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工程导学团队的构建范文

农业工程导学团队的构建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工程导学团队的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业工程导学团队的构建

1情感———立足之本

乔恩•R•卡曾巴赫的专著《团队的智慧》将团队定义为: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采用团队的形式是通过协作精神来提高绩效。高校的团队以教学与科研为核心内容,其发展直接推动既有可见的教学科研成果;也可培养浓厚的科研兴趣、勇于攀登的科研精神。情感作为教学和学术团队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①成员对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的热爱;②团队成员对团队本身的理念和文化的认可。团队成员对研究方向及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个学术团队的软实力,是一种强大的精神驱动力,是立足之本。

数字农业与农业物联网导学团队是一支以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生物系统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为依托而建立的教学研究型团队,团队成员来自农业、食品、生物、机械、工程、信息、计算机和管理等多个学科专业,而团队从事的研究属多学科交叉与创新领域,需要综合农学、生物、信息、工程、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知识。为了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其优势和创造性,团队坚持收放结合、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结合的发展理念。在科学领域倡导独立思考,以研究兴趣作为学术研究的第一“源动力”。将重大科研课题与个人兴趣爱好相结合,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实现团队协同发展。团队导师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指导理念,为新生设置一定的“自由探索”时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所学专业之长,找到与学科的融合点,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团队通过开展各类专题学术讲座,让学生具备科学的探索精神、严谨的科研精神、规范的学术流程、创新的学术思路,以兴趣作为着手点培养学生,加强团队成员对研究领域的热爱和价值认同。

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产生高水平创新成果的沃土,使团队成员更加容易在团队中找到感情寄托,提升工作学习中的满意度与舒心感。数字农业与农业物联网导学团队坚持“团结进取、相互关爱、平衡发展”的原则,长期用心经营,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团队文化品牌。团队以“求是、笃正、勤思、奋进”为团训,指引师生建立正直为人、踏实做事、不懈攀登的人生理念。团队还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生动、格调健康向上的团队活动,如元旦团拜、迎新晚会、毕业欢送、生日共聚、野外踏青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师生繁忙的研究学习生活带来了惬意,促进了成员间的交流,培育了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团队成员的归属感。

2学术———核心力量

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是学术团队建设之根本,也是学术团队竞争力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高校学术团队肩负科研、教学、育人三重责任,因此学术(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也要从这三方面着力。

2.1承担重大科研项目

高校学术团队的核心内涵在于融合多学科背景研究人员对较复杂研究课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1+1>2”的团队绩效。数字农业与农业物联网导学团队确立了数字农业与农业物联网技术与装备为主要研究方向,经过长期的科研实践,形成了一个目标一致、人员相对稳定的学术团体。团队的基本组成包括:国家教学名师、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的何勇教授作为团队的学术领头人,6位具有正高或副高职称的研究人员组成团队的核心骨干层,4位具有中级职称的研究人员组成团队的重点培育层,25~35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队伍。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达80%以上,有1年以上国外一流大学留学或交流经历的占44%。青年教师是一个团队的后备科研力量,也是一个团队得以不断发展、延续的保证,团队为年轻教师努力创造条件,做好帮带工作,积极鼓励他们承担或作为骨干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的重大科研项目,资助他们到海外进行学习与交流,为其快速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2.2发挥育人优势

科技进步的首要因素是人才,高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重任。作为一支优秀的导学团队,应当依托其良好的研究平台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发挥育人优势。数字农业与农业物联网导学团队将具有高水平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推向本科及研究生教学的第一线,鼓励知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并进行“一对一”结对个性化指导。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任课教师均通过竞争产生,每门课程都竞聘组成至少有2位教师的备课教师小组,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竞争,定期进行考核实施优胜劣汰。成立了本科教学督导组,督导组每学期选择部分课程进行随堂听课,将听课结果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客观地指出课堂讲授的不足,使任课教师明确改进的地方,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督导组的听课情况作为教师课堂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实现了教学质量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质量问题,督促团队教师不断提升授课水平。

2.3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

研究生作为一个团队的“出口产品”,是一个团队的“活名片”,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既是一个学术团队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一个学术团队赢得良好学术声誉的重要途径。团队非常重视对学生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素质的培养,强调对待科研的态度必须严谨、诚实,经常组织和开展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相关讲座,推进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同时,团队定期举办内部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掌握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与团队有密切交流与合作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包括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孙大文教授、华盛顿州立大学精细农业中心主任张勤教授、密歇根州立大学卢仁福教授、亚利桑那大学的Cuello教授、日本东京农工大学Shibusawa教授等。为进一步拓展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其科研水平及国际竞争力,团队大力支持并资助优秀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团队近几年已有50余人次研究生赴美国、德国、加拿大、法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获得国际同行一致好评,为团队赢得了国际学术声誉。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团队始终提倡产学研紧密结合,组织师生到黑龙江、江苏、山东、新疆、云南、上海、北京、河北、山西等省以及浙江省内长兴、海宁、慈溪、宁波、萧山、江山等地开展科学试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及项目合作等工作,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加快了科研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迄今为止,团队培养了近百名研究生,培养出了一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勤于思考、创新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

3管理———重要保障

任何组织都需要相应的组织制度来对成员进行约束,保证其有序运行。对于一个学术团队,特别是人数相对较多,承担了较大科研任务的团队,良好的管理是其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团队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让成员在团队中的各项活动有章可循,同时合理的管理制度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措施。数字农业与农业物联网导学团队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如“团队研究生工作日/周记规定”、“团队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规定”、“团队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实验室仪器使用规范规定”、“研究生日常工作管理规定”等,这些规定有力地保证了团队日常工作的开展。团队建立了团队网页,形成良好的交流和互动平台,自主设计团标、团队PPT模板和团队通用名片,设立团队FTP服务站,及时交流科研经验与成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发挥个人所长,团队在内部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将团队成员分为了学术创新组、生活保障组、外联公关组等,团队事物分工负责,责任细化,既保证了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又平衡了个人的工作量。团队坚持鼓励交流合作、创造融洽氛围的发展原则,探索出了一套由品德、学识、业绩及团队贡献四要素构成的科学、公平的绩效评估激励制度,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多样化发展,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信念及稳定的心理素质。团队内部实施“柔性”人力资源管理,鼓励技能互补、知识互补的学生及教师进行科研组合,实现智力资源的优化组织,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4成果———价值体现

正所谓“抱团打天下”,通过团队师生不懈的努力与积极的探索,数字农业与农业物联网导学团队在教学、科研、成果应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部分成果已进行了广泛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充分体现了团队研究成果的价值。近几年,团队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50余项,38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0多本,主编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各1本,获专利35项、软件著作权12项。团队负责的“精细农业”课程荣获国家精品课程。团队曾获国家星火奖三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4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培养的研究生中1人次获得香港“百人会英才奖”,3人次获得浙江大学研究生最高荣誉———竺可桢奖学金,1人次入选第二届浙江省“十佳大学生”。

5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当积极推动学术团队的建设,以领军人才为核心,以平台建设为基础,制定本校科研团队的发展规划,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科研团队宏观布局。数字农业与农业物联网导学团队以情感、学术、管理、成果为核心要素进行构建,成功实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对数字农业领域的团队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本文作者:冯水娟、孔汶汶、何勇、沈明卫单位: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