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自我管理论文(3篇)范文

大学生自我管理论文(3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自我管理论文(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自我管理论文(3篇)

第一篇: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走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素质,面对着现阶段的高校教育,如何让大学生更好地开展自我管理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就这一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管理;解决途径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下,在校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各个高校开始逐步推行学分制度,早在20世纪初,叶圣陶先生就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揭示了教育的真谛———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因此,只有激发广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才是高校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生的有效途径。如何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成为了各个高校探讨的重点课题。

一、当前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

1.自我认识能力不足。自我认识是指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及特点的感知和了解,即主体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心理状况、学习生活现状,寻找自身优势,发现自身劣势,从而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扬长避短。一个人只有客观、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约束自己和激励自己,才能正确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和定位,从而合理地进行自我管理。然而,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于自我的认识是存在问题的。

2.学习、生活目标不明确。目标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引导、激励、调控、制约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考上大学就已经完成了任务,以后就不用努力学习了,不知道将来的目标是什么,也不知道上大学是为了什么,只是在大学里随波逐流,老师让学什么就学什么;不会为学习制定计划,就算有目标,也是把学习目标定位在掌握专业知识、考试不挂科或者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上,只有在考试来临或者需要考证的前期,才会强迫自己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3.缺乏自我管理意识。由于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受到百般呵护,父母凡事都包办、替代。小到生活细节,大到读书。很多父母为了孩子放弃工作,专门陪读。不少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家长在宿舍里忙东忙西打扫卫生,而学生在边上袖手旁观。诸如此类,致使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退化。上了大学后,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又过分依赖老师,他们已经习惯由别人帮助处理问题,并且心安理得地接受老师和家长的安排,完全没有了自我管理的意识。4.缺乏自控能力。当代大学生自尊心强,希望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渴望独立,但又缺乏自控能力,在学习上,逃课、迟到和早退现象频频发生,上课时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总是不由自主地的玩手机“开小差”;在生活上,上大学后,自己有了一定的经济支配权,时常没有节制地花费,铺张浪费,缺乏正确、理性的消费观。在与大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尽管有人对自己是有目标的,也对自己进行了计划,但一旦到了要实施计划的时候就不断地推迟,总想着明天再做,时间一长,就没有什么目标,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自控能力的缺乏导致各种目标都流于形式。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过于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技能型的教育和实用型职业的教育,忽略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从小学到大学,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永远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却是很忽视的。甚至,学校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培养,更没有为学生提供自我管理方面的锻炼和教育。尤其是进入大学后,课程任务相对减轻,上课时间明显减少,同学们拥有了大量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许多人感觉到突然没有了压力,也没有人对自己进行约束,生活和学习的安排,全部要靠自己,顿时感觉无所适从,没有了目标。

2.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首要群体,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多家长只是单一性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名次,事事为子女代劳,使他们缺乏自我管理的机会。溺爱子女的父母容易使孩子从小就形成对父母的依赖,进入大学离开父母后,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就会认为自己很没用,怎么努力都不行,时间一长就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只想一切都顺其自然,也就不愿意刻意地去管理自己。另外,严格控制子女的父母容易使孩子从小就形成对父母的顺从,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计划,都是家长为学生安排的,子女的一切事情,家长都要干预和控制。孩子进入大学之后,仍然一味地顺从父母的安排和计划,不会为自己设定什么下一步的目标。

3.除了学校和家庭对于学生的教育的原因之外,社会因素也是不能忽略的。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的快速转型时期,涌现出各种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冲突使得整个社会的价值、规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价值标准多元化的环境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在价值选择上无所适从、迷失方向。不少大学生就很难依据自己的认识的经验去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从而深深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复归的尴尬境地。比如媒体道德舆论导向不明确,在大学生没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之前,媒体会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影响;社会舆论导向以名、利、权、财等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标准,歪曲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途径和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因此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措施应该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采取干预措施。

1.更新和完善高校学生自主管理教育和引导体系。大学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提升素质、完善自身的地方,学校自我管理教育体系的发展状况将会对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促使在校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一步步发展和提高。具体来说,高校可以通过班主任的管理、任课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以及学生管理中的引导等途径帮助学生客观地认知自己。另外,认知自我的方式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推断自我、通过与社会的要求推断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推断自我。其次,在大一年级学生开展的学业生涯规划大赛就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规划的方式,高校要求学生规划学业生涯,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团委干部等指导学生获得和增强自我规划的能力。只有科学合理地规划自我才能使得自己抓住目标而不迷失方向。再次,高校可以通过目标管理法来引导学生自我控制,把学生个人人生目标、学校的培养目标、家庭的期望目标和社会的要求目标结合起来,实施帮助、指导、引领、提醒、教会、监督等措施,以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最后,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广泛参加各种形式校园社团活动,自己管理社团组织,自己组织活动。大学生可以在活动前进行自我分析、目标设定与活动设计;在活动中进行自我组织、过程调整与效果操控;在活动后进行自我评估、活动总结与反思总结等,使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2.更新个体家庭的教育观念。调查显示文化程度高的父母的子女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强。因此,父母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科学教育子女增强自我管理。首先家庭要为子女创造民主参与的家庭氛围。民主的家庭氛围,使得子女平等地对待家庭事务,有利于锻炼其自我管理。其次,父母在工作、家庭、社会生活中有计划有目标地做事,教会子女自立、自理、自主做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子女树立榜样,培养和锻炼子女自我管理。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子女的行为方式。因此,父母自己要学会自我管理,才能影响到子女的自我管理。

3.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在大学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的,学得再好,也只是对知识的一种初步的掌握、认识和理解。只有回到社会现实中进行检验,才能够真正地拥有它。因此需要社会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场所,让大学生参与其中,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尤其知道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更有针对性地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对专业领域知识了解得更系统,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大学生要有意识地提升自我管理的意识和技能。大学生进校之时就要培养和强化自己已经是大学生这种角色意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依赖家长和老师。大学生还应该注重利用多种途径来增加自己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既可以阅读相关书籍,也可以通过和自我管理水平高的学长、老师或相关专家的交流来学习自我管理的经验,还可以通过选修相关的课程来学习自我管理理念和方法。另外,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制定目标,并且在自我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需要对自我目标付诸实际,要不断地坚持努力,适时地进行自我调整,同时要学会排除周围环境的干扰因素,做到自我控制与约束,即使是需要娱乐,也要适度,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

四、结语

总之,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家庭、学校、大学生自己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协同努力,通过学校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和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多种举措来提升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为社会获得全面发展的人才,也为祖国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黎鸿雁,邵彩玲,安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1):85-87.

[2]陈小军.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义和途径浅析[J].镇江高专学报,2010,(1):68-71.

[3]胡煜.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石油教育,2010,(5):48-50.

[4]段继红.浅谈当今大学生教育现状及应对办法[J].科教导刊,2012(9):73-74.

[5]张琴.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述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479:114-116.

[6]徐盼.大学生自我管理初探[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113-114.

作者:常晓丽 张艳 林余 光辉 朱佳文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第二篇:大学生自我管理调查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普通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数量迅速增加,对普通高校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调查当前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状,找出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共性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用以帮助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达到有效的沟通,引导高校大学生合理规划学习生活,同时切实提高高校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管理;共性问题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加速,普通高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均逐年增加。当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后,仅靠数量有限的教务管理者或为数不多的学生干部的督促,无法高效率地完成日常教务管理工作。了解高校大学生的问题和需要,逐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能力,成为高校教务管理工作者需要认真研讨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

德鲁克说:“在能够成功地进行管理之前,人们必须确切地知道自己正在管理什么。”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及有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价值观、时间、心理、身体、行为和信息等)而开展的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的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活动。由于大学生自我管理内容丰富而众多,本次调查从转变高校教务管理理念和加强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角度出发,选取六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时间效率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人际资源管理、生活独立性、学业技能掌握、职业探索。每个方面的内容都包含两个维度,即目标意识和实际行动,这样既能反映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反映其是否把目标和价值观化为行动。

二、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状况

问卷调查我们先期对我校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走访,针对时间效率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人际资源管理、生活独立性、学业技能掌握、职业探索六个方面进行了初始调查,并用相关分析法进行了题目的取舍,最终设计出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状况调查问卷。

1.调查对象。选取一至四年级学生作为样本,通过在线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21份,情况如下:

2.调查结果。调查问卷由六个因子两个维度组成,共含60个题目,每个题目选项有四个等级,即“完全符合、比较符合、基本符合、完全不符合”,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出对应的等级,四个等级相应的按照4、3、2、1计分,结果如下

3.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分析数据发现,921个样本总平均分为3.105,由于本调查问卷设为四级计分题,中等水平为2.5分,所以该平均分说明在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整体情况目前处于良好水平。其中时间效率管理和职业探索两个因子分值为2.947和2.968,是六个因子中得分最低的,反映出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这两个方面比较薄弱。具体分析如下:

3.1时间效率管理。样本中28.77%的学生平时能够认真管理自我时间,18.35%的学生只有在比较重要的考试前才会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时间管理。学生花费时间最多的课外活动分别是:校园活动或社会实践(36.59%)、看视频或小说(30.4%)、聊Q或微博(16.61%)。

3.2信息资源管理。样本中平时获取学校通知信息的途径分别是:班长(60.15%)、学校网站(16.29%)、其他同学(10.75%)。样本中有11.73%的学生从不看学术期刊或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3.3人际资源管理。样本中11.18%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的请求或请求别人的帮助,11.18%的学生因各种原因不愿与老师有过多交流。

3.4生活独立性。样本中31.27%的学生对自己未来有明确设想,9.34%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都严重懈怠;8.03%的学生日常消费经常超出预算。

3.5学业技能掌握。样本中23.45%的学生每个学期都会思考并列出自己的学习计划,10.31%的学生完全不思考也不列出自己的学习计划;11.83%的学生课上缺乏开口勇气,从不积极回答问题;9.12%的学生主要在上课时间学习,平常很少学习。

3.6职业探索。样本中72.53%的学生从来没有在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上有过实习;12.7%的学生从不积极参加校内活动;10.53%的学生不清楚自己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

三、问题与建议

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即目前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整体状况良好,大部分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管理,但是他们在时间效率管理和职业探索方面还比较薄弱,高校应加强这两方面的合理引导。本次调查还发现了几个突出的问题,应引起普通高校管理人员的注意:

1.课外时间存在浪费现象。47.01%的被调查学生课外花费时间最多的活动是看视频、聊Q或微博等,建议学校多提供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业或提升素质的课外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2.获取信息过于依赖他人转述。70.9%的被调查学生平时获取学校通知信息的途径是班长和其他同学,这种方式获取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存在缺失、错误、不及时等风险。建议学校对学生进行获取信息资源的意识和能力的培训,或者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通过师生的校园网邮箱,直接下达学校的通知信息。

3.不善于主动进行学业规划。样本中只有23.45%的学生在每个学期都会思考并列出自己的学习计划,有76.55%的学生未主动进行学业规划,建议导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引导学生合理地规划四年的学习计划。4.职业探索的缺乏。调查发现72.53%的学生从来没有在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上实习过,建议学校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提供学生接触社会进行实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美]彼得•F•德鲁克,屠端华译.动荡年代的管理[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2]崔文子、杨俊福.浅议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7):83-85.

[3]范晓光.试论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中国成人教育,2012.8.

作者:杨洪波 杨柳 陈蒙 单位:河北大学

第三篇: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基地自我管理探究

摘要:

工科大学生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研究,能更好地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10多年的工科大学生创新基地的运行过程中,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就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深入研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解决途径。确立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实施三级管理机制和人财物综合管理;把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为辅的管理模式。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以高年级带领低年级的学生的方式,建立研究互助组,创立具有学科特色的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锻炼和自我主导的管理平台,使大学生创新基地高效、顺畅、有序运行,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关键词:

创新基地;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管理体制;自我管理;管理平台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教育部、省和各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1]。为了满足未来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全国各高校相继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基地”,不断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建设[2-4]。“大学生创新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高校(尤其是理工科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那么如何管理好这个大学生创新基地,真正发挥大学生创新基地的职能作用,使之有序、高效和可持续运行,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5-7]。

1大学生创新基地管理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全国各高校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方式以及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研究项目[8];举办各种实践技能培训和竞赛[9-10]。相继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基地”[11-14];为学生搭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平台。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的“工科大学生创新基地[15-16]”(以下简称创新基地)始建于2003年,最初是以参赛学生组及指导教师为单位,只是参赛前集中在实验室研究实践,大约每年5~20人。随着每年参赛人数的增加和学校的倡导和支持,创新基地现有在册学生146名,有大学生创新活动室700多m2。经过几年的工科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出现了管理上的许多问题;例如:大学生创新基地的管理体制;创新活动室的合理使用和环境卫生的清扫;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学生的日常管理;教师的辅导机制;小型工具的使用管理;消耗材料的使用与管理;学生培训制度的建立;参加校、省和国家竞赛的组织与管理、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开放性创新实验的管理等,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是难以维持创新基地高效、顺畅、有序运行。因此对大学生创新基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是十分必要的。真正使创新基地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为国家培养出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2大学生创新基地的管理模式

规范的管理可以增加效率,明确的方向可以发挥潜能。创新基地自2003年成立以来,最初创新基地由教师作为负责人,带领学生以参加省和全国竞赛为前提进行零散的创新活动。由于教师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繁重,业余时间较少,缺少与学生的创新互动与交流,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在实验室管理、材料使用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寻找一种有效的创新基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2014年我们申请到吉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项目,对创新基地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期研究出具有学科特色的规范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锻炼和自主管理平台。使工科大学生创新基地真正成为工科学生自主创新的训练平台。

2.1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创新基地是工科类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试验田,是为学生搭建实践创新平台和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的训练平台。为使创新基地的管理适应其发展,就要改变原来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创新基地实施1112管理体制:1个副书记、1个中心主任、1个学生主任、2是1个部长和1个副部长。创新基地由以老师管理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管理为主体,倡导一切以学生为本,建立工科大学生创新基地学生自我管理体制:实施三级管理机制和人财物综合管理制度;把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以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的方式,建立研究互助组;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为辅的管理模式。创新基地以学生创新基地主任为核心,成立管理组织机构,设立相应的部和分部,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创新基地主任和各部部长由个人申请,通过自我宣讲、学生评议后,投票产生。这种体制的建立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工作热情和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水平。

2.2完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案

在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的完善管理制度。依据“吉林大学实验室管理办法[2002]13号”文件,重新制定出一系列创新基地管理规章制度:“实验室管理章程”(共20条细则)、“宣传部章程”(共7章33条)、“技术团工作章程”、“大一培训计划”、“大二培训计划”、设计出“实验室使用申请表”、“实验室安全章程协议书”、“教室卫生反馈表”、创新基地2014~2015学年度例会时间表,并制定了进入实验室流程图(见图2)。为使创新基地规章制度更加规范化,增加“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消耗材料使用制度”以及活动室的使用登记制度。各种制度全部由学生自行商讨制定,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2.3实现信息化管理

随着生活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即时信息到达和即时交流成为现代生活中的常态。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学生在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学生很难找到共同的时间研讨,现代化的通讯和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可能。我们通过建立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的网站平台、大学生创新基地QQ群、微群、微博等方式,对大学生创新基地实施信息化管理,使学生的交流和学习更加顺畅,学生的自我管理更加有效。大学生创新基地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宽松的实践环境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管理协调能力的锻炼平台。

3管理模式与管理体制的实施

2003年申请到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工程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的建设和实施”研究项目(并于2005年顺利结题)。对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研究,但在10多年的工科大学生创新基地的运行过程中,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验室卫生、安全、材料和设备的使用等等。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2014年我们开始深入研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解决途径,确立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重新确立管理机构,对大学生创新基地实施有效的管理。学生主任全面负责,部长和副部长全力配合,成功制定出2015年度培训计划和举办第六届4校联办(吉林大学主办)CATLA建模大赛,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培训过程中实施学生互相指导,互作培训教师,教师只做答疑指导。对于学校大创项目、参赛项目、教改项目、开放性创新项目等实施专人负责制的目标管理。指导学生自行策划、组织、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思想,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4结语

大学生创新基地作为创新创业训练的重要平台,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10多年的探讨与建设,规范的管理使大学生创新基地的运行越加顺畅和高效,学生管理团队的有效管理,使创新基地成为学生自己的创新创业训练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创新基地的学生参加全国创新类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参加吉林省及吉林大学创新创业和创新实践计划项目的学生有150多人,申请到创新类项目30余项。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在大学生创新基地的试运行中,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组.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19.

[2]白日霞,黎树斌,刘玉斌.教学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70-73.

[3]刘允,陈小惠.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176-178.

[4]马建.行业特色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思考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9(7):7-8.

[5]刘佳,徐竟成,黄翔峰,等.环境科技创新基地培养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79-81.

[6]陈劲,梁靓,吴航.国外重大创新基地治理结构与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6):30-36.

[7]王晓东,赵玉茹,沈国芳.开放式学生创新基地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8):160-162.

[8]潘柏松,柴国钟,秦宝荣,等.机械工程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S2):40-43.

[9]吴泽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26(5):18-22.

[10]文雯,初静,史静寰.“985”高校高影响力教育活动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8):92-98.

[11]杜成斌,尚作萍.依托力学实验创新基地培养大学生测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182-185.

[12]向长城,陈世强,杨仪,等.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4,37(5):51-54.

[13]王自坤.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构建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5(7):93-94.

[14]李舜酩,王亚彤.抓好创新基地建设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73-75.

作者:周淑红 王志琼 常奇志 孙慧超 单位:吉林大学国家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