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建构主义理念与化学教育的研讨范文

建构主义理念与化学教育的研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建构主义理念与化学教育的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建构主义理念与化学教育的研讨

1传统的教学观

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往往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过程都围绕教师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学”的问题,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旁观者。这种教学结构虽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但其弊端则是学生未能自主建构知识,成为知识的迷信者,主动性、创造性和批判性很难发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不可能成为新型应用型人才,难于适应21世纪所面临的挑战,更难于使我们的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传统课堂与建构主义课堂环境对比

表1概括了传统课堂与建构主义课堂环境之间一些显而易见的差异,其区别主要表现在课程重心、课堂的开放度的差异,教材内容、师生观的差异,学习评价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差异三大板块。由表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的课堂极大的抑制了人的发展,按照传统课堂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高分低能”,犹如园艺师修剪出来的盆景,看似好看,其实是变态的美,根本无法适应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而建构主义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利于培养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

3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

3.1科学对待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理论来自教育水平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那里的国民素质普遍要比我国的高。以美国为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美国培养了大批创新型人才。但不足之处在于长期以来的“重学轻教”使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实现的条件下,美国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不仅没有提升,反而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这种背景下,美国部分学者提出向中国学习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弥补教育领域的缺陷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就中国而言,长期受“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束缚,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忽视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培养,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储存器。“教师总是在传授知识,期望学生们能够识别与复制所传授知识的领域,在一个课堂交往的流程中,大多数箭头指向教师或由教师那里指出。学生自发的提问和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是很少的。”

由于在众多教育理论中,只有建构主义理论既是一种学习理论,又是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它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因此,更有利于学习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无疑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然而,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教育科学界中,目前还找不到任何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洋为中用”的情况下,建构主义理论也会出现水土不服。虽然学术无国界,但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不一样,同一理论在此国家运行良好,到彼国家未必行得通。植物的移植尚且需要考虑各个地区的土壤、气候,理论的运用更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的现实条件才能“为我所用”。我们应该进行冷静观察和更深层次的思考,应该利用当前国内外教育思想观念大变革的时机,结合我国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多年来教育领域培养出的大批人才主要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非创新型人才。这种状况与21世纪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对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形成尖锐矛盾。

),切实、准确地理解建构主义,让走出心理学家的“象牙塔”的建构主义理论为中国课程的改革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建构主义进入我国十多年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发展,这点无可厚非,对建构主义理论的“有意义”理解不仅是教学研究者的事,更是教育管理者,甚至是一线的广大教师该做的事。目前部分学校或教师表面上以“建构主义理论”标榜自己,其实质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把“建构主义”的认识付诸于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去。基于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扩充自己的教学专业素养,可以通过参加“国培计划”、互联网、期刊、杂志等途径来给教学活动注入新鲜“血液”。但值得一提的是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建构主义的理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论联系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不可数典忘祖,正确的做法自然是让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的教学联袂,珠联璧合,形成“中国化的建构主义”。

3.2建构主义理论在化学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1)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类研究,明确每种类型的最佳学习策略。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保持互动,为学生协调创设学习环境。那么需要哪些类型的知识做为知识点互动的支撑?只有明确教学内容中知识的所属类型,在教学设计时才能全面涵盖教学目标中涉及的知识体系,才能把不同类型的知识与学习环境中不同的要素相对应。

(2)把握教材内容的衔接点,即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纽带”,这个“纽带”恰好就是学生知识飞跃的起点。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将学习目标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已学的知识框架逐步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一个更高的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任务分析时能否准确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纽带”,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对教学任务实施的好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引用到我国至今褒贬不一。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常常通过某种类型的实践来认识其声称所依据的理论,而对理论本身没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待教育实践失败时就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于理论本身,由此,多了一些孰是孰非的纠缠。在科学“移植”建构主义理论时,除了坚持何克抗教授提出的教育思想由以“学生为中心”转向“主导——主体相结合”,哲学基础由“纯主观主义”转向“主客观相统一”,把建构主义作为指导当前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理论外,还应该对其持有批判主义态度,即形成批判性建构主义。在以建构主义作为指导当前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理论时,应该搞清自己的落脚点,不能认为掌握几条具体的教学策略就是“建构主义”了。贝德纳等人明确指出:只有在开发者对设计所依据的理论有所反思性认识时,有效的教学设计才成为可能。

在科学“移植”建构主义理论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哪一种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们既要看到建构主义理论的优点,又要看到建构主义理论的不足,在教育实践中将传统教学理念与建构主义理论二者联袂,实现中西文化与教育更平等的交流。

作者:赵仲霞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