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校企协同工程教育革新探讨范文

校企协同工程教育革新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校企协同工程教育革新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校企协同工程教育革新探讨

1校企深入合作、协同创新的工程实践教育改革与创新

为了落实执行“2011计划”,并适应国家对核电建设专业人才的需要,大连理工大学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广核集团),以能源动力类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新兴产业和改造能源动力传统产业为重点,结合双方2007年签署的核电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协议,在双方共建的中广核集团核电学院基础上,共建面向核电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的二级学院。同时,大连理工大学在能源与动力学院开展辽宁省校企协同创新工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广核集团每年从我校三年级学生中预先招聘20~30名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学生四年级时在核电学院完成学习任务,让企业从人才的接收者向人才的培养者转变。

这样既解决了企业抱怨本科毕业生岗前培训耗时多、无法快速融入企业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部分学生在大四阶段无所事事或是忙于找工作的两种极端状态。事实证明,在企业完成第四年学业的学生基本上都会得到企业的认可并留在企业工作。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学校需要在制度、管理、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协同创新,在摸索中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涉及的重点工作主要包括:

(1)共同制订并逐步完善学生第四学年的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主要是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培养计划和中广核电集团的专业培养要求,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特别是完善修订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的制订;

(2)通过人力资源培训,推动双方教师和科技人才的联合培养和交流互动,确立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并制订校内和企业教师的聘任办法和开课计划,不断提升学校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3)建立完善的学生考评机制,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标准和考核要求,共同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并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加以考核;

(4)建立学生在企业学习生活期间的管理制度,采用导师制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广核集团公司分别为学生配备一位导师,共同负责教学、生活管理及毕业设计指导等工作。双方希望通过校企的深入合作、协同创新,建立工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探索并实践学校、学院同企业共同举办二级学院的体制机制,实现企业与高校的共赢,为其他高校的工程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同时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落实执行提供保证。

2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大连理工大学是首批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能源与动力学院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有幸成为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基于通识教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特色,通过校企协同创新,构建了与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能源动力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该专业的培养计划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将专业标准落实到具体课程,对主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通过与中广核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沈鼓集团)等大型企业的校企合作,采用“3+1”订单培养模式,进行能源动力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培养方案包括学校阶段与企业阶段2个层面的培养计划。双方共同制定4年的教学计划,同时互认学分,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以企业导师为主。实行“工程教育不断线、创新实践不断线、企业合作不断线”的课程配置体系。企业阶段培养方案加大实践环节和企业学习的内容,注重工程系统的思维训练、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学历课程24.5学分、400学时,以及290学时的实践、实训环节,表1给出了核电学院的企业阶段部分理论与实践课程。学校阶段培养方案面向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同时针对核电工业的需求,补充了一部分与核电相关的理论课程,如表2所示,总学分175学分,其中实践环节学分不少于25%。

3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与运行

工程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践教学,如何建立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优质的实践教学平台对工程实践教育改革是至关重要的。我学院从校内教学实验中心与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2个方面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方面,我学院于2008年成立了教学实验中心。成立之初,中心专门成立调研小组,对国内能源动力类实验教学成绩突出的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重点高校进行调研,吸取其建设经验,在原有2个实验室的基础上,整合了学院全部6个专业方向的实验资源,以既保证各专业方向之间互相依存,又体现各自不同优势与特色的原则,组建了能源与动力学院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并于同年获批学校的实验室重点建设项目,累计获得资助374万元。

在设备方面,实验中心将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验教学之中,将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例如:能源动力学院能源与环境专业方向将科研重点设备NMRI核磁共振成像仪应用到教学实验中,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让学生接触到了学科的前沿技术。在实验内容上,实验中心新增12个实验项目和扩组7个实验。新建实验项目内容多为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培养计划上把各专业方向的实验学时由12学时增加为24学时,还增加投资,改善部分实验条件落后的局面,为低温及制冷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2个新建本科专业方向填补了实验教学的空白。不仅如此,在人员方面,实验中心新引入3位博士毕业生作为实验专职人员负责实验教学,大大提升了专职实验教师队伍的水平,同时针对新增实验组织编写实验指导书5本,出版实验教材1部,为本科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软、硬件条件。

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我学院已建立了多处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沈鼓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与环境,同时提供进厂教育、生活安排、实习讲课和现场指导等。学院适时聘请企业知名人士和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改革工作和实践课程教学活动。以沈鼓集团实践教育中心为例,2006年,我校与沈鼓集团组建了沈鼓集团-大连理工大学研究院,开创了一种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即允许企业的研发机构入驻校园建立研究特区,双方共同投入,采用企业化研发管理模式,企业投入科研经费,决定研发方向,研发技术归属企业并直接产业化,通过双方优势互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12年双方启动了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沈鼓集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中心设在沈鼓集团基地内,利用集团培训中心的教学软、硬件资源,邀请集团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目前该实践教学中心每年开展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等教学实践工作,接待学生约90人次/年,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校外实践提供了保证。

4构建适应工程教育的本科教学体系

结合大连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类本科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我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工程人才培养要求,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措施,建立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识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理论与工程教育相衔接的校内本科教学新体系,具体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我学院结合学校2012年本科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根据核电专业的特点和对人才培养要求,重构了学生在学校阶段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的比重达到25%,注重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设置了学科前沿课程,如能源动力导论、能源环境基础等。

(2)在教学内容更新方面,在学校阶段增设核能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如热力发电厂与核电系统、供热工程及核反应堆原理、核电与火电热力系统等,为企业阶段的学习创造知识条件;同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时纳入课堂教学中,使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在教学方法方面,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模式,推行研究型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增强互动式的讨论和双向式的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实践。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和教授学生如何查阅大量信息,满足学生拓展知识视野、解决问题、协同学习和个别学习的需要。

(4)在实践教学方面,校内实验教学实行严格管理,鼓励学生做设计性、创造性的实验,通过理论、实验、校外实习、科研和工程的紧密结合。

(5)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有计划地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在支持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高校进行学习和进修的同时,学校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通过主持或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参与相关产品设计、研发课题,通过这种方法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培养工程人才的师资队伍水平。

5结束语

高水平重点大学肩负着探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之路的重任,本文以校企协同创新为指导思想,以联合教育为主要模式,通过开展校企协同创新的工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研究与实践试点工作,探索校企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建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识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理论与工程教育相衔接的本科教学新体系,使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落到实处,力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工程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工程教育质量。

作者:刘宏升朱泓刘晓华王正单位: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