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及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等新一轮数字科技创新深刻影响中国及全球经济的发展格局,其中蕴藏着层出不穷的创新创业机会,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注意把握两大趋势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创新本身的变革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渗透发展,使得创新活动的传统边界逐渐消融,开放创新、开源创新快速兴起。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下,创新突出表现为“四化”特征:一是大众化。开源软件、创新社区、在线培训等发展,迅速降低创新成本,为在全球范围内获取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创造了条件。二是全球化。创新环境更加开放,网络平台上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士开展“全球协作”的案例比比皆是。三是创客化。个人代替企业成为经济活动最小单位,创新与创业紧密融合。四是个性化。在互联网和3D打印技术支撑下,规模化生产将被更加高效的个性化、分散化生产所取代。小微创新的灵感与高品质的消费需求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大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由自身建立创新的完整体系,涵盖应用研究、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多个环节,发展到以众包方式推进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改变了创新的效率、创新的模式和创新所产生的影响范围。
(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与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历史性交汇
回顾200多年的全球工业化进程,中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都失之交臂。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顺序发展的过程,而我国面临的是“四化”发展同步推进的过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大的创新推动力量。同时,我国正处于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的重要阶段。各国成功实现创新驱动转型的秘诀都是顺应技术趋势和经济规律,主动求变、勇于创新。以往的实践表明,几乎每一次的危机爆发和经济低迷,本质上都标志着新产业周期的开启;每一次的经济复苏和上升周期的到来,都主要依赖于新兴产业的发展;每一次经济危机后都伴随着创新创业热潮。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约束条件强化,倒逼了国家的创新转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与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性交汇阶段,一是竞争优势由生产成本优势转至生产效率优势,二是颠覆性技术带来的变革性影响需要被充分重视并提前预判。三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鼎新”与“革故”并存。
二、积极面对三大挑战与两大机遇
(一)挑战
挑战一: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表现是创新能力不强,整体处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中下游。制造业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战场。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要依靠创新促进新动能快速成长。挑战二:就业的挑战超乎想象。几百年来,人类的知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社会动荡。机器人与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会促使一批既有职业甚至行业消亡,并促进一批新的职业和行业兴起。这一过程的发生十分迅猛,职业迭代速度将远超过往。挑战三:产品需求与技术供给不匹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先进技术和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而不少核心技术和高端设备,西方国家禁止对我们出口。引领变革的新技术、新材料,仍需以自主创新为主。
(二)机遇
机遇一:新一轮产业革命,大数据成为新的“能源”。新一代产业革命,大数据将成为主要能源,新技术的应用会带来巨大的社会进步与冲击,机会蕴藏其中。大数据让计划和预判成为可能。在万物互联时代,人类获取数据、对数据进行重新处理的能力以及处理的速度远超想象。大数据会让市场变得更加聪明。大数据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科学研究、天气预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掌握大数据核心技术就掌握了信息“制权”。机遇二:“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全球化红利”。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后参与国际分工所获得的第一波“全球化红利”正在日趋弱化。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程的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提速,“引进来”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在近年来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情况下,我国将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扩大开放,引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互利合作,在新的全球化进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三、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换道超车”
新的时代,新的竞争,延循过去的老路重复追赶,无法抢占发展时间和空间,也将在对过去的追赶中错过新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已经积累了技术、资金,拓展了市场,应推进资源整合,创造独特的价值,“换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企业不只要“走出去”,更要“走上去”
结合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需引导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压力下提升技术突破的能力,充分利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潜力,以及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新技术相结合带来的支撑力,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形成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
(三)数据为王的时代,信用是金
探索推进信用数据标准化,加强公共信用信息共享,避免“无序乱归”、“信用滥用”,促进建立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社会信用联合激励和惩戒机制,提升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的“软环境”建设,让信用成为守信者最好的“通行证”。通过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利用,大幅降低市场行为成本。
(四)构建职业教育的“立交桥”
在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发展已落后于市场需要,应促进职业教育的层次和类型整体拓展和转型提升。支持国企主办职业院校,促进职业教育实现向技术应用型衔接和延伸,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各类产业升级迭代需求。
(五)充分利用基于创新驱动的“新资源红利”
要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就必须由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投入,转向更多依靠科技、信息等新的要素驱动发展上来,要充分利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产生的“新资源红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潜在增长率。
(六)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继续充分用好国际市场空间,实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
市场需求无论何时都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坚持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快速崛起的重要动力。深化政府间科技与创新合作,建设“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促进创新资源双向流动与开放,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
(七)强化创新链一体化部署,有效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进一步完善机制,把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好、应用好,发挥最大效益。同时,进一步发挥大企业创新要素和资源条件比较集中的优势,提供创新创业平台,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活力。鼓励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推进创新创业,充分发挥基地园区产业集聚优势,深化工业云、大数据等应用,促进协同研发和技术扩散。
(八)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推进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领域,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促进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赵锐 单位:国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