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航机场飞行区工程设计探讨范文

民航机场飞行区工程设计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航机场飞行区工程设计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民航机场飞行区工程设计探讨

1跑道系统的规划参数

预测参数跑滑系统规划主要依据规划目标年的飞机起降架次来确定,主要对应高峰小时起降架次、年飞机起降架次等预测指标。飞机起降架次是通过其与旅客吞吐量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这一关系取决于两个因素:载运比和机队组成。载运比定义为旅客-公里除以可用座位-公里,也即每一可用座位的平均实际载客数,它反映了运力的被利用程度,主要对应客座率指标。机队组成则是指不同类型飞机的比例和相应的平均可用座位数。依据预测的机队组成和平均载运比,可以得到飞机运行一次所能载运的平均旅客数。

1.1参数取值根据《2012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2年底,我国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数1941架。根据统计资料,我国目前机队组成为:B类约占8.7%,C类约占76.23%,D类约占5.02%,E类约占10.05%,F类飞机比例可忽略不计。结合各类飞机的平均座位数,得到加权平均座位数如表1所示。根据《2012民航机场业务量排名》,我国前30位机场航空业务量及实际载客数如表2所示。根据我国民航机场运行的实际情况,以大中型机场的参数选取为主要分析依据,确定本次研究中与跑道系统规划直接相关的预测参数取值如表3所示。

2跑道系统规划与航空需求量的关系

2.1规范、标准中的相关论述1)国际民航组织《机场规划手册》规定单条跑道容量可达15~19万架次/a。2)《民用机场总体规划规范》中考虑我国机场目前和可见将来跑道构形规划可能,从美国联邦航空局咨询通报AC150/5060-5《机场容量与延误》摘录了若干用于长期规划的跑道系统构形的小时容量和年服务量如表4。这些资料代表一些典型美国机场的情况,并以有关容量与年服务量的若干假设为依据,而其中有些与我国现行空中交通管制的规定不尽相同。因此,这些数字只能用作参考。

2.2本研究的建议根据前文选取的参数及其取值,结合我国机场运行实际,并主要考虑仪表飞行条件下的跑道运行模式,经研究,本文给出下列几种常见跑道基本构形与航空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如表5、表6所示。两条以上跑道的机场,需结合机场总体布局及其他影响因素,参照上述跑道基本构形对应的航空需求量进一步分析确定。

3滑行道系统规划与航空需求量的关系

3.1规范、标准中的相关论述1)单条跑道的滑行道系统(1)国际民航组织《机场规划手册》中规定:设置整条平行滑行道的必要条件为5×104架次/a、高峰小时20架次/h。(2)《民用机场总体规划规范》中规定:当年需求量达到4×104架次/a或典型高峰小时达到16架次/h时,单条跑道应设置与跑道等长的平行滑行道;当年需求量超过7×104架次/a或典型高峰小时达到26架次/h时,宜设置第2条平行滑行道。详见表7。(3)《民用机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中规定:单条平行滑行道的容量采用5~7.5×104架次/a、20架次/h;单条平行滑行道加兼作部分第2条平行滑行道的站坪飞机滑行调度道条件下滑行道的容量为6~11×104架次/a、30架次/h;双平行滑行道的容量采用11~15×104架次/a、30架次/h;双平行滑行道加兼作部分第3条平行滑行道的站坪飞机滑行调度道条件下滑行道的容量为大于15×104架次/a、30架次/h。详见表8。2)多条跑道的滑行道系统两条或两条以上跑道的机场,应根据地面运转的需要,在合适位置安排跑道与跑道连接的联络滑行道。对于两条平行跑道,联络滑行道应不少于两条,当联络滑行道兼作站坪通道时,必须增加为3条或4条。

3.2本研究的建议现有相关规范及标准对于滑行道容量的论述较为详尽,本研究建议可结合跑道系统构形及容量水平,参考上述规划标准,综合考虑滑行道系统规划。

4国内外典型机场实例分析

4.1单跑道机场实例分析根据《2012民航机场业务量排名》,我国共有12个单跑道机场年起降量超过8万架次/a且旅客吞吐量超过1000×104人次/a,详见表9。另外,近几年刚刚启动使用第2跑道的机场,在单跑道运营的最后一年,航空业务量也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举例如表10所示。

4.2多跑道机场实例分析限于篇幅举四例(见图1~图4)来进行分析。2011年起降量65.2×104架次,旅客吞吐量5783.2×104人次。占地30km2或更多面积的机场有巨大的容量潜力,它们在运行的主要方向上能容纳6条或更多的平行(或近似平行)跑道。6条或更多跑道每小时可以容纳100架次/h或更多架次到达,或者是200架次/h或更多架次的到达或出发混合运行。

5结语

本文研究了跑滑系统规划与航空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相关研究结论和建议,对机场规划和设计工作具有直观、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丁毅萍单位: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