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半漏磁冷场电镜观测铁磁性材料的路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冷场发射扫描电镜一般采用半漏磁物镜设计和in-lence探头相结合的技术成像,以提升图像质量。漏磁场极容易造成对磁性样品的吸附而损伤物镜,致使冷场发射扫描电镜不适用于磁性材料的观测;并且利用观测普通材料的实验参数也无法获得理想图片。通过设计新型样品台,同时改良实验参数和操作方法,突破了冷场扫描电镜对磁性材料限制。
关键词:冷场扫描电镜;半漏磁物镜;铁磁性扫描
电子显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具有高分辨和图像直观等特点[1],自其诞生至今已有几十年,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也是冶金与材料学科常用的研究手段。众所周知,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其微观显微组织结构[2],而扫描电子显微镜核心功能就是微观形貌的观测与记录,因而在材料相关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微纳米尺度材料的性能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3]。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作为扫描电子显微镜发展历史上的第三代(按灯丝材质区分:第一代钨灯丝电镜,第二代六硼化镧/六硼化铈灯丝电镜)电镜,随纳米材料的研究热潮发展起来。与普通扫描电镜不同的是: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采用高亮度场发射电子枪,其原理是高电场使电子的电位障碍产生Schottky效应,得极细而又具高电流密度和高单色性的电子束。由于场发射电子束亮度可达热游离电子枪的数百倍,甚至千倍,因而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高质量二次电子图像,极大提升了扫描电镜的成像效果和分辨率。一般可用来观察和检测非均相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及微米、纳米材料样品的表面特征,是纳米材料粒径测试和形貌观察有效仪器。按照灯丝工作温度,场发射扫描电镜区分为冷场扫描电镜和热场扫描电镜两大类。冷场发射式扫描电镜最大的优点为:电子束直径小,亮度高,能量散布小,因此影像分辨率优,尤其能改善在低电压观察成像效果。但由于其束流较弱且不稳定,许多公司(包括日本电子,日立等)生产的冷场扫描电镜均采用半漏磁式物镜设计,同时还包括一部分热场扫描电镜,即在物镜下方留一个环形缺口,让里面线圈的磁场通过环形缺口暴露出来,使被观测样品处于磁场中。其目的在于可以加速样品表面产生的能量微弱的二次电子,使其能被物镜上方的In-lense探头接收到,从而提升图像质量。但物镜强大的裸露磁场极容易造成对铁磁性样品的吸附而损伤物镜,致使冷场发射扫描电镜不适用于铁磁性材料的观测;同时样品如果自身带有磁场,则两磁场叠加,会干扰二次电子运行轨迹,使图像质量变差。已知文献报道中,尚未发现使用冷场扫描电镜对铁磁性样品观察得到高清图片的先例。本文针对冷场扫描电镜这一局限性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实现对铁磁性材料获得高质量二次电子像的途径。
1实验
1.1实验设备
本文所涉及实验设备为日本电子生产冷场扫描电镜,型号JSM-6701F,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实验中心2010年购置并投入使用,随机配备两个样品台以及若干圆形铜柱。由于直径大小不同,最大承载能力分别为3个和1个直径为10mm标准试样,没办法同时承载和观测更多试样。这种样品台的设计主要缺点有4点:(1)对样品的数目和尺寸,形状有较大限制,给样品的制备带来了较大的难度;(2)不能装载多个样品,承载能力有限,观察多个样品时需要频繁更换样品,重新抽真空,耗时耗力,观测效率较低;(3)样品台固定螺钉少而短(分别是2个和1个),固定效果比较差。(4)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样品台自身产生的微小变形使得铜柱更加不容易置入,给使用造成更大困难。1.2实验原料在北科大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最为常见铁磁性的研究对象是各种铁合金,本实验所用样品取自不同组织成分的钢坯。为减小样品制备方式不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对不同材质的样品进行了统一制备:首先进行线切割,此处试样制作成10mm×10mm×7mm的试样,观察面抛磨处理成镜面后,一般用2%~4%的硝酸酒精或其他酸性试剂(组织不同所需试剂不同)侵蚀5~30s(不同类组织所需最佳侵蚀时间不同),在光镜下观察到晶界出现以保证侵蚀效果;之后用消磁机进行消磁预处理,消掉其可能存在的自带磁场,即得到实验所需试样。
2实验结果与讨论
在长期使用JSM-6701F冷场扫描电镜进行钢样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主要有两个需要改善的问题:(1)样品的承载和固定问题;(2)样品的观测方法。
2.1自主研发新式样品台
经过长期摸索,多次试验和改良,设计制作了一种新型样品台(如图3所示)。样品台包括主体、样品槽、长螺钉、黄铜垫片和固定头,如图3a所示;样品台采用黄铜制作,以确保自身良好的导电性,如图3b所示。主体上设有两个长条形样品槽,槽壁上的多个长螺钉固定样品,以保证一定尺寸范围内薄片到块状样品均能被固定牢固,且样品形状不限。样品通过长螺钉的旋转固定在样品槽内,样品大小不同,螺钉拧进距离长短随之不同,但都可以起到牢固固定的效果,实现成批量样品的可靠固定;金属样品直接接触连接,较少使用导电胶,确保了样品更好的导电性;同时减少了样品进入样品仓后重新抽真空的时间。特别是针对样品是铁磁性材料的情况,可以有效防止半漏磁物镜吸附样品,避免了物镜受到物理损坏的风险。
2.2结果分析
在扫描电镜观测中,一幅高质量的图像应该满足3个条件:第一是电镜本身分辨率高,显微结构清晰可辨;第二是衬度适中,图像无论在黑区还是白区中的细节都能看清楚;第三是信噪比好,没有明显的雪花状噪声[4]。对于导电性良好的普通材料,冷场电镜一般采取低电压进行图像观测(5kV),采取6~8nm的较小束流直径和<8mm的较小工作距离,以获得最佳图像效果。但在此条件下,铁磁性样品图像普遍质量不佳。
2.2.1观测参数的影响使用自行设计的样品台,夹持样品后,在多次调试过程中发现,通过适当改变实验参数可以优化观测效果。增加工作距离WD至100~120mm,采用中等加速电压(5~15kV)参数下观测,并适当提升束流直径(probecurrent)到9~11nm可得到最大20×104倍以上清晰照片。参考此型号电镜最大理论放大倍数为65×104倍,普通材料在导电性好的情况下得到的最佳观测效果也如此。同时,为避免在高倍图像拍摄过程中偶尔出现的毛刺现象,可以采取帧叠加模式进行拍摄,实验结果显示图片质量与非磁性材料获得的最佳观测效果并无差别。工作距离加大后,物镜磁场对样品的影响减小,较高的电压和较大的束流保证了入射电子束能量较大,从而产生的二次电子信号也增强,但继续增加束斑直径则降低了电镜分辨率,因为二次电子像的分辨率约等于束斑直径。工作电压继续增加,一定程度上会带来图片噪点增加,即电镜的信噪比加大,图像质量有损失,若想获得最佳成像效果,电压一般不超过15kV。
2.2.2不同金相组织的影响在相同的实验条件和电镜参数下,不同金相组织的钢样所能得到的最佳观测效果有较大区别。通常,贝氏体、珠光体铁素体组织能得到更高倍数的清晰图片,在保持同等图片质量的前提下,奥氏体,马氏体组织只能得到较低倍数的清晰图片。材料的晶格结构决定了其电子结构和电学性质[5]。从而决定了不同的二次电子产率。这也符合扫描电镜成像规律。即:样品自身二次电子产率对图片效果影响较大。不同组织钢样差别较大,二次电子产率也有区别。
2.2.3不同取样方向的影响钢坯经过轧制处理后取样,一般有垂直于轧向和平行于轧向两个取样方向。同一钢坯分别在上述两个方向分别取样,经过相同的表面处理方式后观察,得到的观测效果也不同。结果显示:垂直于轧制方向取样,得到的图片效果优于平行于轧制方向的观测效果。对于铁磁性材料,磁场方向对于观测的影响应予以考虑,两个方向所取得的试样,最大差别在于其磁场方向相差90°,与物镜磁场叠加作用的效果,对二次电子运动轨迹的改变效果不同,从而造成成像效果的差异。垂直于轧向取样时,样品磁场方向与物镜裸露出的磁场方向一致,二者叠加,加强了原有磁场,使其对二次电子加速作用增强,从而使得图像效果优化;取样方向平行于轧向时,样品磁场与物镜裸露磁场成正交状态,扰乱原有磁场,减弱其对二次电子加速作用,从而影响图像效果。
2.2.4长期观测磁性材料不会对电镜产生不良影响2014年底开始使用冷场电镜观测磁性材料,由于研究环境所决定,几乎每天都有铁磁性样品用于观察分析。至今为止三年多时间内,从电镜对各种材料的观测效果看,解决好固定问题后,铁磁性材料的观测不会降低冷场电镜分辨率,造成不良影响。
3结论
本文作者根据自身所处研究环境的研究需求,改良现有设备,开发仪器新功能,提升了实验效果和效率。设计的新型样品台增加了载物空间,降低了制样要求,满足了磁性材料的固定需求,并且提升了实验效率,扩大了适用范围。通过对样品消磁,对加速电压,工作距离等参数的优化设定,并在高倍下使用帧叠加的拍摄模式,可以提升铁磁性材料的观测效果,得到>20万倍的清晰照片,这对于观察钢样中纳米级第二相是个有利的方法。不同种类,成分和组织的钢样成像效果差异较大,效果从高到低次序如下:贝氏体〉珠光体铁素体>马氏体/奥氏体。轧制后的同类钢种取样方向不同,成像效果差异也较大:垂直于轧向的截面优于沿着轧向的截面。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对铁磁性样品的观测与实践,电镜状态良好,拍摄效果不受影响,分辨率没有下降,证明这种实验方法对扫描电镜没有损伤。
参考文献:
[1]张国云,张雯婷,姚娟妮,等.不同处理条件下集中松树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2015,35(1):49-51.
[2]张剑飞,毛圣成,张泽,等.透射电子显微镜原位原子尺度热力耦合实验平台[C].电子显微学报,2017(增刊):9.
[3]张丹利,刘博宇,单智伟.一种用于TEM下原位力学加载工具的加工方法[C].电子显微学报,2017(增刊):18-19.
[4]张大同.扫描电镜与能谱仪分析技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47.
[5]何林.石墨烯中新奇量子衍生物态研究[C].电子显微学报,2017(增刊):46.
作者:程锦1;2;王福明1;宋波1;张立峰1;袁建忠2;陈青山2 单位:1.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2.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