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硅质岩微组构信息的对比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矿产与地质杂志》2014年第三期
1测试结果
本次研究应用光学显微镜研究定向切片样品的微形貌,测试工作是在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完成。
1.1罗布莎剖面显微形貌特征从显微镜下观察,罗布莎硅质岩表现为变质重结晶结构(照片1―A)。石英晶体有1-10um的微晶(照片1―B),也有大于100um的粗晶发育(照片1―A),照片1―B主要为微晶石英,此外有较多分裂后的弯曲的裂痕出现,它们可能为流体流失的渠道。
1.2彭错林剖面显微形貌特征彭错林硅质岩中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如环带―孔洞结构、粒状镶嵌结构、网脉状结构等。环带―孔洞结构(照片2―A):见于彭错林黑色硅质岩,样品内集中分布着一些大小不一的孔洞,其外部包围微晶石英。粒状镶嵌结构(照片2―B):为放大100倍后的照片,样品采集于彭错林绿色的致密硅质岩内,石英颗粒为等粒的细晶(约为10um)结构;网脉状结构(照片2―C):出现在彭错林红色硅质岩中,枝蔓状裂隙及其充填物将隐晶质硅质岩分割成网脉状格局。脉体错综复杂、大小不一,代表当时富硅流体的通道[10]。彭错林硅质岩中保存着一些生物化石遗迹。照片2―D为放射虫遗迹。
1.3夏鲁剖面显微形貌特征夏鲁剖面的硅质岩以微晶石英居多。照片3―A为粒状镶嵌结构,从中可以看到微晶石英镶嵌于隐晶质石英中,有明显的弯曲的晶粒间界线。照片3―B为等粒状镶嵌结构,在等粒的微晶石英中保存有一些圆形或卵形的放射虫化石遗迹。通过镜下观察,夏鲁剖面的样品广泛存在生物骨架结构(照片3―F)。放射虫的形态遗迹主要有圆球形、卵形、椭球形以及塔形。放射虫残留骨架内的石英颗粒也发育有不同的填充结构,如粒状填充、块状填充和放射纤维状填充等,结构的差异反映了成岩过程中硅质在生物残骸内重结晶状态的演变。角砾胶结结构(照片3―E):在石英脉里面有一些隐晶质的角砾状块体出现,应该是母岩受后期构造应力沿破裂面挤压破碎而成,进而被后期热液胶体胶结。夏鲁硅质岩内有少量的玉髓出现(照片3―C、照片3―D),呈纤维状发育,典型的黑十字消光。在球状的放射虫化石内部,玉髓束围绕球体中心发散出去,构成扇形集合体,呈球状或半球状,半径为20~50um。夏鲁硅质岩的另一重要特征为保存着较多的生物化石遗迹(照片3―E、照片3―F)。在圆形的放射虫化石孔洞内充填着隐晶质的石英(照片3―E),与周围的微晶石英颗粒区别明显。另外,从照片3―F观察到一椭圆形结构,外圈颜色较深,内部物质与基质石英成分、结构相同。通过能谱分析(图2,表1),外部颜色较深的地方除了硅氧两种元素以外,还含有碳元素,初步判断其含有一定的生物化石成分。
1.4宗卓组剖面显微形貌特征宗卓组样品的主要特征为泥质成分较多(照片4―A、照片4―B),石英颗粒以隐晶质为主。宗卓组硅质多呈现出对比明显的深浅两种颜色,颜色较深的地带主要为泥质成分,代表其来自于陆源,有较多的生物发育,一个个白色的球体即为分布其中的生物化石;颜色较亮的地带硅质成分高,相对于泥质成分,里面含有的生物明显减少。
2结论
由于硅质岩成因的复杂性,研究其形成通常需要结合具体地质情况和岩石学特征。而其微组构信息对硅质岩的成因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四个剖面的硅质岩样品其各自的成因类型可总结为:(1)泽当罗布莎硅质岩在粒度较细的晶体中,有显著增大的石英呈斑状拼接在一起,部分晶面会产生溶孔和溶缝,含有较多的圆形小孔洞,表现了热水流体的沸腾作用,为变质重结晶结构。(2)日喀则彭错林硅质岩表现出典型的热水成因结构,如等粒状镶嵌结构、环带―孔洞构造、网状石英脉等;(3)夏鲁硅质岩微组构具有两种沉积作用的特征,其结构包含等粒状镶嵌和不等粒状镶嵌两种结构特征,发育大量的生物骨架结构和典型的热水沉积结构如角砾胶结结构、微晶石英脉等;(4)宗卓组硅质岩具典型的生物沉积特征,同时含有很多陆源杂质,属于正常沉积的硅质岩;(5)对于硅质岩成因的研究,应在其微组构信息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信息以及地质构造背景对各剖面硅质岩进行相应的综合分析。
作者:张余徐志马青单位:广东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