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汉字本义单音节同义词辨异探析范文

汉字本义单音节同义词辨异探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汉字本义单音节同义词辨异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汉字本义单音节同义词辨异探析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摘要: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单音节同义词的辨异较为困难。本文以三组单音节同义词为例,从汉字本义着手,比较其本义或引申义之间的区别,以期为单音节同义词辨异提供一条新思路。

关键词:

单音节同义词;本义;辨异

同义词,指词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把握同义词之间的异同,对于准确表达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否能选择合适的同义词来进行准确、得体的口头和书面交际,不但是衡量汉语母语者,也是衡量留学生汉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1对外汉语同义词教学研究之现状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同义词的研究方兴未艾。这些研究认为,对外汉语同义词辨析与对内汉语同义词辨析的范围、方法等都有所不同,提倡应基于中介语的现实,着手研究留学生易混淆词的词义、色彩、用法等方面的差异[1]。不过,目前的研究大多还集中在同义词辨析角度的探讨上,辨析的对象多为双音节同义词,从分析汉字本义的角度来进行单音节同义词辨析的探讨尚不多见。实际上,单音节词的辨析较双音节词更为困难,因为单音节词由一个语素(书面形式为一个汉字)构成,缺乏其他语素的支撑,不能藉由一定的语境来区别词义,而留学生需要掌握的单音节同义词又大多很常用,因此,单音节同义词的辨析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外汉语同义词教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主要表现在一些同义词辨析工具书的出现。这些工具书多按使用频度、交际功能选取词条,标注词类、列出搭配、说明用法、展示例句,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内外界限不明、重语法轻词汇、常用性原则不彻底等,尚不能完全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2]。有的词典还有错误。以“向—对”的辨异为例,某近义词词典先说明二者均为介词,然后举例:我们学校的大门向东。(我们学校的大门对东。)句子的正误判断并没有错,但是,此处的“向”并非介词,而是动词。一本专为外国人学汉语编写的工具书出现这样的错误,令人遗憾。因此,对外汉语教师不能完全依赖工具书,有时需要自己去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2辨异

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很多,表现在书面上,就是一个汉字,因此所谓字义,多即词义。随着语言的发展,很多单音节词产生了多个与其本义密切相关的引申义。有的引申义系辗转引申而来,与本义的关系比较模糊,但是,不管它们之间的关系看起来多么遥远,其内在的引申脉络都是有迹可循的。这个脉络是从汉字本义入手进行单音节同义词辨析的基础。因此,借助本义分析来进行单音节同义词辨析,是可行的,也是可靠的。我们选取了易混淆、较常用的三组,来阐释我们的辨异思路。它们分别是:1)名词:道—路(实词)2)动词:交—付(实词)3)介词:向—对(虚词)

2.1“道—路”辨

“道”“路”二词各有多个义项,但在“道路”义上同义。《说文》云:“路,道也。”[3]很多合成词和固定短语证实了这一点。例如,“小道”即“小路”,“铁道”即“铁路”,“条条大路通罗马”也可说成“条条大道通罗马”。“道”和“路”还可构成联合型合成词“道路”。不过,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异。例如,不能把“马路”“高速路”说成“马道”“高速道”,也不能把“人行道”、“(占用了)两条车道”说成“人行路”、“(占用了)两条车路”。可见,“道”、“路”并不等同。“道—路”之间的差异到底是什么?许慎的说解极简,倒是段玉裁在“路”字下解释道:“《释宫》:‘一达谓之道路。’此统言也。《周礼》:‘浍上有道,川上有路。’此析言也。”[4]段玉裁的意思是,若不加区别(“统言”),则如《尔雅•释宫》所言,“道”就是“路”。如果细分(“析言”),那就像《周礼》里所说的,“浍”上的叫“道”,“川”上的叫“路”。《周礼》卷十五有对古代河渠道路规制的说明:“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5]郑玄对“径畛涂道路”的宽度做了详细的解释:“径畛涂道路,皆所以通车徒于国都也。径容牛马,畛容大车,涂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6]简而言之,“径畛涂道路”是各种宽度的道路,均可“通车徒”,其中“路”最宽,可容三辆车通行,“道”可容两辆车通行。时至今日,“径畛涂道路”所代表的事物仍然存在,但名称有所改变,今天人们用“村道、乡道、县道、省道、国道”来区分级别、宽度各异的各种道路。从词汇学的角度来看,“径、畛、涂”已不是词,而变成了语素,只能构词,所构合成词的使用频率也很低,但“路”和“道”还很常用,且常混用。很多通路,既可叫“道”,也可称“路”,如“大路/大道”、“羊肠小路/羊肠小道”;甚至不在陆地上的某种抽象的通道,也可称“道/路”,如“水道/水路、航道/航路”。尽管如此,从词义范围看,“路”比“道”更大,可作为所有道路的统称,使用频率更高。一切大路小路,村道乃至国道,都是“路”。现代出现的道路新形式,一般都叫“路”,如“马路”“高速路”。现在给道路命名,一般称“××路”,如“朝阳北路”、“清华东路”等。二者的区别还表现在,虽然道路一般叫“××路”,但“路”上人为划分出的两条或更多的通路却应叫“道”,如“双向6车道”、“最内侧车道”;人为规定或划设的、有专门用途的通路,也应叫“××道”,如“盲道”“人行道”“绿色通道”,人、车等行进在“路”上,应各行其“道”。这一点,与《周礼》中“路”比“道”更宽的规定遥相吻合,显示了文化传承的力量。

2.2“交—付”辨

汉语教材在解释“交”“付”时,一般都会用“give”。因为英文释义相同,留学生会认为二者同义,造出“明天我要付作业”“交小费”这样的错误语句。“交”“付”都有“交给”义。《现代汉语词典》指出,“交”即“把事物转移给有关方面”,比如“交作业”是把写好的作业向老师“转移”[7]。但是,“付”也有“转移”义,如“付款”“付小费”等,钱款也是从一方向另一方转移,“付”还能和“交”组成联合型合成词“交付”,这说明二者词义很接近。那为什么不能说“付作业”“交小费”呢?我们尝试从它们的本义着手去寻找答案。《说文》云:“交交,交胫也。从大,象交形。”[8]“交”的字形与“大(大)”很接近,以“大”为基础,下面两条腿相交叉。段玉裁解释说:“‘交胫’谓之交,引申之为凡交之称。故爻下曰:‘交也。’……凡两者相合曰交,皆此义之引申假借耳……《小雅》:‘交交桑扈’,笺云:‘交交犹佼佼,飞往来皃。’”[9]段玉裁的意思是,“交”的本义是两腿交叉,引申开去,凡是事物相交叉、有往来都叫“交”。“交”参构的合成词(如“交战”“交流”“交换”等)确实都隐含着这个意思。再看“付”。《说文》云:“付,予也。从寸持物以对人。”[10]即“用手拿着东西给别人”。可以看出,虽然都有“交给”义,但“付”是一方“持物”给人,“交”则强调双方的交错往来。一般说来,“付小费”取决于被服务一方的意愿,而且一旦给了,不会返还或找赎,没有往来,因而用“付”。而作业是老师布置的,是要求,学生完成之后再“交”给老师,是回应,有来有往;“卷子”是老师发给学生考的,学生答完“交”给老师,也有来有往,因此,只能用“交”。“交—付”的这一区别在“交账—付账”这一对词上表现得特别清楚。“付账”只是单纯地“给钱”,而“交账”是“(完成他方要求的账务工作后)移交账务”[11],是对他方要求的回应。此外,“付”涉及的对象均为钱款,而“交”涉及的对象更为广泛,但均为对对方要求的回应。我们列出了“交—付”的常见搭配,详见表1。问题随之而来:“交学费”和“付学费”为什么都可以说?我们以为,二者立足点不同。“付学费”只是单纯地“给付”,而“交学费”则隐含着学生按照学校的要求去“交纳”学费的意思,是学生对学校要求的回应。

2.3“向—对”辨

实词的辨异可以从本义着手,虚词也不例外。现代汉语里有很多单音节虚词,使用频率很高,如:在、以、把、将、被、比、和、跟、据、按、为等。这些词只有语法意义,教学本已不易,辨异更为困难。但它们多由古代汉语中的实词(多为动词)虚化而来,其本义是实在而清晰的。因此,分析其本义,理出其引申义列,对其虚词义的辨异,是有帮助的。“对”和“向”是留学生最早接触的两个介词。二者有时可互换,有时却不能。例如:

1)√他对我笑了笑。|√他向我笑了笑。

2)√请代我向老张问个好。|×请代我对老张问个好。《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对”是引进动作的对象的,“向”是指明动作的方向的。这样的解释很专业,对留学生来说,则嫌抽象。“向”和“对”的介词义均从其本义引申而来,我们尝试从其本义出发,来比较其引申义的不同。“對”字本从丵从口从寸,从丵从士从寸的字形出现较晚。许慎在解释“對”从“士”的原因时说:“漢文帝以為責對而為言,多非誠對,故去其口,以從士也。”[12]可见“對”的本义是“面对面地答问”,动词,如“公问之,对曰……”(《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本义保留在一些合成词或成语中,如“对答如流、叨陪鲤对”等。从这个本义引申出“面对面地”义。这个意思也保留在一些合成词里,如“对质”、“对峙”等等。在“面对面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就出现了“对”的介词义项“朝着”。这个义项把“面对面地”这个特点也带了过来。如:

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乐府诗集•木兰诗》)词义的引申途径一般都是从具体到抽象。“面对面地答问”是具体的,“面对面地”较虚化,“朝着”义就更抽象了。再看“向”。其本义为“北出牖也”[13],即朝北的窗户,小篆写作“向”,像墙上挖出的窗洞,《诗•豳风•七月》里有“穹窒熏鼠,塞向墐户”的诗句。由“窗户”义引申出“方向”义。再由“方向”义引申出“朝着”义,变成介词了。“向”的引申义列也是逐渐虚化的。“窗户”义是具体的,“方向”义就较为抽象了,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朝向。再由“方向”义引申出介词义项“朝着”,词义就更虚了,且未必是“面对面”的。而这,正是“向”和“对”最重要的区别。回到句1)和句2),问题就比较清楚了。句1)中,“他”既可以是与“我”“面对面地”,也可以是大致朝着“我”的方向,“笑了笑”,因此,用“对”和“向”均可。而句2)中,“我”托第三方问候“老张”,“老张”并不在场,与“我”不是“面对面”,但“问好”这一动作的方向獉獉是“老张”,故而只能用“向”,不能用“对”。再如:4)长江向东海奔流而去。长江河道九曲十八弯,只是大致朝着东海的方向獉獉,因此只能用“向”,不能用“对”。

2.4体会

今天的某些单音节同义词,其本义可能相近(如“道—路”“交—付”),也可能毫不相干(如“向—对”)。本义接近的,可通过分析本义来直接比较二者的差异。本义毫不相干、仅因某一组引申义较接近而成为同义词的,可通过梳理其引申义列来达到辨异的目的,因为引申义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带着其本义的痕迹。立足于本义的引申义之间的比较,区别更清晰。因此,对外汉语单音节同义词辨析要有历时的眼光,从词源义出发的同义词辨异,效果更好,更有说服力。

3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的同义词辨异,不论是辨析对象的范围,还是辨析的方法,都与汉语本体研究有所不同,要紧密结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来进行。由于学习者汉语水平的限制,辨析时应务求简单易懂。鲁健骥早就指出:“在教学上使用的,不是对比的过程,而是对比的结果。这就是说,给对等词也好,词语例释也好,都必须体现对比的成果,但并不是要我们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上从研究的角度向学生展示怎样进行对比。”[14]教师对于同义词的区别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它们的词义、用法、色彩等方面的区别要了然于胸,这是教师的基本功;但是,呈现给学生的,不能是繁复细致的辨析过程,而应该是辨异的结果。如果某组同义词有多个区别,也不要对留学生和盘托出,而应以解决当前的问题为度,以免学生消化不良,产生畏难情绪。单音节同义词的辨析也是如此。在给学生讲解时,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浅易的语言,辅以精当的例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从汉字本义着手进行辨析,只是单音节同义词辨异之一途,是我们解决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困难的一种粗浅尝试,尚有待更多的辨异实例来充实、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博.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淆词:从汉语到中介语的视角转移[J].世界汉语教学,2007(3)

[2]周上之.对外汉语的词典与词法[J].汉语学习,2005(6)

[3][4][8][9][10][12][1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6]阮元.周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11]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4]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4)

作者:季益静 刘丽萍 单位: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