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热能动力装置人才的培育探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校企合作,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师资队伍组成、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这些要素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途径,并在企业或行业的积极参与下综合作用于培养对象,形成基础知识、基本素质、职业能力,最终实现培养目标。我院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积极与内蒙古丰泰发电有限公司等电力生产企业合作,共同设计、实施“学训结合、四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学习与训练相结合,按照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能力的递进方式逐级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完善“毕业证”、“职业技能证”一体的“双证”制,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准确,符合企业用人需求
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电力行业专家访谈会等手段,我院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深入了解自治区电力生产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及毕业生就业状况,明确毕业生就业范围是发电厂运行维护、设备检修及生产与安全管理中对应的岗位群,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自治区电力产业发展,面向电力企业生产一线,培养能胜任电力生产设备及系统运行维护、检修、生产与安全管理及相关职业岗位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突出高职教育的宗旨和特色,实施“学训结合、四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职业化的需求,遵循职业化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加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学训结合、四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适应性,毕业生素质明显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着提高,高职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
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教学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同探索实践“学训结合、四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内蒙古丰泰发电有限公司、内蒙古能源金山热电厂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识岗实习、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仿真实训、实境训练、顶岗实习,使课堂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让课堂进实训基地,把实训基地变课堂,学生在学中有训、训中有学。按照职业能力的递进过程,将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四个教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一阶段,专业基本能力培养(第一、二学期)。学生通过基础学习领域的学习,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职业基础能力训练,学习热力系统识图与绘图、热工仪表测量与使用、钳工、电工、电子元器件选用、水处理、煤分析、管路系统安装与维护等基本技能。在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融入“计算机应用”、“外语应用”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个性的协调发展。第二阶段,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第三、四学期)。主要依托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做一体,采取以项目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学生以“边学边训”方式完成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利用校内仿真实训室提高学生进行机组启停、调节及故障处理等模拟操作能力;在第四学期利用电厂小修期安排学生到内蒙古丰泰发电有限公司、内蒙古能源金山热电厂等校外实习基地进行4~6周跟岗生产性实境训练,以企业检修项目为载体,并结合行业职业标准,开发岗位能力学习内容,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培养学生电厂动力设备检修维护的岗位核心能力,学生通过跟岗实训亲身体验工作过程,磨练意志,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与内蒙古丰泰发电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厂中校”——热能动力装置检修中心,将课堂搬到企业,采取学训结合的教学,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利用该公司职工培训的热力设备进行现场拆装及维护维修,使学生能从操作中学到知识,又能用所学理论知识提升和创新操作技能,初步积累技能经验,完成锅炉、汽轮机、泵和风机的部件以及燃料输送等设备的拆装、检测与维修的岗位核心能力培养。在培养学生岗位核心能力的同时始终把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电力行业特有的职业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贯穿其中,塑造学生热爱电力、献身电力的职业精神。
第三阶段,专业拓展能力培养(第五学期)。随着内蒙古自治区风力、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快速发展,电力企业人才需求也很大。为增加就业机会,在第5学期教学中增加“风力发电机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发电与节能”等课程,拓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方面的知识,通过校内风能动力设备实训室、校外内蒙古华电辉腾锡勒风力发电公司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风力发电设备的运行、检修等相关职业岗位能力训练,培养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与管理等相关职业岗位能力,为学生职业能力拓展和就业奠定基础。第四阶段,综合能力培养(第五、六学期)。以提升岗位所需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以培养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进入企业,适应企业的各项要求,融入企业的生产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本阶段主要在学生签约的生产企业或本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顶岗实习。学生深入电力生产一线,实施学院与企业联合制订的培养方案,由现场技术人员和本专业教师共同指导,进行岗位综合实践训练。实习过程中将锅炉与汽轮机运行值班员、锅炉与汽轮机本体检修工、锅炉与汽轮机辅机检修工等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并针对实习岗位进行职业资格认证考核,获取相应的热力司炉工、汽轮机运行工、热工仪表检修工、热工自动装置检修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双证书”制度。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体验企业文化、适应企业要求、融入企业环境,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在四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和企业进行沟通,根据企业生产的变化改变教学安排,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灵活组织教学过程。
四、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保障
建立由校企双方管理人员、学生及家长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小组,拟订教学质量标准及管理制度,并由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查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各环节实施督导与过程管理、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教学反馈与调控。用完善的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进行全程全方位的监控,对质量进行多元的评价。
1.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小组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参照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负责制定出能够科学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教学质量标准。以保证教学工作各环节、学生学习过程各环节符合科学的规范化要求;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对课程教学效果作出可观测性的评价,形成完善的质量标准。
2.实施全程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实施全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由系分管教学主任、教研室主任实施管理。对教学运行的教学任务安排、授课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调课、停课、代课各环节作出明确的管理规定。对违反制度不同情节作出明确的处罚规定。对校内实训、校外专项实习和顶岗实习、工种鉴定等实习实训教学的任务要求、师生管理、考核奖惩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包括实训任务安排、实习计划制定与实施、实习实训检查及评价等。利用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对实习的过程管理、过程监控、过程考核、终结考核以及各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等作出明确的规定。评价方式采用校内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进行评价。制定教学检查制度、教师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通过日常教学督导检查、听课、评教、学生座谈、实践教学检查与评价等定期、不定期地对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指导和改进意见,及时反馈。由系主任、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企业代表等实施管理。
3.开展多元教学质量评价由校企共同组成教学质量评价机构,利用学院校企合作信息平台,采取专兼职教师自评与互评、学生评价、毕业生评价、企业评价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
五、结语
我院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和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试点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综合职业技能明显增强。近三年本专业每年招生学生稳定在300人左右,生源好、录取率高,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占应届毕业生比例的100%,生产性实训比例85%,双证书获取率均为10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为96.3%,学生半年后的起薪由原来的1400元提高到2033元,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6%。
作者:刘敏丽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