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产学研知识管理论文范文

产学研知识管理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产学研知识管理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产学研知识管理论文

一、基于探索性创新路径的沉没性知识资本的形成机理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创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文基于产学研合作网络整体的探索性创新能力和开发性创新能力的高低,将产学研协同创新阶段分为4个,即初生态创新、渐进式创新、突变式创新以及混合式创新。初生态创新是指产学研三方主体进行计划性人才引进、新项目合作开发的创新活动开启阶段;而渐进式创新则是指三方主体在创新活动中通过知识溢出、转移,形成了对既有知识存量的改进式更新的过程;突变式创新则是在创新活动中,既有的知识库中发生偶然性的新知识创造的活动过程;混合式创新伴随着新单元的产生和目前基础的应用,集聚了新知识创造和既有知识的更新,一般是最终的创新产出过程,如图1所示。基于此,本文认为产学研合作创新路径分为探索性创新路径(1)和开发性创新路径(2)。在探索性创新路径上,多数以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为创新起点,以既有的知识存量为基础,通过人才引进、新项目开发(项目通常具有原始创新性)等创新活动及手段开发,在产学研各主体内均通过知识吸收、消化产生了少量的新知识单元。新知识单元在同既有的知识存量结合的过程中,经历知识溢出和创造过程,一部分新的知识单元得以产生,而另一部分知识单元则要么通过创新过程的隐性选择机制进入到现有的知识存量库中,要么未通过选择的知识单元或者在组织内部合作,或者跨组织传递过程中发生失效的知识单元成为沉没性知识单元闲置。当突变式创新阶段形成的新知识单元通过组织内整合和跨组织整合集聚起来,与组织内部现有的知识存量发生知识的内化作用后,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层面均形成了新的知识群落,而在这个过程中未被群落选择的知识单元则成为新的沉没性知识单元。经过突变式创新阶段形成新的知识群落,在跨组织融合和知识转移的过程中最终在企业层面形成了新的知识群落,而由于沟通效率的有限性、合作选择的方向性等原因,知识转移效率难以达到百分之百,这就导致部分知识单元被选择放弃、失效或灭失,这样就形成了新的沉没性知识单元(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在探索性创新路径下,由于新知识单元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偶然性,因此其是否能够产生创新贡献,就在极大程度上受到组织或者项目的选择偏好的影响。同时,由于其多被偶然事件触发,从而与既有知识库中的单元相似度较低,常被认为结合度较差而导致被闲置,形成沉没性知识资本。

二、基于开发性创新路径的沉没性知识资本的形成机理

在开发性创新路径下,以产-学-研三方为主体的创新活动往往致力于改进或者完善现有的创新技术或产品。由于技术或产品的应用方的限制,其创新阶段中涉及更多的跨组织合作交流,在初始阶段就存在大量的知识转移活动。这些知识单元在吸收、消化以及与自身组织既有知识存量的融合过程中,由于知识背景的差异,各方基于自身的知识内化和知识溢出效应都会产生一定的改进性知识单元,而这个过程中企业所具备的知识再造能力一般弱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当进入渐进式创新阶段,各方的知识库处于一个半闭合的状态,通过知识的重组进行再造,该阶段里的沉没性知识单元主要源自于:第一,由于合作双方的有限性理解,一部分吸收的新知识单元未能经由消化进入既有的知识序列;第二,消化吸收的知识单元未能通过有效性选择,而在此阶段被弃置;第三,新的知识单元与既有的知识单元发生矛盾性冲突,由于项目类型干扰,被有选择地替换。在改进性知识单元与既有的知识序列进行融合的过程中,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层面率先形成了改进性的知识群落,双方的知识群落在向企业方转移时,与企业已有的改进性知识单元结合,经由企业的技术产品选择,在企业层形成新的知识群落,发挥其创新作用(如图3所示)。开发性创新路径下的知识创造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改进性知识群落不断地在产学研整个合作网络中演进,形成新的改进性知识群落。由于在开发式创新环境下,产-学-研三方具有一定相似结合度的知识单元对创新的贡献效率最大,已有的沉没性知识单元若能在新的循环或者探索性创新中得到整合配置往往能转换为有效知识单元,其闲置对于整个创新协同循环过程而言是巨大的资本浪费。从其形成机理来看,在开发式创新路径下,影响沉没性知识单元的应用的关键因素在于:第一,跨组织合作沟通的管理机制手段及知识转移效率的实现;第二,不同知识背景组织间的知识融合程度。

三、面向沉没性知识资本应用的知识管理机制

基于对探索性创新路径和开发性创新路径下沉没性知识资本的形成机理的分析,本研究认为,沉没性知识资本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知识网络中具有重要的再利用再开发价值,其获得再配置的关键在于建立两种路径融合的面向沉没性知识资本应用的知识管理机制。

1.建立产-学-研新型自由创新合作机制基于双元性理论,产学研合作创新需要建立新型的自由创新合作机制,打破既有的项目壁垒,改变现有因为项目内容及项目类型而产生的选择障碍,在原有的孤立的原始创新和继承式创新项目模式下,开设自由创造的新型项目环境,增加项目时间,建立非定量化的绩效管理制度。在创新过程中,给予参与人员宽松自由的研发环境,在情境理论的指导下,鼓励产学研合作网络中的人员培育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思维能力并行的双元性创新能力,改变目前因为选择性偏好的沉没性知识资本的配置困境。

2.建立标准化专利权化的创新活动备案机制由于知识单元的偶发性及隐性特征,许多知识溢出和创造单元都因为缺乏过程保障机制而在创新中灭失,这一原因是造成大量沉没性知识资本的重要原因。产学研三方应该基于合作平台建立标准化专利权化的创新活动备案制度机制,所有创新人员应就自身的创新活动、创新思路进行电子备案。电子备案应实行定时审计及跨组织共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解创新产出要素及板块,基于电子备案资料,形成专利权制度,以预防知识资本的流失,以及促进沉没性知识资本的再配置利用,提升产学研合作知识管理制度水平。

3.建立多渠道实时的合作对话机制由于合作中的有限性理解及知识转移效率的局限,跨组织在进行知识转移以创造新知识单元溢出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沟通失效导致的知识资本失效,进一步形成了沉没性知识资本。因此,建立多渠道实时的产学研三方的合作对话机制,是解决由于这一原因产出大量沉没性知识资本的有效机制。产学研三方应丰富现有的合作交流渠道,建立实时的网络沟通平台,即时响应的各层次对接机制,并在部分领域和创新板块展开全开放式的合作交流,鼓励关键人员的跨组织参与,增加跨组织知识单元的流动性,加深产学研知识网络的活动深度。

4.建立项目人员的继发性项目申报机制无论采用何种举措,沉没性知识资本作为系统不可避免的一项产出,需要得到产学研三方的足够重视。当一个阶段的创新活动走向终点时,应实时开启项目人员的自荐式的继发性项目申报机制。由于项目人员是知识资本的主要载体,其对于沉没性知识资本具有主导性意向,因此,应鼓励项目人员在一阶段创新活动后,通过审查备案和自审,申报继发性项目,形成连续性的项目合作管理机制,这对于探索性创新成果的产出尤为重要。

四、政策建议

1.转变氛围,改革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既有的产学研科技管理体制重视项目审批、项目进度监控及项目结果反馈,实施定量化的绩效管理制度。在这种体制机制下,项目人员的原生性创造容易因项目成果申报制度被忽略,其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抑制,项目运行中潜在的原始创新成果和继承式创新成果也被湮没。因此,政府应区分产学研协同科技项目的应急性及创新性,建立项目的分级管理制度,对于原始创新及继发式创新项目应给予项目内再申报、项目调整、动态化的项目进度确认、多样化的项目成果鉴定及持续性的经费审批输入等相关制度支持,建立宽松、适时化的产学研科技项目协同管理平台;企业及学研机构应改革现有科技人员的绩效管理制度,改定量化为多样化,创造技术创新的人才激励氛围。

2.战略集聚,改革计划性人力资源的管理体制由于政策体制需要而进行的计划性人力资源投入引进,是导致后期大量知识资源闲置浪费的一个根本原因,这不仅无利于产学研三方的协同及知识融合,也降低了资源的市场化导向及配置效率。因此,政府、企业及学研机构在进行计划性人力资源引进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项目与引进人才的关联性,把人才与项目实施紧密结合起来。要特别强调项目建设与人才团队建设,审查项目对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真正做到“项目与人才并重”,将人才引进与人才孵化放到对等位置,合理规制计划性人力资源的数量及质量配置。

3.利益保障,改革既有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是产-学-研三方内部及彼此之间在进行协同创新体制改革中的必然要求及重要一环。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对于成果形成过程的完整性维护、项目内成果分割及继发式项目成果的归属权等问题缺乏界定,导致了项目人员在成果输出过程中忽略潜在的知识成果的未来价值。由于成果分割及归属的权利保障有限,研发人员自身的技术创新动力也受到限制,这极大地影响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效果。因此,政府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及政产学研四方联动的信息化电子备案平台,企业及学研机构应在此基础上完善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对项目过程成果进行完整性录入,通过即时电子备案制度将知识成果最大化地输出,提升知识产出水平及效果。

4.搭建平台,破除产学研三方中的组织、区域及制度壁垒要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破除产学研三方中的组织、区域及制度壁垒,促进并维护建立流动性知识资源的配置机制。政府必须协同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为高端人才创建可干事业、能干成事业的平台。围绕关键技术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为载体,建立高端人才联盟,实现高端人才跨区域流动式集聚。联盟区域内,政府联合支持高端人才联盟牵头重大基础性合作项目,定期开展高端人才专家交流会,建立联盟内高端人才客座研究、短期访问研究等机制,以推动跨区域跨组织的流动性人力资源集聚。将产-学-研三方的合作对话机制引导到合作终端的项目人员中去,降低知识资源的无效率转移,提升创新资源的吸收转化以及再创新效率。

作者:韩周秦远建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