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电针与低频脉冲舌骨上抬效果比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电针与低频脉冲治疗脑卒中后舌骨上抬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发生舌骨上抬障碍病人6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电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电针组采用电针联合吞咽手法治疗,电疗组采用低频脉冲联合吞咽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吞咽手法治疗.分析各组治疗前后舌骨抬高与前移的幅度和功能性经口摄入量表(FOIS)评分等数据.结果3组病人经治疗后舌骨上抬及前移幅度和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t=4.561~5.583,P<0.05),其中电针组舌骨上抬改善程度和FOIS评分及其变化率改善最为明显(F=6.550、8.840,Z=3.418~11.836,P<0.05).结论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舌骨上抬障碍效果更好,可更好地启动吞咽,改善病人进食能力.
[关键词]吞咽障碍;中风后遗症;电针;物理治疗方法;治疗结果
吞咽障碍是指大脑功能受损后吞咽器官功能不协调导致的进食障碍[1],其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患病率为51%~78%,病人常表现为舌骨上抬障碍,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2G3].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病人可发生营养不良、脱水和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是导致脑卒中病人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因素[3G5],约有34%的脑卒中病人因吞咽障碍后误吸、窒息和吸入性肺炎而死亡[6].目前临床治疗吞咽障碍的主要方法是低频脉冲疗法,其通过电极片刺激无力的肌肉,恢复吞咽功能,但对肌肉定位不够准确.二腹肌前腹附着于舌骨体和下颌骨上,其发生收缩时能够有力上抬舌骨和舌根,增加咽喉和口腔内压力,促进食物进入食管[7].彭继海等[8]研究证实,采用低频调制中频针灸电针刺激二腹肌前腹运动点,能够刺激舌骨上抬,改善吞咽障碍病人的进食能力,疗效十分显著.故本文分别采用电针、低频脉冲联合吞咽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舌骨上抬障碍病人20例,观察其对病人舌骨上抬和前移幅度以及进食能力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类病人提供有效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和分组
2015年2月—2016年10月,选取我院收治并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9]的脑卒中后发生舌骨上抬障碍病人60例.纳入标准:①发生脑卒中后经吞钡造影检查确诊为咽期舌骨上抬障碍者;②舌骨与喉上抬幅度减小至小于1.2cm及速度减慢至1cm/min内小于4次者;③吞咽功能障碍程度在Ⅲ级或Ⅲ级以上者(经日本洼田饮水试验判断[10]);④功能性经口摄入量表(FOIS)评分[11]<3分者;⑤渗透误吸量表评分>4分者;⑥病人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颈动脉经超声检查提示重度狭窄和不稳定斑块者;②颈部肌肉改良AshGwoah分级量表评分(MAS)≥1+级者;③进行性神经肌肉疾病者;④装有心脏起搏器者;⑤有其他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者.本次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将病人随机分为电针组、电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其中电针组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70.1±8.2)岁,平均病程(20.3±28.5)d;电疗组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71.2±5.7)岁,平均病程(18.4±31.1)d;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72.6±3.8)岁,平均病程(21.2±29.0)d.3组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仅给予病人吞咽手法治疗40min.吞咽手法治疗具体内容为主动或被动训练以及按摩病人舌、唇、面颊、颈部等部位的肌肉,给予病人咽喉部一定的冰刺激,科学地调整食物质地,进行食物的吞咽训练.
1.2.2电疗组
病人均采取坐位,使用VocastimGMaster型低频脉冲吞咽言语治疗仪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在喉结以上的下颌区放置治疗电极,在颈后放置辅助电极,调节治疗仪的参数,打开开关并使电流输出.电疗每日1次,持续20min,同时给予吞咽手法治疗20min.
1.2.3电针组
病人采取坐位,使用碘附对颈部皮肤进行消毒,于双侧二腹肌前腹运动点处用直径为0.25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刺入10mm左右,调节低频调制中频电治疗仪(德国PHYSIOMED有限公司)参数,调节低频电为0.1~1.0Hz,调节中频电为2000Hz,并输出电流.将带有电极线的小夹子夹在针灸针上,嘱病人紧闭双唇,根据病人耐受情况调节剂量为0.5~2.0mA/cm2,以达到肉眼可见舌骨及喉明显上抬的程度.电针每日1次,持续20min,同时给予吞咽手法治疗20min.本文3组病人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以4周为1疗程.
1.3评价指标及方法
1.3.1舌骨上抬及前移幅度评估
治疗前后进行吞钡造影,检查舌骨运动幅度,配制含钡食物使病人吞下,进行吞钡造影并观察结果.病人取正立位,头颈部尽量减少活动,取侧位像.设定原点为第3颈椎椎体前下角,空间测定的Y轴为第3、5颈椎椎体前下角间的连线,空间测定的X轴为Y轴的平面内垂线,此时舌骨的运动可由舌骨前上交点的运动代表.舌骨最放松时设为X1、Y1,舌骨上升至最高点时设为X2、Y2,用标尺测量各指标长度,则舌骨上抬幅度为Y1与Y2的差值,舌骨前移幅度为X1与X2的差值.
1.3.2FOIS量表评估
用该量表测量病人对不同性状食物的接受能力.将病人能耐受的级别从不能经口进食到经口进食没有任何限制分为7个级别,即1~7级.FOIS变化率=(治疗后FOIS评分-治疗前FOIS评分)/治疗后FOIS评分×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组内均数比较行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采用F检验,组间均数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GNewmanGKeul法.偏态计量资料用P50(P25,P75)表示,采用秩和检验(KruskalGWallis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舌骨上抬及前移幅度对比
本文3组病人经治疗后舌骨上抬及前移幅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t=4.561~5.583,P<0.05),其中电针组和电疗组舌骨上抬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电针组舌骨上抬改善程度显著高于电疗组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6.550、8.840,P<0.05).2.2治疗前后FOIS评分对比本文3组病人经治疗后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Z=3.418~7.392,P<0.05),其中电针组和电疗组FOI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电针组FOIS评分及其变化率又显著高于电疗组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11.836,P<0.05).与治疗前比较,∗Z=3.418~7.392,P<0.05;与另两组比较,#Z=11.836,P05.
3讨论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2],其患病率为22%~65%[13],主要表现为进食困难、吞咽后发生哽噎或呛咳、进食时疼痛等[14],可导致病人营养不良、脱水或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严重降低病人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5G17].临床上常采用吞咽功能训练作为加速病人康复的治疗手段[18],但临床研究发现,单纯吞咽功能训练对病人吞咽障碍的改善效果并不很理想.Vitalstim型和VocastimGMaster型低频脉冲吞咽治疗仪是近年来临床常用的治疗吞咽障碍的新型治疗手段,其能帮助病人启动吞咽,强化咽喉部无力肌肉[19].但吞咽治疗仪在使用电极片对肌肉进行电刺激时,刺激范围广泛而缺乏针对性[20],且电极覆盖面处的肌肉互相叠加,电流不易通过颈部肌肉,影响疗效[21G22].同时,重复单一参数的电刺激容易使病人产生耐受性[23].鉴于这两种治疗方法各有较为明显的缺点,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低频调制中频针灸电针刺激二腹肌前腹运动点的方法治疗脑卒中后舌骨上抬障碍.有研究结果显示,吞咽启动与舌根上抬密切相关[24G26].二腹肌前腹附着在舌骨体与下颌骨上,受到刺激时可上抬舌骨与舌根,促进吞咽启动.另外,二腹肌前腹位置表浅易于定位,便于B超观察肌肉收缩情况.一次性针灸针可准确刺激肌肉靶点[27],创伤小,无交叉感染风险.有研究表明,采用低频调制中频电的方法既可避免单纯低频电不能作用于位置较深的肌肉,以及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大等缺点,也可避免单纯中频电刺激肌肉收缩的作用较差,以及人体有较强的适应性等缺点[28].0.1~1.0Hz的低频电不易为人体所适应,符合吞咽频率,刺激肌肉时可产生强且持久的收缩作用;2000Hz的中频电较易诱导吞咽反射,故本研究选用这两种频率的低频调制中频电.经过4周的治疗后,电针组在舌骨上抬幅度方面优于电疗组和对照组,而电疗组和对照组改善效果不明显.
3组病人的FOI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且电针组与电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电针组又明显优于电疗组,表明电针组病人的食物吞咽能力改善效果更明显.另外,电针组病人治疗后提高了言语清晰度,减少了湿性发音和进食后咽部异物感和呛咳,改善效果非常显著.本研究针对上抬舌骨与喉的主要肌群———舌骨上肌群采用了低频调制中频针灸电针刺激,治疗结果显示电针组较电疗组和对照组舌骨上抬幅度更大,这可能与低频调制中频针灸电针刺激二腹肌前腹的针对性更强,可减少其他肌肉的干扰且能有效启动吞咽有关.结果也显示,电针组病人的进食能力提高最大,这与GOLDBERG等[29]的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是此种治疗方式充分发挥二腹肌前腹的功能,上抬舌骨与舌根,继而启动吞咽,使病人得以正常进食.综上所述,电针较低频脉冲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舌骨上抬障碍疗效更好,可更好地启动吞咽和改善病人进食能力.但本研究纳入病例十分有限,尚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亦未进行长期随访,有待日后深入研究.
作者:杨荣彬 单位: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