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在气象情报中的运用范文

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在气象情报中的运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在气象情报中的运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在气象情报中的运用

摘要:网络信息资源是情报监测的重要信息来源。近年来,来自科技战略情报监测、企业竞争情报监测和政府舆情监测的研究人员不断开发挖掘网络信息资源,开展了各类相关研究。信息监测平台有助于科研人员对重要网站、实验室等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自动监测,并利用这些信息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态势分析。同时,有效利用信息监测技术有利于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率,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这势必成为气象信息化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向。

关键词:气象信息化;信息监测;平台建设;科学决策

1概述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一个国家综合应用的一个过程。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信息量也呈几何级数增长[1]。云计算,数据挖掘促使当前的信息化建设由密集化向网络化、智能化转变。加快气象信息化的脚步也是气象人顺应时代进步的需求,更是实现气象现代化,智慧化的要求。科技信息监测系统是一种按学科领域为用户服务的知识型服务平台,其主要面向战略情报分析人员、图书馆馆员和一线科研工作者。平台基于不同领域的国内外相关机构网站,自动搜集、遴选、描述、组织和揭示各机构的重大新闻、研究报告、科研活动等,帮助用户及时了解科技领域最新重要科技动态、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同行或竞争对手的动向,为决策提供辅助[2]。与此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3]。”其中《纲要》对教育信息化进行了深入解读,深刻地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和科研信息化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基于气象现代化在战略上的新格局,为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和建设数字化的中国气象局图书馆,实现干部学院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2014-2020年)中确定的相关要求与目标,就更需要为科研工作者和科研团队建立并提供重要支撑,把信息化的内涵和要求注入到气象教育中[4-5]。

2国内外科技信息监测研究进展

世界范围内,各国的政府部门已经建立了信息研究中心、咨询机构和相应的战略决策支持系统,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德国气象局图书馆(DWD)早在1966年就建立了基于本馆论文的情报检索系统,全面收录世界范围内气象出版物。不仅如此,此系统还可开展高层次的论文计量分析。例如,建立了自然指数指标通过论文数(AC)、分数式计量(FC)、加权分数式计量(WFC)等若干指标评判论文的相关属性。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中心图书馆(NOAACentralLibrary)自2012年以来开始对“大气科学”领域进行学术环境“监测”,每年为读者提供当年分析报告并根据季节、机构、合作单位以及学科等因素进行统计。现在,国内搭建的信息情报或者是战略决策支持系统不足,通过对科研网站、各大自媒体网站和数据库作为信息采集源,监测平台需集成了情报分析和信息编译等必备功能,为科技战略决策提供重要服务[6]。这类情报分析平台多是以展现某些国家或机构的研究领域,而针对不同来源或不同结构的信息少之又少。因此,对科技发展趋势、科技主题变化、主题之间的关联等尚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科技信息监测平台的实际应用与功能特点,识别和追踪科技发展前沿,着力挖掘主题之间的关联联系,为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3平台设计原理与开发

3.1系统设计原理

系统的设计理念基于英国著名情报学家B.C.Brookes提出的情报学的基本方程式:K(s)+△I=K(s+△s)其中K(S):KnowledgeStructure表示科研人员或情报人员原来的知识结构或知识背景,△I:InformationIncrement表示获取信息形成信息增量,△S:TheEffectofModification表示知识结构的增量,K(S+△S):NewModifiedStructure表示新的知识结构。根据上面公式的描述,具体到科技情报工作的开展,各个变量又有着特定的表达含义:(1)获得△I(信息增量):发现信息,获取信息,保存信息,积累信息,检索查询浏览信息。(2)促进K(S)转向K(S+△S):揭示信息(包括重要信息、新信息、异常信息),组织信息,编译、、报道信息,交流信息,分析信息,情报产品。

3.2平台架构

同时,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来自于专利引文数据库或各类指标数据库的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情报工作,很多重要的政策信息、研究成果等会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因此网络科技信息自动监测平台主要针对网络开源科技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监测服务管理、统一的监测数据采集管理,根据领域情报团队、学科服务团队提供的按需申请监测服务应用等开展科技情报工作。

4监测平台的功能

监测平台作为识别、跟踪科技前沿动态和走势、辅助科研工作者的战略决策工具,监测平台通过以下三方面实现了监测和追踪科技主题的发展变化、高效获取和有效组织科技信息。

4.1准确高效的信息获取

依据监测与分析建模的方向,需要明确被选信息的性质,其主要包括信息源的权威性、信息内容所包含的维度、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科技发展战略。根据信息概括程度的高低,监测平台收集的信息包括原始抓取信息和加工后成品信息资源。(1)原始信息:主要包括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国际组织、重要的科技学会、协会以及科研团体撰写的有关科技材料或是研究报告等。(2)加工后成品信息资源:各科研机构对原始信息做出的初步报告、战略文件进行再加工、提炼出的半结构化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科研工作者进行初步的态势分析。

4.2信息获取的方式

监测平台提供了信息自动抓取和用户手动添加信息两种上传方法。(1)信息自动抓取:平台自动抓取互联网上的公开信息,工程师需要搭建数据库,保存指定路径下的信息。(2)用户手动添加信息:根据科研人员使用过程中积累的信息源,人工的录入到后台数据库中。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用户既可以保证获取海量数据信息,也可以对分散且有重要价值的信息准确采集,确保不遗漏。

4.3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

4.3.1本体的定义和功能

首先,对于本体的认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1994年,Gruber揭示了本体的定义,到目前为止也被大部分学者所认同。利用本体中的知识进行建模,与主体之间的协议共同约定彼此之间的关系。此外,网络中的各种关系也是通过数据库表现,且使这些数据库遵从的约束[7]。本体的主要功能是可以对语义关系进行映射和限制,同时对知识体系进行结构化,把信息内容与知识体系间的链接、模式以智能检索的方式表现出来。

4.3.2本体作为信息组织工具的优势

本体作为信息组织的工具在监测平台中有着独有的优势,主要是因为本体在组织信息方面较传统分类表和主题词表有如下特点:(1)本体的组织结构较分类表、叙词表的结构更加丰富。它主要是以网状结构进行分类,而叙词表等主要是以线性结构分类。(2)利用本体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更加全面、深入细致地描述。(3)本体是开放的组织体系,它能够随研究领域的更新和发展快速更新。

5情报监测在气象信息化中的应用和特点

5.1情报监测在气象信息化中的工作方法

科技信息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扩情报研究团队、政策制定者以及研究所图书馆等。平台能够帮助他们了解最新科研动态,定题跟踪某个研究专题的发展;获取政策发展脉络、编制政策动态简报,还可以把握定标赶超机构的发展动态,如重大科研项目出台、机构调整、科研项目资助等信息。能够为一线科研人员推送有价值的领域科技信息。除此之外,科技信息平台在情报监测中的主要工作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明确监测目标。平台提供包括重要计划、重要政策、重要组织、重要项目、主要研究团队、重大新闻等多个共享目标体系,帮助用户明确监测目标。(2)实现监测资源的获取为用户获取更多有价值的资源,能够及时准确地将监测目标的资源推送到服务中来。(3)组织有效资源。进行监测资源的有效组织,自动进行资源情报价值计算,自动抽取资源当中涉及的主题和对象,辅助用户阅读和遴选资源。(4)形成情报服务产品体系。形成情报产品服务体系,包括编译报道、专题资源汇编、要情汇报、快报简报、前沿动态等。

5.2情报监测在气象信息化中的特点

云平台的特色功能包括以下4方面:(1)系统操作维护简单平台采用云服务模式,服务器不在本地,为用户节约了采购设备的资金。同时,用户只需按照需求提出申请、自主定制监测资源,即可随时按照自己的领域需求快速定制监测服务。(2)精准目标监测平台能够精准跟踪监测信息源、即时为用户推送信息,准确地将监测资源通过网页和邮件的方式推送给用户和科研人员,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多维度态势研判。平台通过自身的判别方式,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多维揭示、深度分析。通过知识抽取,内容挖掘等技术方法,抽取主题和对象,分析关联关系,发现重要问题和热点问题,辅助科技决策。(3)科技情报产品加工平台提供一站式多类型情报加工平台,直接利用平台编译辅助科研人员加工资源、推荐资源、组织资源等,进一步利用平台资源生成研究报告、简报快报或年报等,将情报人员的智慧和成果通过平台快速释放。(4)平台扩展性强开放对接,平台提供便捷的标准开放接口,便于复用平台资源和用户进一步加工利用平台数据,便于进行推广宣传。

6结语

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飞速发展,为科技信息监测平台中资源整合与集约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借助中国气象局大力发展大数据信息化服务,图书馆更应抓住机遇,在各级领导的统一要求规划下开展气象信息服务。要积极围绕数字化建设、大数据应用服务,打破内部与学科服务壁垒,使气象信息更为高效运转起来,最大程度地发挥数字资源的共享性。通过气象信息化建设,实现气象业务系统的集约化,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8]。与此同时,在实际过程中要清醒认识气象信息化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内涵,各部门都负有职责,需要广大气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元卓,靳小龙,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挑战.计算机学报,2013,36(6):1125-1138.

[2]李国杰,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6):647-657.

[3]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2.

[4]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1.

[5]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现代化实施方案(2014-2020年),2014.

[6]张智雄,刘建华,谢靖.科技战略情报监测服务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6:51-61.

[8]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化总体方案(2015-2020年)[Z],2015.

作者:刘文钊 郭明佳 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