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土地资源保护措施探讨范文

农业土地资源保护措施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土地资源保护措施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业土地资源保护措施探讨

一、农业土地资源之特性

因土地不能毁灭或减少,故土地又具有安全性,成为多数人投资之最爱。论述及此,作者突然话锋一转,以长江口崇明岛近五百年来土地面积变化为例指出:“然土地之不能移动与不能增减之意义,亦非绝对的。江河改道,水陆易地,无异土地之迁徙。且江湖有破坏及堆积作用,其破坏也,则土地减少,其堆积也,则土地增加。江面水退,则河底可以耕种;河流泛滥,沉淀沙砾,可使肥美农田,变为永不生产之沙漠”。作者亦由此派生出土地资源的第三个经济特性即可破坏性。并指出因农业破坏土地乃是寻常之事。“边荒区域之游农,不负责任之佃农,栽培作物,不施肥料,数年之后即使地力耗竭,不堪再用”。故“土地在农业上之用途,以肥培性为最要,此项特性一失,则在农业上即无异乎土地之毁灭。”由此,可破坏性与肥培性为派生出来的土地另外之经济特性。董时进指出:“因土地有上述诸种特性,乃发生关于土地问题之各样学说。”正是基于对农业土地资源特性的深刻认识,其有关农业土地资源保护思想即产生于此基础之上。

二、农业土地资源破坏及其严重后果

如前所述,土地虽有不能增减之特性,但如若对其进行盲目破坏,土地资源亦势必会减少。正如董时进在《土地破坏与农村衰落》一文开篇中指出:“经济学上说,土地是不可破坏的,然而事实上土地破坏的却不少。”他指出:土地破坏的情形,主要有石沙淹没、河流冲溃、山水洗刮三种。所谓石沙淹没“是因为河水夹杂石沙太多,一朝泛溢,或堤防决口,河水侵入两旁农田,其后水虽可以消退,而石块沙子则仍然残留。”河流冲溃即河流冲崩土地,将土壤卷走。而山水洗刮则是“山上的土壤,因为地势倾斜,遇着大雨,即随山水流下,久而久之,泥土洗尽,山上便只剩下石头。”董时进在文章结尾处指出,此三种土地破坏情形出现,均是由于人祸,即人为的山坡开发,导致河流湖泽的淤塞,最终出现了以上三种土地破坏的情形。土地破坏问题直接导致了农村的衰落。董时进在《土地破坏与农村衰落》一文中,以河北省安平县几个村子的情况为例说明了石沙淹没与农村衰败的关系。此处“在民国六年因澽沱河涨水,曾经被淹过一次,因为河水含泥沙很多,所以水退之后,地上盖了几尺厚的沙子。从前本地方原是很富的,土壤极其肥美,出产棉麦甚多。现在的砂土,干燥瘠瘦,只能种黑豆,勉强可以种一点高粱,此外如粟麦甘藷玉蜀黍之属,都一概不长。十几年来,本村的人家无一不衰败。……我们经过像这样的半沙漠的地方,约有三四十里,据说都是河沙造成的。……那些农村永远衰落了。”董时进在此,又以安微潜山县、太湖县的几个村落的亲眼所见说明土地破坏导致农村衰落的种种情形。以至于作者在篇尾处大声疾呼“若不赶紧挽救,大好良田与山林,都要成沙漠和石岩,岂但造成灾荒,真可以亡国灭种。”以上农业土地资源破坏等诸多问题亟待在现实中求得解决,为此董时进提出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案。

三、农业土地资源保护之措施

董时进指出:“水土为人类生存之资源,农业之基本,惟利用不得其当,保蓄不得其法,则变为破坏农业及毁灭人类之动力。”如前所述,石沙淹没、河流冲溃、山水洗刮三种土地破坏情形皆是由于人为的山坡开发、河流湖泽淤塞、水土流失而导致,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是由于人口过剩、土地承受压力过大而导致。因此,为保护农业土地资源,董时进提出了厉行水土保持、节制生育、移民垦殖等一系列措施。

(一)水土保持,限制开垦,造林植草

董时进提出防止土地破坏,保护农业土地资源的措施,即必须厉行水土保持,其具体步骤是“不垦种为第一,栽树尚属第二”。

1.限制开垦。1)厉行水土保持,限制山地开垦,首先要做好周密计划,举办之先,必须做好详细的调查测量,以此决定哪些可耕,哪些不可耕。2)对已开垦而不宜开垦的山地,应停止耕种,种植牧草或栽培树木。对已开垦种植且倾斜不太急的山地,才可以继续耕种,但必须使其更近于平坦,或用其他适宜方法,减少泥沙的下降。3)政府对停止耕种山地之农民必须设法救济,帮助其迁徙及另谋生路。在此,董时进主张,政府应举办各种建设及工矿企业,应优先雇佣此地农民。停止耕种之土地,或开发矿产、或培植风景供人游览,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此外政府还应注意,此处所需粮食,不能就地生产,必须由外地提供。

2.造林植草。董时进在《国防与农业》一书中写道:“森林去,农作来,则水灾之酿造开始。今日之水灾,在数千百年已种其因,今日之砍伐开垦,又不为千百年后制造水灾。”由此可见,水灾与森林二者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森林不仅可给人类提供木材及燃料,而且对水土保持、防范水灾亦有重要作用。他强调指出:“急坡峻岭,应蓄留树木,不宜开垦,以免泥沙下流,淤塞河道,造成水灾。吾国水灾之频繁,主由于河流及湖泽填塞升高之故,其填塞升高之主要原因,则由于两岸坡地之开发。”但是,董时进又指出,森林之所以具有减轻水灾之功效,主要原因在于其能覆盖地面、保持泥土。除森林之外的低矮丛林、荆棘野草亦均有此功效。因此,在停止耕种的山地上应种植牧草或栽培树木,以此来保护农业土地资源。

(二)节制生育,移民垦殖

董时进认为导致土地破坏的深层次原因则是人多地少。“因为人多地少,所以中国每一农家所耕种的地面都很狭窄并使土地一直开发到山顶以及江边河湖面;不堪耕种的劣等土地也都有人耕种。”“应该容水的湖滨江边,布满了圩堤,开成了田地,应该栽树长草的山岳丘陵,也挖松了土壤,播种了粮食;甚至田陇土坎的垂直面,都成了栽培农作的地点。”中国的土地由于人口众多是真正做到了地尽其利,但也由此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早已不堪重负。董时进指出:解决这一人地矛盾的途径,一是节制生育,一是移民垦殖,以此缓解人口过剩对土地的压力。

1.节制生育

董时进是民国时期人口控制论倡导者之一,包括董时进在内的人口控制论者认为:“中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过剩现象,人口过多是造成社会贫困和动乱的重要原因;要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是实行节制生育”。董时进在《在中国何以节制生育》一文中,从土地、农业改良、社会问题等诸多方面力主:“现在中国亟应进一步讲求如何大规模的推行节育,我们应该要求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限制婚姻与生育。”此外他还主张中国应提高人口素质,“在当今的时代,从国防的观点上讲求,国家的人口政策必须重质过于重量。特别是在中国,尤宜牺牲数量来提高品质。”以此,不仅能够有效缓解人地矛盾,而且还可实现董时进所倡导的“富国裕民”。

2.移民垦殖

开辟新地是解决人地矛盾、缓解土地压力的又一有效措施。因中国人口分布不均,“旧有之内地十八省,面积尚不及全国百分之三十六,人口则占全国百分之九十三而强。……边地各省区,如蒙古,新疆,青海,西藏,黑龙江,居民最少,地方最大,惟人口调查,更欠精确,但大致每方里不过约数人,乃至数十人。”各地人口密度相差如此悬殊,这是当时开发西北、移民垦殖声浪喧腾全国的重要原因。作为一位农业经济学家,董时进从其专业角度出发,对当时开发西北、移民垦殖这一热潮并不持乐观态度。他指出:“近几年来,开发西北的呼声最高,大家因为西北的人口稀少,便想起了回到西北,不知那块地方,并非新大陆,乃是早已给我们的祖先毁坏放弃了的,……我们再回去无异于厨房的东西吃光了,又跑到垃圾箱里找骨头。”“荒地之垦殖,可以增加全国农产之总量,但对于内地人口之稀减上,未必有多大之效果。”但是董时进本着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在《论移民垦殖》一文中,他主张理性开发西北,提出了国家在移民垦殖问题上应注意的六点事项:1)每户耕种面积宜大。2)宜由公家先行土地之测量,兴办必须之工事。3)山陵地及劣等地应从缓开垦。4)宜裕筹款项,故兴垦民。5)宜帮助垦民,满足其生活上之需要。6)宜慎选垦民,并监督开垦之进行。在本文结尾处,他再次倡议政府“对于垦务,宜自始慎重,并须早定妥善之策,方可减少流弊,增加新地之效用,兴未来社会之福利,愿当局加之意焉。”

总之,作为一位毕生心系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农业经济学家,董时进始终站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积极探索实现中国“富国裕民”目标的发展道路。他在自己的代表作《农业经济学》的结尾处指出:中国农业及农民之根本问题不是饥荒、不是疾病、亦不是科学不发达,乃是贫与愚。而导致中国农民贫穷之最根本的原因,为耕地面积太小。为了医治中国农业、中国农民的贫与愚,为了真正使自己的祖国实现“富国裕民”目标,他从这一病源出发,将农业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农业现实以及自己多年农业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本文所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护农业土地资源的措施与方案。时至今日,这一思想仍具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作者:袁野单位:沈阳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