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短兵运动当展的困境与机遇简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短兵是武术竞技对抗运动项目的重要构成部分,朝着竞技体育方向发展。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进行探讨,从社会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和项目自身因素分析短兵运动当展的主要困境。结果表明:竞技武术出台,短兵运动缺乏普及与推广,课程、科研人员不足,项目选择倾向性,技术使用不合理以及器械、护具和竞赛规则不完善等问题,是短兵运动当展的主要困境。然而,短兵对抗竞技运动项目的兴起和存在的发展价值,引起众多学者对短兵运动的热爱与参与。据目前趋势发展,短兵运动在当展的机遇会越来越好。
关键词:短兵运动;当展困境;机遇
短兵运动是民族传统武术竞技对抗项目,交集短兵器械技术,具有强烈的攻防技击价值,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底蕴。2014年中央宣传部同有关部门经过反复修改并起草拟定《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正式宣布该方案认真贯彻落实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提出了大力发展传统体育,中华武术等代表性项目,短兵运动是国术竞技对抗体系的重要部分,在社会对体育重视发展的提高下,成为当展短兵运动的最好时机。即便短兵运动在当展仍然存在各种问题与不足,但近些年关注和参与短兵运动项目的人数越来越多,其竞赛规则、裁判队伍和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与完善,对短兵运动在当展发挥积极作用。
1短兵运动当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1年短兵运动作为民族传统特色成为天津表演大会的主要项目。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在天津举办,短兵运动正式成为比赛项目,同时也是短兵运动的第二次复出。遗憾的是,随着对民间武术界的清理整顿和对武术运动技术的大幅度调整,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纷遭到严重摧残,包括国术竞技体系在内的短兵运动被迫终止,此后短兵运动销声在中华武坛。“”结束后,武术形势发生转变,为避免中华武术出现单一化趋势发展、改变竞技武术一枝独秀的局面,武术专家和学者相继认为散手、短兵等民族传统项目的恢复发展是势在必行。于是,首次将北京体院、武汉体院、浙江体委作为短兵运动探索,进行内部训练和比赛,具有积极意义,使短兵运动换发活力。1979和1980均举办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并呈现短兵运动表演,中国短兵运动再现武坛,是国人的骄傲。1999年短兵运动正式成为北京体育大学武术教学课程。2001年“武术短兵竞赛”会在青岛举行,众武术专家就短兵竞赛规则商讨后一致确定武术短兵运动发展方向,次年全国各地武术专家再次在青岛讨论短兵运动竞赛规则。2009年“首届世界中华国术大赛”在中国香港开幕。2014年,武术短兵运动首次亮相全国舞台—首届全国武术大会于天津举行。2016年首届全国武术短兵比赛在武汉开幕。除了以全国性形式举办,不少省市也相继举行过地方性的短兵比赛,其基本形式也是遵循有关规定发展,如从2017年开始,广州健公书院共举行4次国术大赛,短兵运动作为重要推广项目之一,推动短兵运动在当展。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将武术运动短兵比赛列入年度赛事活动计划。比赛中,运动员可以进行技艺切磋和情感交流,提高技术水平和增进友谊,此外,各大赛事的举行吸引更多人群了解和关注短兵运动,对短兵运动在当代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2短兵运动当展的困境
武术短兵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对抗项目,相对其他武术竞技套路和散打等项目发缓慢,处于复兴阶段。据短兵运动发展情况,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短兵项目本身因素阐述影响短兵运动当展的主要困境。
2.1社会学因素
2.1.1竞技武术出台,短兵运动遭到忽视
1927年,在张之江和众多武术家积极影响下,武术短兵运动得以被推出。1928年,短兵运动正式成为武术比赛项目。令人遗憾的是,民国时期政治腐败,虽国民政府对国术事业发展没有忽视,但也没有足够的物质支持其继续发展,继而短兵运动发展艰辛,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短兵运动再次复出武坛于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后。1957年随着新编规定武术套路以“竞技武术”为核心的出台,“国术”体系众多传统体育对抗性项目遭到严重摧残,短兵运动项目也随之被迫停止[1],原属于短兵运动的文化、本质和技术逐步流失。即便近二十年短兵运动终于再次兴起,其在当展的速度和影响力依然落后于竞技武术及散打项目。
2.1.2缺乏普及与推广,参与人数较少
21世纪是属于网络迅速发展时代,媒体自然成为大众获取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渠道。近年来,格斗和散手类的武术赛事相继出现在大众视野和媒体报道,而最具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短兵运动相对其他体育赛事几乎没有被媒体关注及报道,致使国人对短兵运动项目的关注和了解甚微,势必影响短兵运动在当代的持续性发展。短兵竞赛击中及停的规则所引起参赛运动员为得多分,在赛场上频繁采取快速进攻手段,不仅影响执行边裁的判断能力,此快速进攻方式还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较严格,致使普遍参与短兵人群主要集中在体育生。虽从2016年自全国武术短兵大赛开始之后,部分区域和学校相继开展短兵运动训练。但由于缺少平台,缺少推广,激烈的短兵运动赛事并没有对观众产生视觉上冲击,更多只是停留在少数人群中。近些年短兵运动在民间的发展趋势远好比官办,广州健公书院多次进行短兵竞赛规则研讨和技术交流,并举办4次短兵运动比赛,但其参与人数中性别和年龄处于失衡状态。因此,只有将短兵运动的普及工作做好,推广计划才得以有效进行。
2.1.3短兵课程、科研者不足
学生是参与体育运动项目和学习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群体。武术作为一项民族形式体育项目,倍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为传播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环境,不断倡导武术进入校园。随着《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正式宣布实施,短兵运动作为国术竞技体系的重要部分,该方案的实施为短兵运动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但据当前局势可知,高校武术课程均是以24式、42式太极拳,初级长拳和规定南拳为主。设有短兵运动课程的高校分别有北京体育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天水师范学院、西安体育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其他院校由于武术专业教师不足,无法开设短兵运动课程,致使缺乏致力于短兵运动研究甚微,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对武术事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影响武术短兵运动在当代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有关资料库进行检索近年深入研究短兵运动的科研成果较少,表明部分从事武术教师对武术短兵运动关注及了解甚微,而精通短兵运动知识者更是屈指可数,除张文广先生和已故的温敬铭二位先生精通短兵,以及后来的马贤达、王华锋、周金彪、江百龙等学者。[2]当代武术界,对短兵深入研究的著名学者还有马明达教授和其子马廉祯等学者,是马氏通辈武学当代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承人,致力推广国术项目,同时对短兵运动的研究是最具有权威性。总体而言,当代对短兵运动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依然为数寥寥。
2.2心理学因素
2.2.1虚拟与现实
网络已成为群众丰富业余生活和消遣时间的工具。人们在通过观看影视或武打片初步了解到,画面所呈现出短兵运动中的刀、剑和锏等兵器在实战中挥舞使用,使观众形成虚渺、神秘、夸张错误表象。当从现实中真正了解和接触短兵运动,发现二者展现相差甚大,认为现实中的短兵运动不堪一击,单纯只是花架子,经不起击打。主要缘于观众缺乏对武术短兵运动历史文化和技术动作的基本了解。
2.2.2项目选择的倾向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对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选择运动项目上,普遍倾向追求时尚、简单易学及具有强烈的休闲娱乐项目。全球运动在受西方运动影响下,所谓的时尚性运动项目主宰社会,成为主流。“瑜伽”“跆拳道”“小球类”等各种新兴事物盛行于我国,普遍得到国人的认可。然而,短兵运动虽具有健身、游戏、竞技等重要价值,却难以被国人所接受。当在接受新兴事物的同时,意味民族传统文化特色项目受到忽视以及资源大量流失,影响短兵运动在当代的发展速度。
2.3短兵项目本身的因素
2.3.1器材、护具和竞赛规则的不完善
“传统的武术短兵器械是用藤条或竹片裹以棉絮和海绵,外包一层皮革制成的。[3]现在,器械是一根细钢条、或藤条包裹着厚实而有弹性的海绵层,外层再包裹着成形的皮革套所制,简单且安全。[4]但是近年来,在短兵比赛期间器材损坏率频频出现,短兵器材的质量在对抗过程中使人担忧,严重影响比赛的流畅性和欣赏性。在进行高重量级别或者高水平运动员时,得分部位没有相应护具保护,如手腕、膝盖及脚踝,容易遭到对手攻击,且头盔的缓冲和防震效果未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令运动员产生恐惧,降低对短兵运动的积极性,阻碍短兵运动在当代社会发展。因此,在对抗过程中短兵护具仍需进一步改良。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需要在相对应并且完善的规则下,才能普及与推广该运动项目。规则是体育运动项目的灵魂,任何一个运动项目,没有一套属于自己比赛规则,而只能通过模仿、引用其他运动项目规则维持,其可持续性发展将受到严重的阻碍,无法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1979年开始,著名短兵专家及学者们致力于探讨短兵运动项目。但在21世纪的短兵运动比赛中,短兵竞赛规则仍然处于完善过程,规则的不健全是影响短兵运动当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尽快制定一套成熟、稳定、公正的短兵竞赛规则,引领武术短兵运动朝着民族性、技击性、娱乐性、观赏性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当展的的重要目标。
2.3.2技术使用不合理
武术短兵具有强烈的技击性,击中及停的竞赛规则使得击打部位清楚,技术运用明确。但观看大型短兵对抗比赛,短兵运动的价值和技术特点并未突出。山东省首届武术短兵表演赛技术统计:“在两个单元共39场比赛中,砍使用801次,斩使用292次,劈使用1次,刺使用50次,点使用16次,崩使用15次”。[5]但近几年,运动员在比赛中依然频繁使用劈、刺、砍的技术频率,技术单一降低比赛的观赏性和技击价值。频繁使用砍、劈,过多的要求力点集中在兵器中部而非前半部分,需要手臂积极主动带动短兵进攻,才能更有效的击中对方得分。技术单一主要缘于参赛者技术处于业余水平,训练时间较少,没有经过系统、全面、针对性的训练。武术短兵运动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色之一,具有丰富技术动作体系,应将短兵器械与刀、剑等的短兵器实用性较强且简单的技术动作相融合,形成新的短兵技术结构体系,避免技术动作出现单一化,推动短兵运动在当展。进攻和防守,对于任何对抗运动项目,不能只兼顾其中一方,二者必须共同发展,只可并重,不可偏重。有效的防守技术会成为最好的进攻手段,不仅起到保护作用,还能创造有利的进攻机会。尹海立[5]在调查中发现,运动员在比赛中频繁采取主动进攻方式,较少使用防守技术。这种重功轻防的技术手段与格斗项目倡导的基本理念不符。比赛中盲目地、一昧的采取进攻,不但给对手制造胜利的机会,而且短兵运动的攻防价值无法得到实现,严重影响短兵比赛的观赏性、技击性,攻防技术的失衡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短兵运动在当展。[6]
3短兵运动当展的机遇
3.1短兵对抗竞技运动项目的兴起和发展
近二十年,短兵运动得以在广州再次兴起,主要得力于当代武术家马明达教授的不懈努力。恢复短兵比赛,改革现行的武术竞赛体制,是马明达教授一直以来的心愿。为复兴、普及、传承和发展短兵运动,马教授四处奔波,相继举办讲座、研讨会以及组织短兵比赛,逐渐在全国范围内聚集了大批热爱国术文化、热爱短兵运动人士。在众多短兵爱好者的积极参与下,在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和国家体育总局的支持下,停止了二十年的短兵运动终于再次兴起,不仅带动短兵运动在广州的发展,还引起了全国各地以及港澳地区同胞对短兵运动的热爱,促进短兵运动在全国的发展。短兵运动的发展前景无论在国内国外其形式都被看好。2003年短兵运动项目进入国术复兴阶段。2009年“首届世界中华国术大赛”在中国香港开幕,短兵运动比赛再现武坛。近几年全国短兵调赛相继举办,校外社会参与人士逐渐增长,表明短兵运动的发展深入民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016年首届全国武术短兵比赛在武汉开幕后,部分高校相继成立短兵代表队,进行规范训练和比赛。此外,除全国和国际赛事,各省市地区也相继举办短兵运动比赛。为了进一步完善短兵运动竞赛规则,提升短兵竞赛的规范性和短兵技术水平,在华南师范大学马廉祯教授和孙岳博士、华南理工大学边宇博士、暨南大学潘冬教授以及众多爱好者的支持与指导下,健公书院多次进行短兵竞赛规则和技术交流会,并相继开展4次国术大赛,是带有公益性的民办社会体育活动,以中国短兵项目为主导,以聚集民间爱好者的热情、探索真正植根于民为主旨。尽管仍然存在各种问题与不足,但通过不懈努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短兵运动项目,锻炼新的裁判队伍,提升参赛运动员的整体水平,同时也证明短兵运动至今在民间发展具有顽强生力。从现有的发展趋势可知,短兵运动在当代具有更好的发展机遇。
3.2短兵运动存在的发展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武术逐渐朝着竞技方向演变,作为中华武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通过影视和武打片方式,对宣扬中华武术文化、培养众多优秀人才、规范青少年技术动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也是不容小觑。众武术专家就竞技武术在当展的趋势提出质疑,批评声越来越大,练习者越来越少。韩延棚[7]认为,竞技武术发展到至今,其形式和内容上逐渐脱离武术的本质,逐步向舞化、体操化转型,真不知道应该叫做什么。同时,邱丕相[8]指出竞技武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演进和时尚的介入,朝着西方竞技体育的同一模式靠拢的同时,摒弃了中华武术文化传统,丧失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相反,传统武术在过去几十年销声匿迹。短兵作为传统武术一个重要的竞技对抗项目,二十年后再次在广州兴起,证明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群众基础,具有存在与发展的重要价值。在体育强国、文化强国的中国梦号召下,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颁布下,党和国家领导人格外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短兵作为国术竞技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这一举动为短兵运动在当展提供良好机遇,我们要抓住时代机遇,促进短兵运动在当展。一兴一衰,此起彼落,是不以人的意志而发生质的转移,取决于自身价值和社会对其价值取向。不管是从项目自身的价值出发,还是文化领域出发,竞技武术自身的高难度、高水平特征,只适应少部分精英人群,缺乏群众基础;相反,短兵运动作为国术对抗竞技运动项目的代表,具有强烈的竞技性、娱乐性和广泛适应性,是促进其在当代有更好的发展机遇。与武术竞技套路不同的是,短兵运动以对抗形式进行,讲究技术的多样性和战术的多边性;作为对抗竞技运动项目,短兵的激烈程度不及散打和拳击,但它技术性强,含有丰富的技术上和战术。同时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快速进攻受到器械重量的制约,减轻击打程度,另外短兵比赛中必须穿戴护具,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安全,对抗中,激烈紧张的气氛能够使人集中精力比赛,愉悦感则体现在对抗中取得的胜利与失败。短兵运动具有的健身性、实用性、观赏性、娱乐性特征,丰富生动且易得到普及和推广。马明达教授在《积极恢复短兵比赛改革武术竞技体制》中表达:过去由于旧时代落后的体育意识及器材条件的限制,短兵比赛只有男子组别,而当代女生参与短兵比赛的数量逐渐增多,短兵运动讲究的是“以智巧取人”,运动寿命长,年事稍高的参与者同样可以进行。总体而言,短兵运动是一项男女老少均可参与的对抗体育项目,具有群众基础,该项目的发展机遇非常好。
4结语
任何运动项目要紧跟时代脚步发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完善竞赛体制,传承与发扬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持续发展下去。虽然短兵运动在当展存在的困境依然亟需解决。但在体育强国、文化强国的中国梦号召下,在国家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下,短兵运动在当展的时机非常好,相信短兵运动存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更多的未来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王小虎,高景路.短兵运动发展及制约的因素分析[J].社科纵横,2006(11):169-170.
[2]李洋,盛洪涛.武术短兵运动发展滞后原因窥析及发展构想[J].搏击•武术科学,2008(02):3-5.
[3]蔡中,蔡智忠,毛海燕.影响武术短兵运动发展的因素分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05):75-77.
[4]马贤达.中国短兵[J].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5]尹海立.对武术短兵运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山东省首届武术短兵赛剖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03):83-85.
[6]姜喜平,宋平.我国短兵运动发展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5(03):172-175.
[7]韩延棚.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竞技武术发展的文化学思考[J].武术研究,2017(11):10-13.
[8]马文友,邱丕相.和谐:当代武术发展的核心理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02):48-51.
作者:何艳梅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