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体育锻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文章分析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并试图从体育锻炼入手,将体育锻炼合理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达到在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同时,进一步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目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体育锻炼
0引言
当今社会,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热点事件频繁发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针对这一问题,国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目的在于深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巩固课堂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进一步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国家的高度重视,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意图从体育锻炼入手,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体育锻炼的融合路径。
1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高校心理咨询委员会成立于1986年,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开始。三十多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成为帮助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解答大学生心理困惑的主要途径。然而在发展过程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总结如下:(1)课堂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集中在心理学理论知识方面,教学目的以认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为主,实用性不强。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有研究显示,17.1%的大学生认为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2)教育教学方法简单。课堂授课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形式,而课堂授课又以简单生硬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开展。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填鸭式教育,单调乏味的课堂氛围很难吸引学生。调查表明,大学生认为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实践或活动锻炼模式(28.9%)[1](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过分依赖课堂教学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就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深刻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4)课堂教学理念传统守旧。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仍然保持着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应该从专业的心理学领域出发,融入其他学科元素是多此一举。实际上,近年来许多研究都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而如何将体育锻炼合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成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
2体育锻炼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就业压力产生的焦虑、迷茫以及对环境不适应造成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等方面。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事实证明体育锻炼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在大学生心理障碍表现较为突出的强迫、焦虑、抑郁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体育锻炼能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李俊钊[2]在研究不同运动项目对女大学生焦虑水平会产生何种影响的实验中发现,无论是何种运动方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女大学生的状态焦虑水平和特质焦虑水平。Brawley早在1979年的一项研究也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更容易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合理融入体育锻炼能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体育锻炼的融合路径
3.1理论性知识与方法性知识结合,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鉴于当前部分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注重课堂理论性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要多加入一些方法性知识,根据大学生的真实心理状况,提出具体切实的解决方案和改善方法。教师可以将体育锻炼这一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方法合理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针对焦虑这一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传授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运动干预方式,让学生在课下通过体育锻炼的方法改善心理焦虑现象。这种理论性与方法性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3.2走出教室,在操场上开展实践教学
为了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改善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教师要抓住当代大学生积极主动,乐于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上教师仍以传授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为主,但一定要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加强体验式教学。针对大学生的迷茫、抑郁等心理障碍,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介绍成功运动员的生活经历让同学们产生共情,体验不同的心理情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通过体验运动员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品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实践课堂可以休闲体育、体育娱乐为主。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心理问题出发,设计特定的教学情境,将体育锻炼和心理学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体育锻炼中体验、感悟,并将心理学知识内化于心。例如,针对学生人际关系不协调这一心理障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协作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加强沟通,从而体验到班级带来的归属感,进而改善同学间的关系。
3.3结合体育锻炼,丰富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形式
在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也可以结合体育锻炼,以第二课堂为载体,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例如,针对不善与人沟通交流的学生,可以在课外组织他们成立篮球队或羽毛球队等各种形式的运动队,在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可以通过日常训练和友谊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人际关系敏感学生的沟通技巧,从而进一步改善学生难于与人相处的心理障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第二课堂为突破口,合理融入体育锻炼等新型教育活动,从而形成教育和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3.4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理念,打破学科间的壁垒
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让心理健康教师只重视学科内的沟通,坚持从心理学专业角度出发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但当前的教育改革高度提倡学科间的融合,提倡增加学科与学科之间教师的交流沟通。大量的证据也表明将体育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白震[3]等人在一项实验研究中发现,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的体育课程中,合理运用体育教育手段,经过一年的实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在自尊自信、意志品质、情绪稳定和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要想将体育锻炼合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心理健康教师必须加强与体育教师的沟通,可以通过开展座谈或成立实验课题组等方式增强相互间的了解,促进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融合课程。无论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还是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都要有意引导学生加强二者间的互动,相互促进,双管齐下,切实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断涌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体育锻炼作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手段,应该合理融入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本文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以体育锻炼为抓手,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探索如何将体育锻炼有效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辟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新角度、新方法,对推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98-101.
[2]李俊钊.快走、慢跑及其组合运动对女大学生焦虑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3]白震,陈洪.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2):109-111.
作者:侯安娴 单位:河南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