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联系不紧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开设较久,教材多而繁杂,但课程基本内容多年未变,部分内容与工程实际已有所脱节,整体内容跟实际联系不紧密;任课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也只有照本宣科,以灌输式的讲授为主,很少结合实际案例对相关理论知识展开论述;学生的学习完全在教师的讲授与主导之下,缺乏独立思考及自我主动性,只是简单地机械式记忆、学习、练习,等完成课程考试之后,很多知识完全丢弃。在这种传统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较差,不能对知识活学活用,而且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差。(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较为抽象,且偏理论化,比如“金属切削原理”原来独立成课,现在作为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内容,课时有限,而内容偏理论化、抽象化,学生很难掌握,而且这部分内容在大多数教材中排在第二章,更容易使得学生有畏难情绪,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目前所采用的满堂灌教学方法,不仅无法使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更是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内容枯燥、抽象、难以理解,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3)不能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课程后续伴随着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并且课程内容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展毕业设计需首先掌握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工程设计类的本科毕业设计。在教学环节中,目前的教学过程仍主要停留在书本的知识上,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使得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开展具有较大难度,学生掌握的知识无法支撑这些环节的实施,需要结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内容对课程相关内容进行再学习。(4)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任课教师以把课程内容讲完为首要目标,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综合应用能力,且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及提高其创新能力。创新的基础是基本知识的掌握,如果基本知识都掌握不好,那创新就是空中楼阁,何谈创新。由于学生对工程实际缺乏了解,仅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创新的产品经常不切实际,缺乏实用性;没有在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等方面有所训练,遇到新问题、新题目往往不知如何下手。
针对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讲授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索一种结合工程案例的教学模式(图1),通过对工程案例的讲解,将相关知识进行展开及运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对工程案例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关键及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2.1工程案例库的建立实施案例式教学的关键是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学生感兴趣并且内容较为丰富的工程案例库的建立。工程案例库包括金属切削机床实例库、刀具实例库、典型零件加工实例库、产品装配实例库等,可以有图片、动画、视频、文字、实物等多种形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越来越强,工程案例库需要不断更新,增加新的工程案例,以体现其时效性及实用性。由于工程案例库涉及面比较广,可考虑建立工程案例数据库,搭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实现工程案例的有效管理。
2.2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样化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工程案例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课程内容的传授。(1)多媒体的运用:传统的板书式讲授对于部分基本理论的传授具有思路明晰、重点突出等优势,而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加直观、高效、生动、形象地把课程内容展现出来,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原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例如金属切削机床部分内容,其主运动以及进给运动较为抽象,很多同学没见过机床实物,完全凭想象难以理解该部分内容,而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使得学生更系统全面地理解并掌握知识。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多媒体使课堂信息量成倍增加,而如何利用多媒体使得学生对工程案例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且不感到学习压力,是要重点解决的问题。(2)现场案例教学法:针对课程内容,可结合学生金工实习的收获,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车间对加工现场进行参观,了解机械零件的加工过程、机床装备的使用、产品的装配过程等。金工实习一般在本课程开设的前一学期,是机械专业本科生第一次实际接触工程实际,可初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机械加工流程和方法,为学习设计机械产品及零件加工打下基础。由于没有理论知识做支撑,金工实习仅仅给学生提供了最基本的认识。为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使得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相关知识,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学习过程中,应再次进入实习车间或者进入工厂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比如:机械加工工艺设计部分,可结合一个具体的零件从毛坯至合格零件的过程,讲解工序、工步、工位、走刀的基本概念,分析毛坯的选择、定位基准的选择、工艺规程的编制等内容,通过现场案例与理论知识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对知识的记忆牢固度。(3)分组讨论法:可组建4~6人的兴趣小组。课程讲授过程中,课前布置一系列的工程问题,由各个小组去寻找解决方案,并进行小组内部讨论进而形成一套方案;课上由各个小组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阐述分析,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较、评价,吸取其他小组方案的优点,改正自己方案的不足,最终形成优化的方案;课下对整个工程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对工程案例以及问题解决过程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3]。例如:在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部分,课前布置设计一典型零部件的机械加工工艺,由各个小组讨论形成各自的方案,课上各小组进行集中讨论,任课教师对各小组方案进行点评,指出各自的优点、不足以及适用范围等。通过这种小组讨论的方式,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沟通、团队合作能力。
2.3学生的积极参与要实现工程案例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并提高应用效果,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现在的学习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更多的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并在讲授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课程讨论等。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知识时代,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养成课前预习,课上积极参与,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工程案例的分析、讨论,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结束语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由于课程内容多而课时少,内容偏理论且较为抽象,目前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一般,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较差,给后续课程的学习也带来一系列问题。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应用能力。结合目标,探索形成了一种结合工程案例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将工程案例贯穿应用于教学的全过程。模式经过初步的应用,学生对于金属切削机床、刀具、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等有了更为形象、深入的了解,可更好的完成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效果反映较好。在未来的研究以及应用过程中,将进一步扩展工程案例库,对课程讲授内容、现场学习进行更为合理的安排,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作者:杜彦斌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