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承接产业转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提要] 本文在常德市“产业立市”背景下,首先分析常德市获取产业转移与进行自主创新现状;接着从投入和产出角度分析产业转移对承接地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测度产业转移背景下常德市创新产出与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发现目前常德市处于初级协调阶段;最后从转出地和转入地角度提出常德市高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常德;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实施路径
一、引言
《中国制造 2025》明确提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与“创新驱动”的理念。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的重要建议。本文在产业转移以及“产业立市”背景下,结合“创新驱动”、“协调发展”新发展理念,探讨常德市承接产业转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演化机理与实施路径,对实现常德市“产业立市”战略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常德市获取产业转移与进行自主创新现状
(一)常德市获取产业转移现状分析。本文用产业增加值对常德市获取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常德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 2000 年的 104.59 亿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395.73 亿元,增长3 倍有余;第二产业增加值,2000 年为 137.34 亿元,在 2012 年时首次破千亿元关卡,继而一路攀升,2019 年达到 1,462.73 亿元,增长超过 10 倍;第三产业增加值由 2000 年 106.37 亿元增至 2019 年 1,765.73 亿元,前期第三产业较第二产业增加值发展缓慢,直至 2015 年首次破千亿元,后仅用 4 年时间升至1,765.73 亿元,总体增长在三大产业增加值中增长最为迅速,从本世纪初至 2019 年增长约 17 倍。由此可见,常德市获取产业转移促进了产业发展。
(二)常德市自主创新现状分析。常德市在 2011~2019 年期间研发投入逐年增长,R&D 经费支出是衡量国家或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而常德市 R&D 经费支出由2011 年的 180,710 万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468,932 万元。R&D人员反映国家或地区对于科研人员的培养的重视程度,常德市2019 年 R&D 人员全时当量为 7,071 人/年,占全省 6.61%,低于长沙市、株洲市、衡阳市、湘潭市与益阳市,排名全省第 6 位。R&D 经费内部支出为 468,932 万元,占全省的 7.905%,低于长沙市、株洲市、岳阳市,位于全省第 4 位。常德市 R&D 经费内部支出按经费来源分主要是企业资金,占 99.015%,其次是政府,境外资金只有不足万分之一。R&D 经费内部支出按用途分类发现,经常费支出达到 455,756 亿元,占总比重 97.19%,而资产性支出只有不到 3%。由此可见,常德市创新投入与人员状况虽然在逐年增加,但在全省内并未位于前列,常德市的自主创新道路仍然任重道远。一个地区的创新产出水平,可以从该地区中高技术产业产出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产出水平与专利申请等指标做出评估。高技术产业的产出水平指标,包括其总产值、产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等,从 2001 年到 2019 年,常德市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由 14.38 亿元增至 1,680.79 亿元,增加值由 6.23亿元增至 408.44 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由 13.24 亿元增至1,562.57 亿元。2019 年,常德市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与高技术产业增加值都位于全省第七,排名于湖南省中游水平。从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产出的情况来看,常德市 2019 年,新产品销售收入 4,330,421 万元,排名第七,次于长沙、岳阳、湘潭、株洲、娄底与郴州,专利申请数 1,650 件,低于长沙、株洲、湘潭和益阳,排名第五,有效发明 1,711 件,排名第四。据数据统计,较创新投入与产出分析,发现目前常德市创新产出水平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三、产业转移对承接地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一)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接地企业有直接接触到转入企业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机会。承接地企业通过增加创新投入,模仿并掌握转入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形成二次创新能力,从而可大量减少承接地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很多成本。承接地企业还会通过引进转入企业的管理制度,提升其管理水平,为企业实现自主创新打下制度基础。产业的转移必然会使人员随产业的转移而流动。具备一定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的人员流入,可能增加承接地自主创新的创新人员投入。转入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时,其科研人员与承接地企业科研人员进行密切的交流,使得经验和知识的传递更直接,双方互相学习、借鉴,科研人员整体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很大提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企业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都会存在合作企业。由于转移企业技术先进,对原材料、物流、营销等方面存在较高要求,这就要求有经济关联的承接地的合作企业提供配套人力和资金的投入,并不断创新管理和生产的方式。
(二)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一方面通过合作的方式,承接地企业引进转入企业的技术,并进行自主创新,研究出具有自主产权的且符合承接地企业特点的技术,形成自有的核心技术,促进承接地企业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提升其竞争力;另一方面承接地技术研发的知识存量在产业转移中得到了增加。技术承接方通过直接引入技术转出方的技术成果或产权,提高了承接地的技术水平,这使承接地拥有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进行自主创新。此外,产业转移有利于打破承接地垄断局面,进一步活跃承接地市场从而加剧市场竞争。承接地企业要想在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就必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此时,承接地企业会追随转移企业,模仿和学习其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同时,加大创新投入,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产品。
四、产业转移背景下常德市创新产出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测度与评价
提高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是我国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重要举措。“耦合”是来源自于物理学的名词,可以度量各系统间相互依赖关系与相互作用程度。“耦合”包含“协调”和“发展”两个方面。“发展”是指各系统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协调”是指系统间各要素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耦合则包含了上面的两层含义。接下来测度 2011~2019 年常德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与专利申请数的耦合协调度。原始数据来源于 EPS 统计数据库和湖南省统计局。从 2011 年到 2019 年,常德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与专利申请数的耦合度越来越高,由 2011 年的 0.704 升至 2019年的 0.973,但是 2012 年很低,只有 0.413。协调度基本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 2011 年的 0.035 升至 0.803。常德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与专利申请数的耦合协调度等级由严重失调过渡到初级协调,但是 2012 年为中度失调。总体来看,常德市产业转移与技术创新实现了协调发展,但是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五、“产业转移 + 产业立市”双背景下常德市高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路径
(一)基于转出地的提升路径。一是在转移过程中,转出地要加强与转入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二是增加对转入地的资本投入,刺激承接地进行自主创新,重视资本与人力资本的聚合,从而提高转入企业的资本投入回报率;三是进行合作创新,以节约转入企业适应转入地市场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四是对转入地当地的人才进行培训,便于提升承接地的创新人才质量,提升承接地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基于转入地的提升路径
1、企业方面。通过增加科研投入,多途径筹资,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为主制定创新战略;用尽可能低的资金和人力获得较为先进的技术,循序渐进的提升转入地企业的技术创新力;通过多途径搜集市场信息做出科学、有效的新产品决策,合理控制研发成本;提高对税收优惠等政策的利用;增加研发人员技术培训的投入;提高转入地企业的产品研发力;同时,通过引入和学习转入企业带来的先进文化创新理念,创造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
2、政府方面。在“产业转移+产业立市”双背景下常德市的自主创新能力途径中,常德市政府政策与相应制度体系是影响本地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政府应重视资本与人力资本相结合,支持人才的引入与发展,高科技人才是自主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大力发展人才战略,加强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入,要推进创新性的思维,不能固守成规,要学会思维突破,不能禁锢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要全面实施人才计划,多范围、多渠道地招纳贤人异士,进行公平选拔,平等竞争,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奋斗精神。政府应完善产业服务体系。首先,健全协调机制,健全产业建设发展协调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其次,统筹数据上报,使相关人员可以完成对现状的督察与未来的规划;最后,健全考核体系。市委、市政府参照产业自主创新相关考核标准,重点考核产业自主创新能力、R&D 支出与人员状况等方面的工作,并将产业发展成效及鼎城区的支持、扶持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对鼎城区委、区政府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市直部门服务高新区的工作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对相关市直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政府应加强对创新和软环境的建设,包括电力、运输、网络通信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工业区的建设;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高网络覆盖率、加强信息化硬件设施;降低产业进入的壁垒;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为转入企业提供信贷、税收等优惠,创造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树立服务企业的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保护,创造利于创新的法律环境;在培养和保护人才上给予财政支持,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与转出地形成共发展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速创新产出和扩散;提升转入地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和转化能力。
作者:欧阳秋珍 雷苏玲 胡政杰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