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金属矿区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范文

金属矿区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金属矿区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金属矿区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

摘要:青海省都兰县冰沟南金多金属矿区通过两年的工作已初现端倪,工作区东部近东西向构造为本区的主构造,控制了本区地层及岩体的分布,其旁侧派生的北东向和北西向次级构造较为发育,且地表蚀变强烈,且有较大面积的物化探异常,笔者认为该矿段是本区金多金属找矿的重点地段。本文拟通过对该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特征的研究,总结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从而对该区进行成矿预测。

关键词:冰沟南金多金属矿;地球化学特征;找矿标志;找矿方向

工作区位于昆仑山脉东段北坡金多金属成矿带上。东昆仑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之一,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发现大、中、小型金矿床及矿(化)点20余处,自20世纪80年现五龙沟金矿床以来,该区金矿找矿工作新成果不断涌现,近十多年来陆续发现了果洛龙洼、纳赤台、开荒北、大场、小干沟、加给陇洼、东大滩、错尼等多处大、中型、小型金矿床及矿点。东昆仑金多金属成矿带是近几年国内新发现的规模较大的金多金属矿集区,因此,对该矿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通过对工作区开展地质、化探普查工作,本区显示出较好的找矿潜力,并且通过少量的地质工作与研究,大致了解了区内矿体的分布规律及地质特征,对新发现的规模较大的蚀变带进行了必要的槽探揭露,查明了其规模、产状及矿化蚀变特征。通过对该区金多金属成矿系统的成矿要素研究,总结该区矿床的控矿规律及找矿标志,综合分析本区的找矿远景。

1地质概况

区内地层主要出露长城系小庙组(Chx)、蓟县系狼牙山组下段(Jxl1)以及沿河谷、冲沟分布的第四系(Q4)松散堆积物(图1)。其中长城系小庙组(Chx)地层呈主要以残留体的形式不规则状分布于勘查区的中部、中北部及西北部,主要岩性为石英片岩、石英岩,局部夹黑云斜长片麻岩,地层总体呈北西走向,层内呈整合接触;蓟县系狼牙山组下段主要分布于勘查区的中南部,出露范围较广,呈近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主要岩性为钙质板岩夹大理岩、黑色泥质板岩夹砂质板岩、地层出露较稳定,层间为整合接触;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勘查区的中部,沿河谷及山间沟谷地带展布。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加里东期及华力西期侵入,本区岩体严格受构造控制,相对集中分布于勘查区的北部,主要侵入期次有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早石炭世及早二叠世,主要岩性为英云闪长岩、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受区域性昆中大断裂的影响,本区构造复杂,断裂构造尤为发育。在勘查区发现并圈定9条多组方向的断裂系统,主要有NWW、NE向两组,其中规模较大的为NWW向,NE向则规模相对较小,且晚于NWW向,后者将其错动,且具有明显左行的性质。沿断裂带F2、F9发现2条规模较大的矿化蚀变带,编号分别为1号、2号矿化蚀变带,蚀变带规模较大,地表出露连续,长度在1.5km~2km,蚀变以硅化、黄钾铁帆化为主。其中1号蚀变带北西西走向,位于小庙组和狼牙山组地层接触部位,向西延伸入正长花岗岩体内部,后期刻槽取样分析结果显示有钨钼矿化显示;2号蚀变带北东走向,位于小庙组地层和正长花岗岩体的接触部位,后期刻槽取样圈定出铅银多金属矿体。

2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

采集样品1295件,测线方向145°,测网50m×20m,采样粒级根据《高寒山区干旱荒漠区区域化探方法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与预查区景观类似的乌兰地区典型风成沙粒级均小于60目,因此本次土壤测量采样粒级确定为截取-10—+60目。样品采集是在化探测网采样点正点周围1/10点距范围内多点采样组合成一个样品。采样介质为残坡积物的B层和C层。样品一般采集在距地表面20cm~50cm深处土壤中的混合粒级物质。原始样重一般大于500g,样品野外加工后重量不少于150g。样品分析测试工作由河北省区调队化验室承担完成,共分析11种元素,其中Au采用聚氨酯泡沫塑料吸附,ICP-MS测定;As、Sb、Bi采用酸溶样品,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Cu、Pb、Zn、Ag、W、Sn、Mo采用酸溶样品,ICP-MS测定。

3成果分析

3.1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利用全区所有原始数据进行R型聚类分析(图2)。11种元素在全区的共生组合规律显示,Au、Ag、Pb、Sb;W、Sn、Zn相关性较为明显,其中Pb、Sb的相关系数最高(0.706),,Ag、Pb、Sb的相关系数次之(0.647),Au、Ag、Pb、Sb的相关系数(0.418)和W、Sn、Zn的相关系数(0.425)相差不大,基本反映了成矿过程中的元素组合关系,Au、Ag、Pb、Sb属于中低温阶段热液成矿,W、Sn、Zn则代表中高温阶段热液成矿,亦反映出本区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的特点。区内土壤中元素特征参数统计结果显示(表1),浓集克拉克值较高的是Sb、As、Bi、W、Ag、Pb,表明上述元素在区内有较高的地质背景,Zn、Mo、Sn浓集克拉克值属于中等,表明上述元素处于正常背景区,Cu、Au浓集克拉克值则相对较低,表明本区处于上述两元素的低背景区;元素变化系数较高的依次是Au、Ag、Sb、Bi、W、Pb,说明上述元素在区内变化较大,有局部富集的趋势,成矿可能性较大。表1冰沟南矿区2号蚀变带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元素含量特征

3.2单异常特征本区各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在显示出明显的分带性(图3),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区内异常大致可分为三类:3.2.1Au、Ag、Pb、Sb异常上述四元素异常主要位于晚志留世正长花岗岩与小庙组地层的接触带及其外带,沿2号蚀变带分布。其中金有9个高值点大于10ppb,呈单点分布,极大值达500ppb,且连续3点大于10ppb,分别是500、299、89.7ppb,平均达296ppb(0.3g/t),显示出极强的矿化信息。地表与2号蚀变带对应。银有8个高值点,总体呈两条行的北东带状展布,其中北带与2号蚀变带吻合,极大值达17.2ppm(17g/t),与金含量值299ppb点点位对应,铅在该点附件连续3件达检出上限1000ppm,锑更是有连续4件达检出上限100ppm,元素叠合性较好。3.2.2Cu、Mo、W、Sn、Bi、As、Zn异常上述七元素异常主要分布于2号蚀变带南侧小庙组地层及早泥盆世二长花岗岩内,其中Cu、Mo主要分布于小庙组地层内,总体呈北东带状与2号带平行产出,其中Cu有8处高值点大于160ppm,极大值达573ppm;Mo有7处高值点大于20ppm,极大值达52ppm;W、Sn、Bi、As、Zn异常多呈不规则状,且高值点较多,主要在2号带东南及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分布,其中W高值点较多,大于100ppm的点达9个,达检出上限200ppm有6个,指导信息明显。综合来看本区土壤异常存在明显的元素水平分带特征,由南向北即W、Sn、Bi、Zn--Cu、Mo、W--Ag、Au、Pb、Sb(自高温至低温),这一特征与我国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多金属矿异常具相同特征。因此,分析该区异常为矿致异常。

4槽探查证

后期选择2号蚀变带内化探异常明显成矿潜力较大区段开展了槽探工程揭露,经过探槽揭露,在2号蚀变带内发现并圈定银多金属矿体1条,由TC8、TC9控制,矿体走向北东70°,倾向南东,倾角72°,控制长度约400m,根据刻槽样化验结果圈定出银多金属矿体真厚度9.5m,银品位105g/t~459g/t,加权平均品位211g/t;铅品位0.59%~2.02%,加权平均品位1.0%;并伴生有金、锑矿化。其中金品位0.10g/t~0.36g/t,加权平均品位0.23g/t;锑品位0.20%~0.79%,加权平均品位0.45%。矿(化)体呈似层状产出,围岩为蚀变钙质板岩。该矿体处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异常规模大、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各元素套好较好的特征,另外还有Ag、Pb、Sb内带规模大,浓集中心吻合好的特征,顾可将其视为勘查区内寻找银多金属矿的地球化学标志。

5结论

(1)通过本区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显示,本区的Au、Ag、Pb、Zn、Sb丰度较高,变异系数较大,为本区的主要成矿元素,刻槽取样也证明了这一点,并圈定出真厚度近10m的富银多金属矿体,因此,2号蚀变带是本区下步工作的重点。(2)本区的土壤测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主异常元素与刻槽取样分析结果基本相同,表明本区域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是有效、可行的,建议下步对全区开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3)在2号蚀变带南侧可能存在一条与2号蚀变带平行的以Cu、Mo、W、Sn为主矿化元素的蚀变带。

作者:李建军 单位:河北省地质测绘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