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对策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技术与创新管理杂志》2015年第二期
本次调查以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六所高校大学生为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取样本。实际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1份,有效回收率95.25%。问卷调查主要是为了获取第一手的数据,把握一种现象,为分析问题提供实证依据。本调查数据用SPSSStatisticsV19.0进行分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精神是行为的内在依据和可靠动力,所以志愿行动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志愿精神培育中的问题。下面笔者将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1大学生志愿行动类型单一、缺乏深远意义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有特定的性格特征:有激情、有理想、求知欲强、希望被尊重、希望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因此在组织大学生志愿行动时,应充分考虑其性格特征,最大程度地根据实际需求迎合其兴趣志向,使其能够将所学专业与志愿行动相结合,在志愿服务的同时,能提高自身素质、获得尊重和认可。从调查数据可知,在实际操作中,目前现有志愿行动大多类型单一,专业性服务较少,缺乏社会影响。笔者从以下五组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在对参与过志愿行动的大学生进行调查时,见表1所示在问题“你参与过的志愿行动所属类型”的回答中,29.0%属于社区发展,27.1%是日常帮助,11.8%属于无偿专业服务或咨询,9.4%是环境保护,6.3%是重大事故紧急救援,2.4%属于国际合作,5.5%属于其他见表2所示在问题“参与过的志愿行动所属状态”的回答中,45.7%的是生活化项目,22.6%属于主题节日项目,12.9%是国家或地方政策性项目12.4%是大型活动项目,其他占6.5%。综合以上两组数据发现,从志愿者参与志愿行动的类型、所属状态,不难看出目前大学生参与过的志愿行动类型较单一,专业性行动较少,活动产生的社会意义不大,不仅对受援者帮助有限,也无法使大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和人生价值,更无法扩大社会影响,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
1.2大学生志愿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至于当前大学生志愿组织存在的具体问题,在问卷调查中可以得到直观体现。对问题“您认为当前大学生志愿组织主要存在哪些问题”的回答中,被调查者最多可选三项,通过数据分析。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组织结构松散、管理效率低,官僚化倾向明显,缺乏社会支持系统,鲜有激励机制(见表3)。大学生志愿组织本身存在的这些问题间接导致了志愿行动类型单一、缺乏深远意义。志愿精神培育中存在问题原因是多样的,既涉及社会因素,也涉及学校因素。本文仅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
2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2.1丰富活动类型,提升志愿活动质量首先、政府部门加大物质投入,在传统志愿行动的基础上多挖掘和开展既是社会发展需要、对人民有益、专业性又强的行动。还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实际与高校合作,根据不同大学生的特点,把志愿行动与参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同时充分利用寒暑假期和节假日,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挖掘具有大学生特点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例如:法律援助、环境保护、食品安全鉴定、医疗援助和其他专业技术无偿咨询项目。同时,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志愿组织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选择适当的服务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丰富多样、专业性强的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志愿行动的广度和深度,还可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将专业知识用于服务他人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及认可和尊重,客观上促进志愿精神的内化和传播。其次、高校要将大学生志愿活动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计划中,为志愿活动提供高素质人才。志愿行动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因此,有必要将大学生志愿行动以一定的时间、质量的要求明确写入大学教育教学计划中,将社会实践课程与志愿活动相结合,并计入学分。首先,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志愿者进行集中或者分散培训。培训包括综合知识培养和技能培训两方面。综合知识即关于志愿服务的一般性知识。技能培训,主要指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技巧和服务能力。其次,高校应扩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招生规模,细化专业分类,根据实际需要培养适合“第三部门”工作的人才,也可以为其他非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提供社工专业的选修课,为有兴趣和有意参与或从事志愿工作的大学生提供相关学习机会。同时给予适当的物质补偿,使学生免去因参与志愿活动造成的经济负担,这不仅保证了志愿者参与行动的持续性和长期性,也有助于志愿行动的正常有序开展。志愿行动质量的提升有助于志愿精神的培育。
2.2多管齐下、加强志愿组织的专业化管理
2.2.1提高志愿组织内部人员专业素质首先,聘用专门人才逐步实现专业化管理。虽然依靠组织力量推动是中国志愿服务得以迅速发展的基本路径,但仍有必要强调大学生志愿组织通过专业化管理以实现独立运作,努力优化自身结构,使人员配备合理化,管理服务高效化。其次,重视对志愿者的选拔和培训,提升志愿者整体素质。要从志愿者的初期招募、培训和后期管理等环节加以规范,建立严格科学的准入机制。
2.2.2精心规划志愿行动,提高志愿行动质量校团委对全校性的志愿组织、志愿行动负主要责任,同时对于各基层的志愿行动有领导和管理的义务。在开展志愿行动时,高校志愿组织要从实际出发,精心规划,发挥自己的优势,力争做到“重实效、重特色”;加强管理,使志愿服务行动有序进行,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服务行动的层次和影响力,打造其志愿服务的品牌。志愿组织的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志愿者的素质、志愿行动的质量和志愿精神的培育。
2.2.3建立大学生志愿组织规范的竞争机制志愿组织是志愿精神培育最直接的载体,志愿组织在全社会的作用和形象直接影响公民对志愿事业的态度和看法。一个能够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志愿组织无疑需要有高效率和卓越的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会起到榜样和激励的作用,使志愿精神进入全体公民的内心。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志愿服务,要允许竞争、鼓励竞争,通过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促进志愿组织健康发展。因此,志愿组织应该建立正常的“进入”、“退出”机制,经过社会服务的竞争而优胜劣汰。只有这样方能保证志愿服务具有生机与活力。
3结语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说:“在我们建设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平和更加安全的世界进程中,志愿者精神将继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志愿精神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种直接体现。本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涉及具体的活动类型还涉及志愿组织自身建设。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相关对策有利于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也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更有利于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社会的建设。
作者:周斌牛佳欣单位:西安科技大学人事处西安科技大学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