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亲水性嵌段共聚物制备及运用探析范文

亲水性嵌段共聚物制备及运用探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亲水性嵌段共聚物制备及运用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亲水性嵌段共聚物制备及运用探析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杂志》2016年第10期

摘要:

65℃下,以4-氯-α-甲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为单体,偶氮二异丁氰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聚合制备大分子引发剂Poly(CMS-co-GMA)。升高温度至90℃,通过Poly(CMS-co-GMA)再引发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聚合制备嵌段共聚物PGMA-b-PHEMA。利用氢键自组装技术将PGMA-b-PHEMA引入到锂电池用聚丙烯(PP)隔膜表面,获得具有良好亲水性与耐热性的改性隔膜。考察不同自组装条件对隔膜性能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凝胶渗透色谱表征聚合物结构,原子力显微镜表征自组装膜的表面形貌变化,透气率、热收缩率、水接触角表征自组装膜性能。结果表明,经过改性后的隔膜热收缩率可降至2%,水接触角可减小至33°。

关键词:

聚丙烯;微孔膜;4-氯-α-甲基苯乙烯;自组装;热收缩率;接触角

锂离子电池在便携设备、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及航天航空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隔膜是锂离子电池组中关键的内层组件之一,起着隔离正、负电极物理接触,允许离子流从隔膜的微孔道中通过,从而保证电化学反应有序可逆进行的作用[2,3],隔膜的性能决定了电池的界面结构、内阻等。聚丙烯(PP)微孔膜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耐化学腐蚀等优点[4]被广泛应用于隔膜材料。锂电池隔膜对亲水性和尺寸稳定性等都有诸多要求,其透气率要求为200~800s/100mL,良好的亲水性有利于电池的循环性能[5,6],而高温下低热收缩率可保证电池的使用安全。Liu等[7]通过表面接枝改性的方法较为有效地改善了PP微孔膜的亲水性,Ciszewski等[8]通过自组装改性碱性电池用PP微孔隔膜,同样达到了改善亲水性的效果,但对微孔膜的耐热性都未作过多讨论。α-甲基苯乙烯由于空间位阻大,很难进行自由基均聚反应,但可以和其它单体进行自由基共聚,形成具有较高相对分子质量的共聚物。所得共聚物受热易分解并产生链自由基,故可用作引发剂直接引发其他单体制备接枝、嵌段共聚物[9,10]。与α-甲基苯乙烯相比,4-氯-α-甲基苯乙烯空间位阻更大,自由基聚合过程中生成的自由基更稳定,从结构来看,同样适用于制备接枝、嵌段共聚物。故本文通过4-氯-α-甲基苯乙烯(CMS)制备了嵌段共聚物PGMA-b-PHEMA,在隔膜表面进行自组装,在有效改善隔膜亲水性的同时,提高了隔膜的耐热性。

1实验部分

1.1实验材料

聚丙烯微孔膜:接触角96°,Gurley值291s/100mL,深圳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氯-α-甲基苯乙烯:分析纯,TCI;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分析纯,Aladdin;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分析纯,Aladdin:偶氮二异丁腈(AIBN):经重结晶提纯,上海试四赫维化工有限公司;四氢呋喃:分析纯,永华化学科技(江苏)有限公司;N,N-二甲基甲酰胺(DMF):分析纯,江苏强盛功能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乙醚: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甲醇:分析纯,江苏强盛功能化学股份有限公司;重铬酸钾:分析纯,江苏永丰化学试剂厂。

1.24-氯-α-甲基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共聚反应

称取4-氯-α-甲基苯乙烯0.3g,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9.7g,以四氢呋喃为溶剂置于1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AIBN0.2g,通氮气,在65℃的恒温磁力搅拌器中反应8h。产物用无水甲醇沉淀,抽滤,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聚合转化率为55%。

1.3Poly再引发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聚合制备嵌段共聚物

称取Poly(CMS-co-GMA)2g,HEMA8g,以DMF为溶剂置于100mL三口烧瓶中。在N2氛围中,90℃的恒温油浴锅中进行反应。反应4h后,用乙醚沉淀,抽滤,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备用,聚合反应转化率为30%。

1.4自组装微孔膜的制备

将PP微孔膜浸入丙酮中在超声波洗涤器中洗涤3min,洗好后放入50℃真空恒温烘箱中烘干。将基膜浸泡在预先制备的重铬酸钾/硫酸溶液(m(重铬酸钾)∶V(蒸馏水)∶V(浓硫酸)=1g∶2mL∶20mL)中,预处理3min使膜表面带有羟基、羧基等极性基团。将PCG-b-PHEMA配制成溶液,再将氧化后的PP微孔膜在一定条件下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用良溶剂DMF洗涤5min,制得自组装膜,干燥后进行测试。

1.5表征与测试

1.5.1红外光谱: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Nico-letAvatar370,美国)。聚合物组成用KBr压片法常温下测定,自组装微孔膜表面组成用全反射法测定。

1.5.2核磁共振:使用AVANCEIII400MHz型核磁共振仪测定聚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溶剂为氘代氯仿(CDCl3)。取5mg的样品溶于0.5mLCDCl3中进行测定。

1.5.3相对分子质量测定:使用美国WATERS515凝胶色谱仪测定。测试温度为25℃,溶剂为DMF,浓度为4mg/mL。

1.5.4表面形貌的测试:用美国Veeco公司Nano-manVS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自组装膜的表面形貌。

1.5.5自组装膜透气性:使用4110N透气性测试仪测量。空气量为100mL,压力为8.5MPa,记录不同自组装条件下PP微孔膜的透气时间。

1.5.6自组装膜表面接触角:使用北京哈科实验仪器厂HARKE-SPCA接触角测定仪测定隔膜的静态水接触角。

1.5.7自组装膜热收缩率(S):先测量膜边长L0,然后置于120℃的烘箱中,4h后,测定膜收缩后的边长L1,则:S=(L0-L1)/L0。

2结果与讨论

2.1大分子引发剂Poly(CMS-co-GMA)的表征

2.1.1Poly(CMS-co-GMA)的红外谱图:Fig.2为Poly(CMS-co-GMA)的红外谱图。从图中可以看出,1730cm-1左右的尖峰是GMA酯基基团中C=O的伸缩振动峰。同时,844cm-1处的峰为4-氯-α-甲基苯乙烯中苯环上-CH面外弯曲振动,1148cm-1处为4-氯-α-甲基苯乙烯的C-Cl键伸缩振动吸收的环振动峰,此外,在1675~1500cm-1之间的C=C吸收峰消失,证实了单体确实发生了反应。

2.1.2Poly(CMS-co-GMA)核磁共振氢谱: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分子引发剂结构,本文还对其进行了核磁共振测试,Fig.3是大分子引发剂Poly(CMS-co-GMA)的核磁共振氢谱图。从中可以看出,化学位移7.23处为苯环上的质子峰,而4.40处为连接环氧基团的-CH2的质子峰,3.25和2.65处分别是环氧基团中-CH和-CH2中的质子峰,这同样证实CMS与GMA进行了自由基聚合,并通过计算得到结构单元[CMS]∶[GMA]=1∶28,由GPC测得所得Poly(CMS-co-GMA)相对分子质量为9100。

2.2嵌段共聚物PGMA-b-PHEMA的表征

2.2.1嵌段共聚物PGMA-b-PHEMA的红外谱图分析:Fig.4为嵌段共聚物PGMA-b-PHEMA的红外谱图,其中曲线a为Poly(CMS-co-GMA)的红外谱图,曲线b为PGMA-b-PHEMA的红外谱图。图中可以看出,与Poly(CMS-co-GMA)的红外谱图相比,PGMA-b-PHEMA的红外图仍存有3001cm-1附近的-C-H伸缩振动峰,及1732cm-1左右C=O的吸收峰,并且在3400cm-1出现明显的-OH的吸收峰,-OH的出现主要是由于PGMA-b-PHEMA中PHEMA端的存在,由此说明PGMA-b-PHEMA的成功制备。

2.2.2嵌段共聚物PGMA-b-PHEMA的核磁共振氢谱图:Fig.5是嵌段共聚物PGMA-b-PHEMA的核磁共振氢谱图。如Fig.5,化学位移δ=4.07处为Poly(CMS-co-GMA)中连接环氧基团的CH2中的质子吸收峰,δ=3.18和δ=2.63处分别是Poly(CMS-co-GMA)中环氧基团上CH和CH2的质子吸收峰;同时,δ=4.82处为羟基中质子吸收峰,以上证实了嵌段共聚物PGMA-b-PHEMA的成功合成。通过谱图计算得到结构单元中[GMA]∶[HEMA]=1∶1.08,相对分子质量为18100,与GPC所测相对分子质量17700较为接近。

2.2.3嵌段共聚物PCG-b-PHEMA的GPC分析:Fig.6为Poly(CMS-co-GMA)与PGMA-b-PHEMA的GPC图,在90℃下,Poly(CMS-co-GMA)引发HEMA制备嵌段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由9100增加到17700,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窄,从1.51降至1.37。当温度升高后,Poly(CMS-co-GMA)热降解产生链自由基,通过自由基聚合机理引发扩链反应。实验中再引发聚合反应4h后,HEMA的转化率为28.6%,考虑到投料比m(Poly(CMS-co-GMA))∶m(HEMA)=1∶4,计算所得结构单元[GMA]∶[HEMA]=1∶1.27,与Fig.5计算所得结构单元比接近。

2.3自组装膜的结构

2.3.1自组装膜的红外光谱:Fig.7是不同嵌段共聚物浓度下自组装膜的傅立叶全反射红外谱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经过自组装改性后的微孔膜较之于PP原膜,在1730cm-1,3500cm-1处出现了C=O与-OH的吸收峰,说明PP微孔膜表面成功引入了嵌段共聚物PGMA-b-PHEMA。同时,还能看出,随着浸泡溶液浓度的增加,在1730cm-1,3500cm-1处膜表面红外吸收峰明显增强,说明随着浓度增大,自组装到PP微孔膜表面的嵌段共聚物量显著增加。

2.3.2膜表面形貌的AFM表征:Fig.8为不同嵌段共聚物浓度下自组装改性的PP微孔膜的AFM照片,左侧为二维图,右侧为三维立体图。对比预处理和自组装后的AFM可以看出,预处理的PP微孔膜表面呈明显高低起伏的山脊状形貌,自组装后PP微孔膜表面愈发平整,粗糙度减低。由于PGMA-b-PHEMA的引入,首先填埋到PP微孔膜表面山脊状的凹陷处,聚合物浓度的增加导致膜中PGMA-b-PHEMA含量逐渐增加,膜表面粗糙度反而下降,且膜的整体高度基本不变。

2.4自组装膜的性能

2.4.1自组装时间:Fig.9为自组装时间对隔膜性能的影响。如Fig.9,随着自组装时间从10min延长至60min,所制得的自组装膜中PGMA-b-PHEMA的含量不断增大,膜的透气时间也迅速增长至500s/100mL,但隔膜的耐热性与亲水性得到大幅改善,其纵向(MD)热收缩率与水接触角不断减小,热收缩率降至3.3%,水接触角降至35°。进一步延长自组装时间至120min,膜中聚合物含量增幅减小,透气时间趋于稳定,改性隔膜的热收缩率与水接触角呈现平缓趋势。PGMA-b-PHEMA中大量酯基和环状结构的存在,使得PGMA-b-PHEMA分子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其分子结构中的大量羟基,又赋予聚合物较好的亲水性,当PG-MA-b-PHEMA通过氢键自组装引入到隔膜表面[11],可以同时提高隔膜的耐热性能和亲水性。在短时间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聚合物可以充分地通过氢键在微孔膜表面进行自组装,导致膜表面聚合物含量迅速增加,隔膜透气时间加长,隔膜耐热性与亲水性不断改善。当自组装时间进一步延长,隔膜表面聚合物增幅趋于平缓,导致透气时间变化减小,隔膜热收缩率与水接触角趋于稳定。随着时间的延长,改性后的隔膜透气时间仍符合锂电池使用要求,并且耐热性与亲水性得到明显提高,考虑到隔膜制备效率问题,时间为60min最佳。

2.4.2自组装温度:Fig.10为自组装温度对隔膜性能的影响。如Fig.10,随着自组装温度从30℃升高至70℃隔膜中PGMA-b-PHEMA的含量与透气时间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50℃附近增重最为显著,可达8.3%,透气时间增长至500s/100mL,相应的隔膜在低温与高温下均表现出较差的耐热性与亲水性,同样在50℃性能提高到最佳。这是因为,当温度较低时,PGMA-b-PHEMA在溶液中的链段运动较慢,不能充分地在膜表面通过氢键进行自组装,温度升高有利于PGMA-b-PHEMA分子链段运动加快自组装到PP微孔膜表面,使得隔膜透气性变差,耐热性与亲水性显著提高。随着温度的不断提高,直至超过50℃后,分子链段运动过于强烈,聚合物的逃逸能力大于氢键的束缚力,自组装效果反而下降,使得隔膜中PGMA-b-PHEMA的含量反而有所下降,膜的透气时间也随之缩短,热收缩率与接触角下降。

2.4.3聚合物PGMA-b-PHEMA浓度:Fig.11为嵌段共聚物浓度对隔膜性能的影响。如Fig.11,随着聚合物PGMA-b-PHEMA浓度从0.01g/mL增大到0.08g/mL,隔膜中PGMA-b-PHEMA的含量与隔膜的透气时间逐渐增大,隔膜的热收缩率不断减低,可降至2%,其水接触角呈现先减小后变化减弱的趋势。聚合物浓度的增大,使得膜表面附着的聚合物含量增大,从而导致膜表面微孔堵塞愈加严重,隔膜透气时间由304s/100mL延长至482s/100mL,但仍符合锂电池隔膜使用要求。隔膜的热收缩率不断减小,耐热性得到不断改善,但是膜表面PGMA-b-PHEMA含量的增加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加膜表面的亲水性,所以接触角呈现先减小后趋于平缓的规律。

2.5隔膜电池的性能

自组装隔膜电池锂电池的阻抗值与离子电导率数值如Tab.1所示。PP原膜制备的锂电池的阻抗值为92Ω,当隔膜进行自组装改性,在其表面引入PGMA-b-PHEMA后,隔膜所制得锂电池的阻抗值降至52Ω,相应的离子电导率从1.249×10-5S/cm增至2.197×10-5S/cm。这是因为引入的PGMA-b-PHEMA可以使隔膜表面亲水性增加,在锂电池中对电解液的润湿性增强,从而导致电池的阻抗值减小。

3结论

利用4-氯-α-甲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成功制备了嵌段比为1∶1.08,相对分子质量为17700具有高耐热性、良好亲水性的共聚物PGMA-b-PHEMA。并通过氢键自组装技术成功地将其引入到锂电池隔膜表面,改善了隔膜的耐热性与亲水性。考虑到实际反应效率,取自组装温度在50℃,自组装时间为60min,聚合物浓度为0.04g/mL时为最佳自组装条件;所得改性隔膜效果最适宜,水接触角可降至33°,热收缩率可降至2%,且透气时间为500s/100mL,符合锂电池隔膜使用要求。利用4-氯-α-甲基苯乙烯可制得多种不同功能的聚合物,且自组装改性技术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有望实现锂电池隔膜的高性能发展。

参考文献:

[1]巫晓鑫,吴水珠,赵建青,等.锂离子电池聚烯烃隔膜改性及功能化研究[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12,41(4):43-48.

[2]徐丹,李夏倩,蒋姗,等.聚丙烯锂离子电池隔膜的表面接枝改性研究[J].塑料工业,2013,43(3):94-98.

[4]谢续明,李颖,张景春.马来酸酐-苯乙烯熔融接枝聚丙烯的影响因素及其性能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2(1):7-12.

[6]蒋姗,李夏倩,丁永红,等.层层自组装聚丙烯隔膜的表面改性[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4,30(11):132-138.

[11]席陈彬,杨东,李静,等.聚乙二醇-聚乳酸-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两亲性三嵌段聚合物的合成及其自组装研究[J].有机化学,2012,32:2166-2170.

作者:蒋姗 马洁 宁义才 王克敏 俞强 单位: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省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