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下的物流集聚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内容摘要】
面对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带来的机遇,优化常州物流产业集聚区,是常州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常州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入手,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为常州物流产业集聚区优化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物流;集聚区;产业发展
常州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三条边中的两条(宁杭线和沪宁线)的中心位置西南深入苏浙皖的经济腹地,向北联通苏北。近年来,常州的国民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对外的经济活力也逐年增加,而这些都离不开物流产业的有力支撑。
一、常州物流集聚区发展现状
(一)物流的社会总量持续平稳增长。2013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15849.8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12191.3亿元,同比增长13.6%,占社会物流总额的76.9%;进口物流总额543.6亿元,同比下降7.2%,占社会物流总额的3.4%;农产品物流总额66.9亿元,同比增长12.8%,占社会物流总额的0.42%。全市物流业增加值为310.8亿元,同比增长11.7%;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15.8%。
(二)综合交通体系设施持续完善。公路网密度全省领先,2013年底常州公路网密度202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列全省第二;二级以上公路占比接近30%,位列全省第三。“三纵四横一环线”的高速公路网络覆盖所有10万人口城镇,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干线公路通达率100%,东大门交通基础设施环境焕然一新,常金一体化步伐加快,农村公路通达程度和技术等级不断提高。
(三)物流集聚区建设全面推进,集聚效应初显成效。常州围绕主要交通枢纽和产业集聚区,依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较为完善的配套服务,积极引导物流企业适度向城东、城南、城西、临港四大物流板块集聚发展,建成了常州亚邦物流基地、常州奔牛港物流中心、常州综合物流园区等一批功能较为完善的综合物流园区以及医药、汽车、农产品等专业物流园区,形成物流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平台。物流园区的积极引导作用逐步显现,特别是在物流企业退城入园的引导、城市用地结构的优化、城市交通拥堵的缓解等方面,物流业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逐步改善。
二、常州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园区用地存在障碍。由于常州用地指标的限制,很多的园区没有办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从而增加了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真正的物流服务商不是遭遇“没有用地指标”就是要付出“商业用地”的惨痛代价,因而只能“蜷缩”在城乡各地。
(二)物流主体供应数量的主体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截至2014年6月,在常州市已登记在册的物流企业达三千余家,而实际从事物流业务的超过了两万家,平均运输车辆为1.87辆。物流企业在市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上异常分散。自备运营成为了不少大规模工商公司的主要运作形式,而常州市内全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形式的占到23.6%,工商企业又不愿意外包给一些“小、散、弱”的物流企业,这就导致不良循环的出现,形成了常州物流企业的发展瓶颈。
(三)物流基础设施一体化运作水平比较低。常州物流的基础设施线路发展快,节点的建设比较落后。常州市的公路、铁路、水路、空运和管道的建设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但是相应的节点建设相对滞后,譬如:水港、物流园、物流中心、大型的仓储设施等,特别是仓库仍为普通的平方库、楼房库及开放式堆场等。这些就导致了物流的效率低,成本高。
(四)物流的信息化水平低。物流的信息系统是开展物流服务和物流效率的重要保证。目前常州市各层次的物流信息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对信息化不够重视的现象仍存在于很多企业中,在自建的网站和第三方网站上的信息比较少,更新不及时。尽管亚邦物流和常州武进保税物流园内基本上实现了本物流园之间的信息共享,但各个物流园间还未真正实现互联互通。所以常州的信息平台和技术还有市场覆盖等方面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五)缺少专业型的物流人才。在未来几年,市场对专业素养较高的物流人才需求不断攀升。现如今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具体的物流人才可分为规划咨询物流、物流工程技术、外向型国际物流等,所以常州市物流专业型的人才缺少也大大影响全市物流业的发展。(六)物流管理体制的分散。现在的物流管理体制分散,对物流园的管理就出现了多头管理的局面。与此同时物流业又是复合型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和部门众多。在常州物流产业的发展当中,体制的问题还是存在的,这就难以和社会发展规划还有各地的经济形成合力。
三、常州物流产业集聚区的优化对策
(一)合理利用资源,控制用地的规模。对物流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并结合物流的现状与实际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最终确定物流项目用地的规模大小。结合各物流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因素,选择合适的用地方式。与此同时,加大把关力度控制物流带住宅地产的开发模式。
(二)健全常州市物流市场的监管制度,保障物流系统的良性发展。要想常州物流市场能够发展更好就需要明确物流市场的主管,建立市场的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物流市场的准入制度。要对区域、市域和业务等领域都应要求其具备反应能力快、功能集成化、作业规范化和组织网络化等特点。
(三)明确常州物流定位,构建升级路径。要通过调研或其他方式明确常州市物流产业的真实需求。结合江苏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真实情况,明确常州市的定位和今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方向。
(四)鼓励主辅分离,发展第三方物流。着重打造“生产物流外包”,大量培养第三方物流企业,重视第二方物流的现代化发展。根据调查发现,工业制造业物流在社会物流总额中所占比重超过80%,但是在产品销售物流企业的承担仅仅只有16%,而据经验表明,独立的第三方企业占全社会的物流比例只有达50%以上才能真正形成。常州目前第三方物流仍处于起步阶段,故国际著名的物流企业应被积极引进,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
(五)增强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完善物流网络与节点。要继续加快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公路网建设,进一步完善铁路枢纽,提高物流企业的运营能力。以物流园区为节点、配送中心为重点、仓储网点的基础建设、扩建和整合各节点和空间网的形成相配套。加强对物流业的监管和整治,使之更为安全。
(六)加快技术的进步,提高物流信息平台的含金量。在物流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本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所以应建立健全物流公用信息平台。还需要建设各专业物流的信息系统,着重建立电子数据的交换,建立航空港、水运港口、铁路主枢纽的公共信息平台,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和健全让智能化、信息化来带动常州市的转型与升级。
(七)加强对现代化物流人才的培养,构建立体化人才储备库。发展物流产业,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养和储备的形式很多:一是加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预测,制定科学的目标和规划;二是要利用常州市相关高校资源,加强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三是积极引进既熟悉国际规则,又熟悉现代化管理的高层次物流型人才,发挥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常州市统计局.2014年常州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吴竞鸿,吕能芳.皖江城市带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3~108
作者:沈立青 刘伯超 郭红月 张义 单位:黑龙江牡丹江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