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金属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矿区大地构造位于东昆仑造山带祁漫塔格—都兰造山亚带中段,早石炭世大干沟组是主要成矿地层,矿床为二长花岗岩侵位至早石炭统大干沟组碳酸盐岩发生热液交代而成,属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岩性,蚀变,矿化,围岩等找矿标志明显,研究结果对以后的地质勘查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地层概况
研究区出露地层有晚泥盆世牦牛山组(D3m)、早石炭世大干沟组(C1dg)、早石炭世石拐子组(C1s)和晚三叠世鄂拉山组(T3e)以及第四系风成沙(Qheol)。地层多呈北西西向展布。早石炭世大干沟组(C1dg)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西部、中部一带,呈北西向—南东向条带状展布。该套地层总体产状:在研究区北部30°∠50°,南部210°∠50°,可见研究区该套地层有一背斜构造存在,背斜轴走向约310°,大干沟组地层与下伏牦牛山组(D3m)呈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晚三叠世鄂拉山组(T3e)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该套地层是本区主要成矿地层[1]。
2构造特征
(1)褶皱构造。在大干沟组地层中发育有多组轴向北西向背、向斜构造。南滩背斜构造:发育在Ⅰ号带与Ⅱ号带之间,其核部大部分地段被风成沙覆盖,根据不同地段多个钻孔验证,风成沙厚度在20m~100m之间,风成沙与基岩层之间有残坡积层存在[2]。(2)断裂构造。根据磁异常等值线的形态和本区地质资料,共推断了4条主要断层,编号为F1~F4,其中F2为区域性断裂。①F1断层,位于测区北部边缘,和区内构造走向大体一致,呈北西-南东向,北西方向和南东方向均延出测区,断层在测区内长约6000m。②F2断层,位于测区南部,总体呈北西向展布,断层北西端延出研究区,南东端则从研究区南部边界附近的结晶灰岩与二长花岗岩的接触部位延出研究区,研究区内断层长约7000m。③F3断层,区内最长的一条断层,贯穿测区南部北西部贯穿至南东部,从磁异常等值线形态看,F2断层附近的异常曲线具有较明显的扭曲、错断特征。断层在测区内长约10700m。④F4断层,位于测区东部,断层南北两端均延出测区,区内断层长约2500m。另外在钻孔中多处见有断层破碎带。
3岩浆岩
(1)火山岩。火山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南部和东部,为晚泥盆世牦牛山组(D3m)和晚三叠世鄂拉山组(T3e)。其中晚三叠世鄂拉山组(T3e)火山岩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南部,主要岩性为凝灰岩及凝灰质板岩等组成;而晚泥盆世牦牛山组(D3m)火山岩组成岩分布在研究区的东部,主要岩性为凝灰质熔岩及石英安山质晶屑凝灰熔岩等组成。(2)侵入岩。研究区所见侵入岩主要为晚三叠世(印支期)肉红色二长花岗岩(ηγT3)及少量石英闪长岩(δοT3),呈小岩株形态产出。岩体侵入于晚泥盆世牦牛山组(D3m)、早石炭世大干沟组(C1dg)和晚三叠世鄂拉山组(T3e)地层中。石英闪长岩体出露面积较小,侵入于二长花岗岩体中,与二长花岗岩之间为脉动接触关系。岩石具一定蚀变,常见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高岭土化等。在与早石炭世大干沟组、石拐子组岩石接触带附近,往往形成厚度不一的矽卡岩带,矿体就赋存于矽卡岩带之中。特别是印支期二长花岗岩,规模较大,与本研究区成矿关系密切。
4矿体围岩及夹石
研究区的围岩主要为大理岩、矽卡岩、硅化灰岩,少量石英岩等。近接触带围岩具有一定的蚀变,碳酸盐岩以矽卡岩化为主,矽卡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石榴石、透辉石及少量绿帘石,其次为碳酸盐化、硅化,金属矿化主要有磁铁矿化、黄铜矿化、闪锌矿化和方铅矿化,远离接触带蚀变则减弱。矿体中夹石较少,矿体分叉复合现象较为一般,目前圈定的矿体中夹石主要为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常表现为透镜状,对矿体的完整性有一定影响。
5控矿条件
(1)岩浆岩条件。在钻孔中脉岩较发育,多处见有闪长岩脉、二长花岗岩脉、花岗玢岩脉等脉,且穿插侵入。但从矿体的赋存规律看,后期热液活动,对铁矿物的结晶、富集起了决定性作用。该期岩浆与碳酸盐岩发生渗透交代作用,从而形成矽卡岩,由此说明,二长花岗岩与成矿关系密切。(2)围岩的条件。区内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变质岩主要产出于二长花岗岩与早石炭世大干沟组碳酸盐岩段地层接触部位,大多形成透辉石矽卡岩、透辉石榴石矽卡岩、石榴石矽卡岩等,矿化多与矽卡岩有关。(3)地层条件。区内发育的地层主要为早石炭世大干沟组,其主要岩性为灰白色结晶灰岩、大理岩等碳酸盐类岩石,使本区接触交代型矽卡岩矿床的形成成为可能。矽卡岩带具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磁铁矿化和褐铁矿化,但矿化和蚀变的分布极不均匀。矽卡岩带局部较为破碎,矽卡岩是区内的主要含矿地层。(4)构造条件。断裂和背斜构造造成碳酸盐岩地层发生变形,形成层间错动、滑脱、裂隙甚至穹隆等次级构造,当岩浆侵入时汽水热液或者通过接触交代形成的富含成矿物质的热液在较高压力推动下,进入次级构造或通过交代形成矿体或直接渗透形成矿体,因此,构造条件对本区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断裂形成的成矿环境对成矿不可缺少、构造形成的通道、场所造就了矿床。
6找矿标志
(1)岩性标志:石炭系大干沟组(C1dg)的结晶灰岩、大理岩、矽卡岩和石拐子组的生物泥晶灰岩等是主要含矿层位。(2)蚀变标志:在成矿作用的过程中,围岩遭受到热液的作用而产生蚀变现象,它间接指示着可能有矿的存在。如前所述,矿区内具绿帘石化、透闪石化的矽卡岩最具找矿意义。(3)矿化标志:矿区内局部地段有铁多金属矿体的原生露头或经受风化作用后留下的氧化露头,这些露头可以直接指示矿(化)体存在的位置,是地表找矿的最重要直接找矿标志。(4)围岩的颜色变化:近矿围岩出露在地表,遭受氧化作用致使含铁的硫化物发生转变而随后沉积含氧化铁的矿物于破碎带和节理表面。当这些矿物和其他次生矿物发生特殊反应后而呈明显的红色、棕色和黑色。通过这些围岩颜色的变化可以大致追索含矿地带,是间接的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侯增谦.大陆碰撞成矿论[J].地质学报.2010,84(1):30-58.
[2]陈翠华,何朝鑫,李佑国.青海省都兰县双庆铁矿床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科学,2016(4):1204-1222.
作者:何耀东 单位:青海黄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