜孔,测点位置与图1中冠梁顶位移测点一致。计算中采用测斜孔口为起算点,由上至下计算位移量,孔口位移数据采用3.1中冠梁顶位移量。实测基坑开挖至底板浇筑完成5个月时间内,西侧围护桩累计最大位移量达20.4mm(W7位置处),东侧围护桩累计最大位移量达20.0mm(W4位置处),位移变化曲线分别如图2a)和图2b)所示(位移为正表示向坑内位移,反之为向坑外位移)。分析位移曲线可以看出,由于只设置首道钢支撑,桩体位移较为明显,位移影响深度较大。实际开挖施工中,由于基坑暴露时间较久,由此时空效应影响也导致了位移量的进一步增大。
1.3支撑应力监测本工程中采用左右间距1.3m、直径800mm的双拼钢支撑与冠梁锚固的支护方式,每对钢支撑间距3.5m。为测得支撑应力变化,每对钢支撑选取其中一根安置钢弦式表面应变计,同时监测钢支撑上、下表皮的轴向与横向应力,布设与支撑东西端头距冠梁约50cm位置处。实测开挖过程中钢支撑轴向应力最大值达80MPa左右,横向应力最大值在20MPa左右,已超过本基坑变形控制标准,最大值测点位于基坑中部附近。
1.4支撑挠曲监测本基坑净宽达27m,支撑端头与冠梁锚固,因此支撑挠曲为重点监测项目。为精确测定支撑挠曲量,在支撑中部钢支撑连接端头处布设反射片,采用TCA1800全站仪以及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实测支撑挠曲最大值为+40mm,超出报警值(30mm),发生在基坑中部偏南侧约8m位置处NQ8测点。该测点处坑内设有积水井,开挖深度略深,基坑暴露时间相对较长。结合现场施工工况可以看出,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撑挠曲量持续增加,在5月20日~7月10日这段时间内,由于基坑持续下挖至坑底标高,挠曲变化速率最大,在7月份底板浇筑完成后,变化速率较为平稳。
2结语
1)本基坑采用东西侧放坡处理,对于基坑冠梁顶及边坡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尤为重要,实测冠梁顶最大水平位移量接近20mm。在场地条件不佳,施工影响范围较广的基坑周边布设位移基准点,需适时校正基准点坐标,防止系统性偏差。2)本基坑采用灌注桩围护结构,坑内满堂高压旋喷加固,坑外设立重力式挡墙,只设置首道钢支撑,开挖深度10m,桩体深层水平位移量在20mm左右,满足基坑变形控制标准。3)对于超宽基坑,锚固型钢支撑挠曲变形量较为明显,本基坑虽然将双拼支撑与冠梁和重力式挡墙的压顶板一起整浇施工,以控制变形,但实测数据显示,支撑挠曲变形量仍然超出变形控制值。
作者:胡雷鸣单位: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