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路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驱动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然而,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导致部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对滞后,成效不明显。本文试图以“三螺旋”理论为指导,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薄弱环节出发,通过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协同地方政府、企业共建共享资源平台;打破校、政、企三方原有的利益格局,寻求新的平衡点,构建和谐共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保障机制等三个方面,来探索整合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实现路径,增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效,以期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新的视角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
一、引言
当前,创新创业作为世界各国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动力,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在日趋激励的竞争环境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素。创新创业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重要体现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地方区域创新创业的重要集聚地和摇篮,其培养的人才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解决生产建设等产业需求,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有力的生力军,与企业、政府联系非常紧密,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成效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企业的业绩和地方的经济及社会发展。然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生态环境及社会资源等方面存在教育实践与市场脱节,地方政府、企业参与积极性低,供给双方矛盾突出,政府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服务体系、管理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致使学校、企业和政府三者处于貌合神离的状态,并未形成有效的合力。“三螺旋”理论提出应将政府、产业、大学看作是创新组织中的三类创新主体,三者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作为合作基础,通过各自组织结构再调整、制度的再设计,推动优质创新资源的集聚与共享,达成一种非线性螺旋式上升的新型创新关系。该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提出的一种创新理论和新范式。我们认为,“三螺旋”理论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构建内涵有极高的拟合度,能为我们梳理高校、企业、政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逻辑关系提供新的思路,能为我们开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和优化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利用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源自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兴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已较为成熟。总体来看国外创新创业教育表现为:一、创建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二、高校与政府、社会等创业教育主体形成了良性的共生关系;三、具有较为系统成熟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四、创业教育师资多元化;五、大学生创业具有较多维且充足的资金支持。与国外相比,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比较晚,但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罗泽意等认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乏整合、共享率低、流动不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要素在不同主体及同一主体的不同层面之间,均存在横向和纵向两种资源交互和流动的方式。横向流动即是由于资源势差和场力的作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要素在不同高之间、高校内部不同院系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及不同区域之间发生的转移;纵向流动指的是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要素在原态、利用、消耗这一运动过程中形态、功能、价值的转化过程。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认为:教育资源是“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即教育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涵盖创新创业基本理论、实践方法、案例集结、基础服务及互动交流等。我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是一切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能利用的要素,包括支持教育教学的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数量的短缺性,即,相对于社会需求而言资源数量往往显得不足。而解决资源数量不足问题最简单也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对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合理使用,从而提高使用效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为新兴本科院校,存在院系整合度不高、专业融合能力亟待加强、跨学科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有必要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契机,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整合校内资源,提升校内教师、实验仪器设备资源共享能力,构建多专业融合、多学科互动、多部门协同的育人机制。
三、“三螺旋”理论指导下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和优化实现路径
在“三螺旋”理论中,政府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推动者”,其通过政策和经费等资源支持,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企业是创新创业教育积极的“参与者”,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最前沿的市场信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相符合,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获得高素质人才,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的问题,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而高校应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者”,掌握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资源-教学资源,其目的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要以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平台搭建和师资队伍培育等三个方面为着力点,整合校内外资源,方能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要紧密对接产业行业,整合校内资源,通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成果导向、分层分类、层级递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专业交叉、学科融合、校内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全员参与的局面。具体包括:(1)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引进企业最新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以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2)以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出发点,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按照“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创新创业拓展课程”的思路,增设创业实务、创业管理等高阶课程,形成分阶段、有梯度、必修与选修、实践与理论、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立体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3)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组建项目研究团队,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综合素养;(4)以实验室开放制度为支撑,构建跨学科、跨学院实验室平台共建、共享体系,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形成“专创融合、师生共创”的局面。要面向地方,构建“校-政-企”三方联动、互利共赢的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平台来整合校外资源。根据地方行业、企业及当地政府的需求情况,通过政策引领,平台共建、人员互通、活动互助的理念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具体包括:(1)高校与企业通过联合搭建功能齐备的创新创业活动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和校园文化活动,协同构建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相融合的“大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项目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2)坚持“资源互配互补,专业共建、学生共育”的合作模式,明确各方责权,加强“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等理念方面的培育,形成“校-政-企”共同培育学生、共同享用培育结果的局面;(3)坚持持续改进理念,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校-政-企”即毕业生相关人员座谈会,明晰培养流程中的优缺点,根据需求持续修订课程体系。高校、企业、地方政府共建共享,搭建公共服务、科技支撑、金融扶持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构建方式,形成“培养+培育+孵化+加速+产业”的全要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优化校内外资源,要构建共建共享、和谐共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机制。机制体制建设是创新创业资源整合和优化的保障条件,在前两点的基础上,对校内外资源进一步优化,探索构建和谐共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机制。(1)优化高校、地方政府、企业行业高层交流机制,加强政策解读、行业需求分析、学校办学定位等方面的讨论;(2)构建“校-政-企”人员流动机制,鼓励政府、企业人员进高校进行培训,鼓励学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企业锻炼,并探讨柔性引入企业人员的机制,倡导“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3)构建校内资源共享机制,形成跨学院资源共享、跨专业综合培养、跨学科知识融合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整合和优化地方政府、企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有利于于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的良性互动,满足了政府和企业需求,高校在向企业输送人才的同时,促进企业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带动了社会就业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而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间的紧密合作,不仅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能拓展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进入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实现转型和跨越式发展,应切实地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在整合校内资源的同时,借助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的资源互补优势,协同各方围绕共同的目标,及时调整自身的体制机制、行动措施和价值追求,形成教育合力,培养更多的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汪佳.地方工科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
[2]余潇潇,刘源浩.基于三螺旋的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05):111-115.
[3]刘英娟.“三螺旋”理论视角下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3):39-41.
[4]张竞,马韵涵,徐雪娇.三螺旋理论视角下中国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基于美国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经验借鉴[J].教育探索,2018(05):110-113.
作者:阳彦 单位:湖南工学院创新创业就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