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环境陶艺功能性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国陶瓷杂志》2016年第一期
摘要:
环境陶艺是现代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城市特色的亮丽风景线,标志着城市文化档次的提升。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进程中,环境陶艺既组成了城市规划内容,也构成了城市的小环境。近年来人们的观念随着经济与时代的发展而改变,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城市建设对生态存在一定的破坏性,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文章立足于研究设计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下环境陶艺的功能性,在研究对环境陶艺的设计、建造和改造中充分说明环境陶艺在城市生态文明影响下存在的意义与社会价值,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注入环境陶艺内涵中,丰富环境陶艺理论与设计实践。
关键词:
环境陶艺;生态文明建设;功能性;公共空间;自然审美
1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陶艺发展历程
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不仅要认识到环境陶艺与周边环境存在相互作用、影响的关系,还要考虑到环境陶艺具备的功能与优势。在中国,生态文明的概念可以上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1987年,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在中国学术界首次明确使用生态文明的概念。叶谦吉教授认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他认为,21世纪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纪。
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与房地产建筑业犹如雨后春笋一般迅猛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做大社会财富蛋糕使原有的城市内部或者周边的河流、绿地植被等自然环境被破坏与工业污染,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土地、水、能源等约束愈发趋紧,环境承载力愈加脆弱不堪,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随着城市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迫切。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激烈的社会竞争,人情味的淡漠,都市人的生活也越来越感到一种压抑和疲倦,深感与大自然的疏远。当大众审美意识提高与生理、心理需要健康发展的需求难以释放解决,大众的环境意识开始出现变化,对“回归自然”表现出一种深深的渴望,一个对兼顾生态景观,人文元素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需要也应运而生,从而带动促进公共艺术发展,加上陶艺教育的普及与文化交流层面的不断拓宽,时代在呼唤自然、生态、人性化、“诗意”和富有个性化的建筑和环境空间,艺术家参与环境陶艺的创作机会变多了,现代陶艺由室内摆设走向室外,逐渐成为人与自然交流的一个纽带。其实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班牙的设计大师安东尼高迪就使用陶瓷材料作为外墙砖装饰建筑外部空间,例如他的经典作品居埃尔公园,使用了一系列的碎瓷片。色彩和造型都十分大胆,具有阿拉伯风情,看起来很像是童话中的大游乐场,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居埃尔公园的圆形大广场拥有世界第一长度的石座椅,造型蜿蜒盘旋,表面用色彩斑斓的碎瓷片镶嵌装饰,图形看似随意拼接却隐含一定寓意。这座长椅的功能性也是不可忽视,长椅的设计非常符合人体力学标准,长椅的靠背弯度与人体背部曲线相当吻合,坐在长椅上感觉十分舒适,长椅的设计亦是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长椅外弧形为单人座,内弧略微宽大,是情侣座,这一兼顾功能和审美情趣的设计无疑为日后环境陶艺的蓬勃发展开辟先河。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环境陶艺的概念出现在最近十年,主要在日本,韩国。它是公共艺术发展中的一种新形式,符合当代公共艺术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与社会生活”,融合了艺术公共性原则与现代陶艺的语言,环境陶艺安放于公共空间中,可适应多种不同空间。最初最简单的形式仅仅是用瓷砖装饰建筑表面,随着公共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壁画,雕塑,装置,水体,公用设施等采用了陶瓷材料,而且长期被人们接纳与认可。公众可以用视觉,触觉等形式感受环境陶艺,它是开放性的,欣赏体验环境陶艺,人文精神的接受面更加广泛,它力求创造一个适合人身心全面发展的空间,满足物质与精神不断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城市环境陶艺起步较晚,相对欧洲等其他地区而言,中国社会缺乏公共艺术精神和传统,公共艺术与公众生活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且并未及时跟上楼房,道路等城市公用设施的发展速度,城市中住宅、公园、绿地、广场、步行商业街等公共空间的建立,使得环境陶艺等公共艺术被过于强调功利性与市场需要,出现了一批粗制滥造,急功近利,过于商业化的草率的艺术格调较低的“城市摆件”,这些盲目追求商业利益和大批量毫无新意的复制元件“星星,棒棒,球球,块块”,非但没有达到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反显得突兀不自然。抛开了自然环境与传统历史文化的价值,那就是空洞一物,并且破坏了环境的整体性。
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中国艺术家对形式语言以及材质语言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现代环境陶艺开始逐步迈向以自身关注社会公共文化与公共精神,亦是注意到公共艺术与社会、生态环境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家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环境陶艺等公共艺术走入当代中国城市居民的公共生活空间,走进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陶艺在中国历史悠久,陶艺与陶瓷材料可大规模应用在我国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方面,陶瓷材料取材方便,成本低廉,寿命较长,易于组合多变;适合特殊的城市面貌与表达独特的城市文化个性,环境陶艺设计综合了设计学、生态学、规划学、环境艺术学、设计美学、史学等多门学科的视角与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环境陶艺设计除了艺术性还必须考虑到社会性问题,是城市生态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从90年代中期开始,艺术设计从业者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重新产生思考,大型陶艺户外雕塑、壁画等必须有从主题到形式的变化,使其从单一的纪念性装饰性过渡到兼纪念性、装饰性、标志性、观赏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多种功能相结合的新型公共艺术门类,建造要以城市生态文明为目的,使用上要多考虑适应自然环境与人的因素,让作品更加贴近公众生活,成为都市人感悟自然欣赏艺术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纽带,连接人-环境-社会之间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2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下环境陶艺的功能表达
不同于传统陶瓷艺术,环境陶艺必须走向公共空间,是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研究环境陶艺在构建生态城市中的功能,更好挖掘其审美价值与艺术教育功能。
2.1依靠环境陶艺表现生态城市空间公共性环境陶艺作为公共艺术,必然拥有公共艺术的核心概念—公共性,公共性以公众需要为首要目标,以公众批评为鉴戒,服务于社会精神文明并强调以人为本。首先从字面上解释是位于一个公共的开放空间内,环境陶艺放置在这个大空间中供人观看、欣赏,具有一定的自由度,而且环境陶艺建在户外就有比室内获得更多的人群欣赏。其次需要大众参与到环境陶艺的决策、制作中来,因为环境陶艺的受众为市民阶层居多,它开展的主题多半是“对自然、生态、人性的思考与一定的人文关怀。”建构一种与欣赏者产生情感交流的互动关系。除此之外,公共性还体现在环境陶艺需要公众参与,例如在一件作品的决策和制作上,有条件者更应该引导公众参与,因为环境陶艺审美受众多是广大市民阶层,他们不该只是消极旁观这些艺术作品,而应该去积极地参与去实现和作品之间的互动,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让静止的城市空间充满活力,为欣赏者提供一个交流艺术体验感悟的空间,这样能将大众参与、多元文化形态、多种美学观念综合起来表达自然、生命、人性、生态的主题;从而让大众对环境陶艺的关注不仅仅局限在作品本身。使环境陶艺的社会接受面与服务面更广泛。
环境陶艺的公共性亦表现在它的审美渗透,通过陶瓷材质与观赏者的亲密接触,取代死板的说教,从而让观赏者产生欣赏的默契与情感上的认同,把陶艺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对人的关系传达到公共空间的任何角落。
2.2通过环境陶艺体现生态城市空间的自然和谐与文化互动在环境陶艺的设计施工中应尽量避免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大规模的土方工程会对地貌、植被造成一定破坏。所以必须结合当地地形地貌情况进行设计,减少施工对原生自然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青年陶艺家熊煜设计的《水土宜陶》(图1)就位于景德镇市区的一座山体上,这组陶艺利用了原生自然环境,依山而建因地制宜,在斜切的山体上铺设浮雕壁画,使《水土宜陶》与天然美景融为一体,《水土宜陶》以景德镇本土文化为主要题材,将景德镇自宋代以来至今的陶瓷代表作运用景德镇特色的瓷土加工成为巨大的平面浮雕,将景德镇陶瓷文化精华浓缩到既定的空间内。壁画装饰面也随着山体起伏而产生变化,体现了一种和谐之美。此外,环境陶艺作为城市空间中的艺术,亦应该构建与城市环境文化的互动,例如在瓷都景德镇,许多环境陶艺都表达了对千年瓷都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敬仰与承袭,以及宣扬瓷都民俗、民风等。这样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一定的升华,如上段所言把握与整体环境之间的协调美,满足城市居住者提升自身环境艺术质量的心理要求。例如位于景德镇西客站由黄焕义教授设计的《昌江之水》(图2)大型陶艺雕塑,设计灵感源于景德镇的母亲河—昌江,昌江在景德镇制瓷史上与高岭土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旧时景德镇陶瓷外销大多靠昌江水路运输前往各地,昌江在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播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黄焕义教授将陶艺作品设计成一滴滴水珠聚合起来的形态,同时将每一滴“水珠”上装饰出蓝色的水波纹,放眼望去犹如景德镇传统名瓷—青花瓷。而且,水的常态是有流动性的,没有固定形态,这座陶艺雕塑似乎蕴含着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能像水一般源源不断,源远流长。不只是《昌江之水》,景德镇还有许多这样表达当地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的优秀环境陶艺作品,这些形象皆能充分表达景德镇的传统文化,风情民俗。显然,把握一座城市文化的定性须从它的历史传统因素、地域因素、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因素入手,这些应该得到尊重,也是最合适的创造方向,将其融入环境陶艺创作内涵中去并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展现环境陶艺的独特艺术魅力,丰富城市景观,赋予作品自然之美与人文精神的双重意蕴。所以,环境陶艺的设计前提是要考虑到自然与地方人文特色这两种因素的和谐共处,才能将环境陶艺真正融入到具有生态性的城市景观中去,任何特定场地的自然因素与人文积淀都是对当地独特环境的理解与衍生;既能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也体现作品与城市空间的文化互动。
2.3提升生态城市空间的亲和力陶瓷材质结合了水、火、土三种元素,来自自然的取材对于人类来说有着天生的亲和力,陶瓷材质历经水火融炼产生的质感表达手法多种多样:釉面的温和细腻;不施釉则呈现一种古朴的厚重,甚至有一些刻意制造的肌理营造出一种神秘,粗犷。陶瓷的色彩既有来自于瓷土黏土的原色,又有在窑温下造成人工无法干预的“窑变”,色彩绚丽变化多端,感染力强又不失亲和。亲和的材质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人快节奏生活下的冷漠与紧张,让人倍感亲近,唤回城市人的自然审美直觉。公众急需一个能放松心情亲近自然的公共空间的渴望、需求也是环境陶艺的一种设计趋势。在日本陶艺家会田雄亮的作品《水之庭》中就很好诠释了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会田雄亮将天然的流水介入到环境陶艺设计中,通过“水”这一媒介联系了艺术、人、自然。水的灵活多变为环境陶艺注入了灵动与生机,丰富了作品的主题。会田雄亮将“水”视为创作源泉,在《水之庭》中他运用大量的土红色陶制构件搭建出曲线起伏的形态,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水流的轻灵飘逸与陶艺的厚重相辅相成,整个作品大气、含蓄、内敛、柔润,让人忍不住想与之亲密接触,标志着一种来自古代质朴,归真的自然观,兼具人文主义与生态环保精神。这些作品都具有一种来自于魔幻空间的魅力,基于一种无止境的公众对话,将人们的生活状态放大夸张,变得让人易于接受,拉近人与环境陶艺作品的距离。
2.4环境陶艺材质的强制与恒久功能环境陶艺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周围环境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在一定的时空内存在于特定的公共环境中,无论受众是否喜爱,接受。环境陶艺都会强迫介入人的感官,强制公众接受它的存在。这并非是真的“强迫”,公众在一定时间的观察之后对这件作品从不自觉欣赏转变为自觉欣赏的顺应,甚至产生对“美”的体验,最后产生依赖性。尤其在一些人流量较大,居民居住比较密集的区域,广场等主要场所放置环境陶艺,会带来更明显的视觉冲击。并且陶瓷材料是具有永久性的,所以设计制作环境陶艺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做到精益求精。陶瓷材料相比玻璃钢、金属、塑料等材质有着耐磨损、抗腐蚀、强度高、耐久性等优点,经过1000余度高温烧制,长时间可以保持颜色和光泽。它不是瞬间成型的艺术,一件作品若长期放置没有人工干预与其他原因损坏则可以存在几十年甚至一百年,所以陶瓷材质的特性决定它是一门恒久性的艺术,一件真正可称之“美”的作品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在时间的积淀中它的人文意蕴愈加浓厚,经久不衰;史前红黑彩陶也好,汉代画像砖也好,唐三彩俑也好,现今社会看来他们仍旧是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陶艺不仅仅是装饰与美化空间的摆设,更多的是对艺术与思想的表达,伴随市民的生活,生产,伴随城市共同生长。
3研究环境陶艺功能性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下的意义
(1)研究环境陶艺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功能性,符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强调要实现“三大转变”:从传统的“征服自然”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从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转变。例如,通过环境陶艺设计改变一些已经被破坏的地区或废弃工业区面貌,成为环境资源中独特的景观,创作设计应巧妙的融合原有环境中,改变其废弃的旧有形态,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2)研究环境陶艺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功能性,符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经济的增长并不等同于必须付出环境污染的代价,对大自然资源使用不能像信用卡一样无限透支,为实现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能损坏子孙后代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城市建设进程不应以牺牲生态文明为结果。当前城市公共艺术使用的材料有铜、不锈钢、玻璃钢、石料等这些材料造价高昂,维护成本较大,容易造成资源与经济成本的浪费。而陶瓷材料取材简单,造价低廉,使用灵活,能维持较长时间,维护费用较低。通过对泥釉料选择,肌理的制作,大小的灵活切割,可达到多种效果。在景德镇的一些地方,随处可见无数瓷片被人们当作垃圾处理弃置一旁,称之“千年垃圾”而难以有效回收利用,甚至还有一些元代、明清、民国时期的破旧瓷片。随着人们审美观的多样化发展,设计者将这些原本被当作垃圾的瓷片重新利用,在景观、首饰等设计中都能看见这些瓷片的影子,这些瓷片成了具有历史痕迹的陶瓷艺术品,也许被砌成一条道路,也许被堆塑成千年陶艺墙,有效减少了陶瓷垃圾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也节省了建筑材料,为生活增添了艺术气息。环境陶艺应用到城市公共空间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后环境陶艺的发展势必向着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方向迈进,必然对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起到一定的作用。(3)研究环境陶艺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功能性,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符合持续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我们理应适应广大群众的新期待,城市公共空间环境陶艺的设计亦是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将自然景观与公共设施有机融入环境陶艺的设计中,达到优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目的,使人民群众拥有青山绿水与文化艺术,休闲空间相融合的新型生态都市。
作者:涂彦 余雅洁 何炳钦 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