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学生评价问题探讨范文

大学学生评价问题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学生评价问题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学生评价问题探讨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六期

一、教科书化的学业评价

我国高校现行的学业评价制度以期末考试为主要形式,以机械性记忆为手段,以书本知识为主要评价内容,以获得学位文凭为最终目的。将课程作业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的成绩相加就可以得到每位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同学年、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基本都是一种学习状态,即平时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中忆笔记、考完对笔记。学生不会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也不会对书本外的知识进行探究,只需认真学习教科书就可以得到一个不错的评价结果。从考题类型来讲,基本承袭传统的考试题型,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分析题。这些试题大多数是考察学生书本知识再现能力、信息复制能力,比较强调反应速度,谁能更快答完题,往往谁的分数更高。只学习基础知识,关注内容的表面,不对学习目的、学习策略做认真思考,学习内容是分别孤立的个体,不具有批判性。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工具性特点,为应付课程要求而学。停留在知识表层的学习体验不会使学生产生学习情趣,反而更容易陷入一种恐慌和忙乱之中,学习风格变得更加机械,学习目的更加功利,也会造成知识框架不清晰、很快被遗忘的困扰。一定要改善这种书本化的评价方式,令学生真正提高学习能力,学以致用,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充盈和喜悦,逐渐从表层学习转入深层学习。

从课程作业来讲,布置课程作业,可以考察学生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接受查阅、评述文献、制定研究方案及计算、论证、撰写短文等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也可以使学生达成或展示预期的教学结果,但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作业所发挥的实然作用与理论上的应然效果并不一致。首先,参考答案固定,产生抄袭剽窃现象;教师科研任务繁重,往往不愿在课程作业的辅导上花费过多精力,布置的课程作业以考察基础知识为主,比较容易作答,甚至就是教科书中的原题再现,由此抄袭书本、抄袭他人的现象日渐增多。其次,注重机械练习,不利于拓展知识;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通常会为课程作业拟定题目或划定范围,学生只能按照要求在固定范围内完成作业,这严重阻碍了知识面的扩大和融会贯通能力的提高。

二、综合素质评价脱离实际、社会反响不佳

目前,尽管各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称谓有所不同、内容存在差异,但一般均依照《大学生行为准则》等要求,按德、智、体三方面设置一套综合评价指标做出量化,并分别赋予权重,加以累计,最终得出一个综合得分和排名顺序,进而作为奖励或批评学生的主要依据。其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业评价占主要成分,忽视非学业因素的重要性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由多种智能组成的,而每一个人身上的优势智能又各不相同,因此,如果评价内容不全面,或单独以某一种智能代表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极其不合理的。学业评价占综合素质评价的比例过高,容易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文化素质较高、模仿能力较强,但如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等品质较弱。甚至有的“优秀毕业生”给用人单位留下的是“成绩好,但沟通能力差,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不足”的刻板印象,相比之下,他们更青睐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身上表现出的政治素质硬,工作能力强和社会适应水平高等特质。

(二)标准过于整齐划一,不利于个性发展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业、道德、综合素质发展进程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学年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综合素质状况也是有差异的。现行的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统一的标准只会培养出整齐划一的学生产品,学生对评价结果并不是很满意。让被评价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的最大效益。在认同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此外,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评价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找到并了解自己的实际需要和个性特点,进而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目前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用统一的标准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进行检验,这样学生只能迫于外在的条条框框,在一定范围内自我优化,但个人的特殊经历、特殊才能、特殊品质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发挥。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需要有自己的观点看法、思维想法,不随波逐流,形成自己的稳定的个性特点和独特才能。

(三)无视现实需要,人才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综合素质评价中,学业评价占主要成分,德育评价可以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来形容,体育评价基本只是体育课的考试成绩与体育达标的成绩累加,至于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几乎没有涉及,社会很少参与到在校生的评价中来,学校只是在自己的范围内对学生进行无视现实需求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据新华社记者调查,一些用人单位反映,近两年他们招收的大学生存在自私、不懂礼貌、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很多大学生试用期没结束就被用人单位辞退,一些用人单位建议,大学生求职时应先补礼貌课。高校的学生评价给广大师生一种误导,即在学校里成绩优异、品德端正、积极上进的学生将来走进社会一定也是优质员工,显示并非完全如此。通过分析,其实学生在毕业前综合状况的调查结果、学校的综合考评结果以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这三者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反映在高校目前培养的学生规格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规格之间的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评价的主体主要由教师组成,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只是被动的接受评价结果,社会无法参与到学生评价工作当中,导致综合素质评价脱离实际,社会不接受、不认同高校做出的评价。

总之,无论是道德评价、学业评价,还是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评价关系到学生成长和祖国发展,要想得到更真实客观的评价结果,仍需从促进学生发展、重视评价过程的观念出发,摒除过分依赖结果、过分使用量化的传统评价模式,学校要拒绝“纸上谈兵”式的局限在校内的单一化评价,应多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有机会提前接受社会考验,争取社会可以最大程度的参与到在校生评价的工作中来,避免校内校外不一致的现象。这样不仅对学生的未来有帮助,更有利于学校和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唐艳杰 单位:吉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