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压载水管理系统对扫舱排水的要求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广东造船杂志》2016年第5期
摘要:
压载水管理系统中对压载及排压载状态都有明确要求,但对扫舱排水时则比较模糊。本文结合IMO的会议要求以及压载水管理系统的技术特点对压载舱扫舱水的要求进行分析。
关键词:
压载水管理系统;扫舱水;喷射泵
1引言
为解决船舶压载水造成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04年2月在伦敦通过了《2004年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以下简称“压载水公约”)。尽管至今IMO没有强制要求安装压载水管理系统。但随着美国的压载水管理单边立法已经生效,新建船舶安装压载水管理系统的大势已不可逆转。压载水管理系统中对压载及排压载状态都有明确要求,但对于扫舱排水时则比较模糊。本文结合IMO的会议要求以及压载水管理系统的技术特点对压载舱扫舱水的要求进行分析。
2相关概念
(1)压载水公约规定压载水需满足D-2标准才允许排放,见表1。目前对压载水“存活水生物”大多采用滤器过滤方法,而对“指标微生物”处理的技术则有很多种。本文主要分析常用的三种方法:制氮去氧法;紫外线杀菌法;电解次氯酸钠法。
(2)当压载舱用压载泵正常排载后剩余的压载水称扫舱水,一般用喷射泵扫舱排水。喷射泵的原理见图1。由于喷射泵需用工作水作为驱动力,而工作水来源一般由消防泵抽取当地水提供。所以通过喷射泵扫舱排水时,压载水会混合了当地水致使无法检测该压载水是否满足D-2标准。
3IMO相关会议对扫舱水的要求
基于利用喷射泵扫舱排水的特殊性,IMO防污染及应对分委会第1次会议及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第67次会议分别对扫舱水进行了针对性说明。MEPC67-20中描述当扫舱水达到不需取样检测状态时则扫舱水可直接排舷。而在使用喷射泵进行扫舱作业时在PPR1中分为四种情况进行分析。
(1)如果在喷射器前压载水完全受控,并且符合G2导则的取样点和取样布置能够在混入喷射器驱动水前取到受控的压载水样本,则可以使用当地未经管理的水作为喷射器驱动水。
(2)如果船舶使用完全受控的当地水或者完全受控的压载水作为喷射器驱动水,则符合G2导则的任何排放取样布置都可行。
(3)如果压载水使用BWMS进行部分管理而在排放前还需要额外管理,如果在排放前得到完全管理并设有符合G2导则的合适取样布置,则可以作为喷射器驱动水。
(4)当压载水仅在加装时由消毒化学品或者其他条件式处理方法进行处理,监控的排放能证明排放不需要使用中和剂来满足环境可接受性排放要求,那么用压载水主系统进行大量压载水排放后,余下的压载水将视为符合排放要求,可用当地水驱动喷射器进行排放,而不需要额外的监控。
4压载水管理系统不同技术特点
对扫舱水的要求综合上述四种情况,针对目前常见三种压载水处理方法(制氮去氧法;紫外线杀菌法;电解次氯酸钠法)对压载舱扫舱水的要求进行分析。
(1)制氮去氧法
该技术是通过制氮装置产生氮气混进压载水中进入压载舱。能够使压载水中包括沉积物在内的微生物、有机体分离处理,实现对残余的微生物、细菌抑制生长,使之满足严格的排放标准。该技术为物理杀菌法,不能完全保证处理后的压载水经过长时间航行还是否满足排放标准。故属于PPR1中描述的第1种情况。扫舱排水时可不需经过压载水管理系统处理,但需在压载舱取样是否达到排放标准才能用喷射泵扫舱排水。
(2)紫外线杀菌法
该技术通过紫外线灯管照射压载水。研究表明紫外线处理装置对杀灭海洋细菌、微生物非常有效。但处理后的压载水进入压载舱后不再有紫外线作用,故经过长时间的航行后剩下的微生物不断的繁殖达不到排放标准。该技术属于PPR1中第3种情况,排压载及扫舱排水时需经过压载水管理系统处理后才能排舷。
(3)电解次氯酸钠法
压载水通过电解模块时,由于电解产生的次氯酸钠具有强氧化性与压载水混合进入压载舱,能够杀死海水中的有害微生物,生成的残余氯气能够阻止压载舱中的微生物重新生成。该方法持续时间久,效果显著。但在排载时需检测压载水中残余氯气浓度,如果浓度超标需加入适当的中和剂,避免排放到海里杀死当地微生物。属于PPR1中第4条,排载及扫舱时可不经过压载水管理系统直接排放。
5结语
总的来说关于压载水扫舱排水时的处理方案根据压载水管理系统技术的不同而有不一样的要求,船厂在选型及原理放样时要注意其中的区别。在选用其他处理技术的压载水管理系统应充分考虑IMO中MEPC67及PPR1的相关要求,避免后续修改。
作者:陆德安 单位:江门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