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工业建筑杂志》2015年第十一期
1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意义
18至19世纪期间发生的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作为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和承载介质,工业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在历史文脉、社会经济和城市环境等多个层面具有重要意义。1)历史文脉层面工业遗产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见证,其承载的关于社会、经济、人口发展的信息量,被认为比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大得多。这些工业遗留物对人们认识工业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探讨人类历史的过去和未来具有借鉴价值,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保存和利用,历史文脉记忆的传承和延续更具有深远意义。2)社会经济层面经过保护开发后的工业遗产将迎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保证地区活力的延续,在城市衰退地区的经济振兴中发挥关键作用。独特的历史空间氛围和文化场所内涵,不仅将吸引外来游客,带动本地区消费水平,也同时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创业机会,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竞争力,进而带动后工业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3)城市环境层面老工业区遗产资源丰富,通常与铁路、运河等交通要塞联系紧密,区位优越,周边设施相对完善,随之存在的废弃工业用地也将提供大量空置的土地资源。而单体建筑大多结构坚固、空间开阔,在功能转换上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提供了多种利用的可能。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对有效避免资源和能源的浪费起到推动作用,更有利于城市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保护再利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保护工业遗产不是消极地保存过去,而是基于全面、动态的视角,更积极地找寻发展的新契机,同时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以满足不同的需求。通过对国外工业遗产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归纳出其保护与再利用的多样性特点。1)区位优越。生产型场所曾位于城市的边缘,靠近能源和材料的来源地,而经过城市化运动,如今的工业遗产一般位于类似城市中心区或滨水区的核心地带。2)占据着大量土地。在拥挤的城市中心地带,闲置的工业废弃地和遗留物可以被认为是宝贵的资源优势,富有开发潜力和使用价值。3)具有象征纪念意义。既有研究已确定了保护纪念性构筑物对于集体记忆和公共空间再生的重要性。人们的集体记忆构建了一个象征性的公共生活。4)具有独特的视觉建筑语汇。工业文明的产物——烟囱、吊车、冷却塔、爆炸炉、储气罐等,不仅为城市形象赋予鲜明特色,也将促使人们从中感悟和追寻自我,反思自身行为。5)通常为公共所有。从工业遗产的保护中重新创建日益破坏的公共空间,将促使其历史文化内涵融入公众意识,起到公共教育的作用。由于工业遗产改造涉及的问题比单栋建筑物的状况复杂得多,其保护利用的过程也存在着挑战。其一,为呈现完整的历史脉络,与其关联的设施设备、景观风貌均需包含在相关研究与实践中;其二,对工业遗产场地内的历史变迁需要有明确的认知把握;其三,在原有历史特色及文化价值的保留与发展之间取得权衡,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不能因为再利用而忽略能够诠释整个区域历史文化内涵的工业风貌。正因为保护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工业遗产成为历史遗存中的一个独特类型。虽然具有共同的属性特征,不同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方式也需要因地制宜。正如科特勒等所说,“没有两个地方会以同样的方式制定发展策略、运用优势资源、以及实施开发计划。不同的地域有相异的历史、文化与政治。”
3保护再利用的实践类型
工业遗产是活态的遗产,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驱壳,更应该以活态的方式保存它承载的文化。结合国外相关实践案例,从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价值角度出发,将国外工业遗产改造的类型分为博览建筑、景观公园、旅游场所、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和综合改造开发区五个类型。
3.1博览建筑型采用原址原状的保护方式,以博览类建筑陈列展示工业遗产的景观风貌与生产技术流程,注重工业资源的原真性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展现,以唤起公众的历史记忆和社会认同感,从而促进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适用于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工业建筑遗产。英国伦敦由发电站改造成的泰特现代艺术馆,通过保留物质与材料的衰变状态,在满足当代功能和审美需求的同时营造具有历史记忆的空间场所。德国埃森的关税联盟12号煤矿建筑被改造成为工业艺术展览馆,除了内部空间,其支撑结构、设备设施等均被开发用作展览空间,体现了现代建筑简洁清晰的结构逻辑特征。
3.2景观公园型该类型是在尽可能保留工业建筑及场地特征的基础上,挖掘废弃材料和场地的创造性使用潜力,通过整合既有景观元素并融入新的设计手法,形成开放的城市公共景观空间。适用于具有开阔场地和废弃构筑物的工业遗产。由钢铁厂改造而成的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一个典型案例。该公园在充分利用厂区原有的材料基础上,促进水的循环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发展,同时兼顾功能空间的合理利用。在历史信息得以延续,工业文化价值得以传承的同时,为该地区由于工业衰退产生的居住、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带来机遇。
3.3旅游场所型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开发旅游项目强调当地工业历史的价值,不仅可以引发公众对文化根源的追溯[10],激发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为满足公众对遗产原真性体验的需求提供可能,对于保护区域历史、文化、宗教和工业化的过去,鼓励区域的本土化发展,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11]。适用于具有适合风貌展示和场景体验项目开发的工业遗产区。欧洲的工业遗产保护运动保留了大量工业遗产,形成“工业遗址地”和“工业遗产廊道”,成为如今工业文化之旅的必经之处。德国的埃森矿业同盟工业区(如图1),由污染严重的老工业区改造为如今的旅游场所,参观者通过保留下来的工业设施进入地下矿井,体验曾经的采煤环境,或搭乘昔日的运煤火车游览并参与各种活动,实现了工业遗产活力的再生。
3.4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型独特奇异的建筑语汇,体现着工业时代的历史印迹,工业厂房的改造成本不高,且地处核心城区,交通便利、设施齐全,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优越的天然条件。成为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另一重要契机。适用于具有独特视觉特色和宽阔内部空间的工业遗产建筑及区域。纽约的苏荷工业区,在城市发展与文化保留的对立之间被保存下来,采用“以旧做旧”的改造方案,不破坏建筑的立面造型,只对其内部的空间设施进行改造,用作艺术创作、展示交流的场所,同时辅之以餐饮业、旅游业等,成为艺术家Loft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区,形成了以艺术经营为主同时融入其他产业的开发模式。
3.5综合改造开发区型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城市的居住场所和工作休闲空间正逐渐互相融合。“在后工业时代改造后的旧厂房以其高大的空间和充裕的面积为正在形成的新型生活方式提供理想的场所”[12]。一些工业遗产地被开发为集办公、住宅、购物、餐饮、文娱等于一体的综合设施。如德国鲁尔区的复兴,英国阿尔伯特码头区的再生,维也纳“煤气储罐新城”的更新等,这类实践多是缘于城市旧区的再造,目的主要是振兴旧区活力,重现地块价值。适用于占地面积广、影响范围大的工业废弃区域的改造再利用。英国曼彻斯特的工业遗产改造在此方面被认为是典型实践。它不止是简单地保存历史建筑、延长建筑年限,而是具有更广泛的意义。面对废弃建筑的先前状态和规模,即使改造成博物馆,这些建筑和周围环境在开放时间以外都将变得死气沉沉、缺乏安全感、毫无吸引力。重新赋予它们新的居住功能,为创建由居民控制、更安全的、可24小时居住的城市区域提供了巨大潜力。同时也促使市民和商业投资重返城市中心区,推动公共生活及场所归属感的构建。曼彻斯特走在了城市中心和公寓式生活方式的前沿,其城市中心人口从1950年代的1000人不到增长至当前的超过15000人。虽然不同类型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侧重方面不尽相同(如表1),但无论以何种模式进行改造,在工业遗产的外壳下,代替原有工业生产活动的都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运作方式。这些运作方式都是对城市历史记忆和场所精神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也是对人类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再利用。
4保护再利用的内涵与启示
4.1工业遗产的公共价值体现研究发现,有些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常集中在市场营销和访客管理方面,而不是在于体现教育意义和公共价值方面。此类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通常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赋予其主题吸引消费者,而因此破坏了工业考古遗产的价值。伦敦道克兰码头区由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的高档办公、住宅和私人娱乐场所。由于缺乏工业遗产保护政策,在改造过程中通过随机添加或移除楼层、房间和窗户,造成大量工业建筑资产受到损失。工业遗产是近现代历史发展留给社会的宝贵公共财富,对其的保护性再利用不应该仅作为商业性开发项目,还应谋求更广泛的公众利益和社会价值。
4.2工业遗产改造的社会包容性“成熟的改造”、“充满希望”、“历史的魅力”等这些语汇曾被用于表述历史建筑的贵族化、高端化进程(Gentrification),以及工业建筑的保护再利用过程。如曼彻斯特的工业区更新项目,将大量工厂仓库改造成为别致的阁楼公寓,推动了专为中产阶级消费支出展开的土地高档化进程。对此已有研究指出,高成本、有限的开放空间与匮乏的儿童设施,是造成建筑改造后仅仅吸引单身贵族或丁克家族的原因。笔者认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过程中,有必要考虑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以及对于建设公共社区包括非盈利型公共场所和低收入住房等的推动作用。因此,如何使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兼具社会包容性并满足各种族、各阶层人群的需求和期望,提升全体公众对历史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工业遗产改造中值得关注的议题。
4.3工业遗产区的生态节能改造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不仅使城市地方文化和历史认同感得以延续,也应同时考虑实行有利于生态节能的改造路线。在曼彻斯特的很多地区,如卡斯菲尔德和安考斯特地区,都拥有大量的绿化、清洁的河道、经过改造的工业建筑、以及适合步行的安全的公共空间,为其他城市将废弃的工业用地转换为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树立典范。原有的工业生产区及工业建筑往往出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活动的需要而规划建造,规整划分的厂区布局与高大宽敞的空间设计,注重效率优先。在当前生态环保的发展需求下使改造后的工业遗产区及其建筑符合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缓解环境污染的同时,又满足人体舒适度的需求,是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过程中容易忽视和面临解决的关键问题,更是工业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曾锐 于立 李早 叶茂盛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英国卡迪夫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