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社会资源整合下的家校共建平台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对于教育资源的投入而言,家校共建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协同育人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学校本身的公共资源到时展的经济文化资源,乃至区域教育生态资源,都可以依托家校共建平台实现有效整合。但目前家校共建平台在责任比重分解、权力集中分散、培养目标导向、沟通频次效率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其背后是家校平台与学生群体的脱节、对个体个性的强压、对学校教学的影响。必须立足资源整合,突出平台资源的共享化、动态化、效益化,设立“一盘棋”机制,完善“指挥棒”体系,谋划“持续化”发展,开展“培训式”共建,围绕学生情况、教学检验、教育成长不断创新家校共建平台的模式。
关键词:资源整合;家校共建;平台建设;协同育人
教育活动不是一种单一行为,而是凝聚政府、市场、学校和家庭多方力量,共同投入、合力推进的集体行为。教育对象的成长也不仅限于学识的丰富和增长,还包括知识、品质、意志在内的全面发展。从教育轨迹上看并非是单一指向,而是多种趋向可能并存的多元发散性结构。因此,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在社会多主体作用下多层次发展的多重资源叠加作用的结果。涉及的主体中,最重要的就是学校和家庭,前者重点覆盖教学时间,后者主要影响生活时间。在此框架下,要推动教育高效发展,离不开社会资源的有效投入,离不开多元主体特别是学校和家庭的资源倾注。这里资源的概念相对宽泛,既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吸收和消耗掉的软硬件资源,也包含为了提供直接生产资料所付出的文化和历史资源,还涵盖某一区域为学生所提供的周边环境和实践资源。科学合理的家校共建平台,是将学生作为核心,共同推进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但二者作为学生直接利益相关的主要元素,由于职责不清、界限不明等原因导致资源浪费,出现二者叠加效应弱化现象。所以,必须从社会资源有效整合的角度,重新审视并推进家校共建平台。
一、家校共建是整合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家校共建的意义不单在于双主体的相互协作和发展,更在于对品类众多、数量繁多的社会资源进行细化分类,实行外延式吸纳,并有序整合支持教育发展。
1.有效整合学校公共资源对于学校总量而言,依靠单一政府资源投入发展的比例日渐缩减,社办教育正在成为潮流和常态。当学校作为教育主体的一种,开始遵循市场规律,寻求市场效益,那么对各类资源的竞争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一般而言,以教育为中心的周边资源和关联交易被称为学校公共资源。一所中小学要发展就需要拥有更多优质资源,而一定区域、特定行业、固定时段内资源的总量和结构相对稳定,学校在立足自身特色发展的同时,也必须不断拓展与公共资源的对接渠道和吸纳能力。其中最为重要和稳固的公共资源就是学生家庭的关联。二者拥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具备共建整合的前置条件。通过家校共建,教育行为更加贴近学生发展实际和家长期望阈值,也就更容易取得学校和家庭公认的成果,使家校沟通顺畅、理念相通,众多家庭形成学校发展的第一重资源助力。这种力量不仅可以直接提供品牌度宣传、教育资源供给,还能够成为学校的利益共同体,以更加庞大的体量应对市场竞争。
2.优化配置经济文化资源现代家庭结构中,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内容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不断得到丰富,相比传统家庭开放式教育模式,现代家庭教育更加封闭和精致。拥有更高社会地位和文化资源的家庭,会与相对贫瘠的家庭拉开差距,这种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社会不公平的代际传承。家校共建模式下,这种原有经济文化资源固化到某个地区、某个阶层、某些家庭的现象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一方面,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家庭与学校的交流和沟通使各类资源实现流动,家长通过充分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多种不同特质的资源有效融合,并实现重新优化配置。特别是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直接收益方,这些多个家庭的积极互动推动经济文化资源的调配。另一方面,推动资源内容的创新发展。经济与文化的进步发展不是发生在密封容器中,也不是依靠单一个体,而是在协同的过程中解决矛盾、处理问题、实现发展。家校共建中对经济文化资源的选择和配给,会有力推动这类资源内容的升级换代。
3.优化完善教育生态资源从生态发展的角度看,学校是处于区域环境作用下的成长体。环境中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学校的有序发展需要不断汲取所处环境的资源,并持续转化为个体成长所需。环境的稳定与否和学校的资源利用率呈现正相关,这种稳定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调整下的短暂平衡。家校共建其实是给予资源整合优化基础上的生态同盟的组建。一方面,家庭可以作为学校的卫星,拱卫教育发展。在鼓励集体教育、个性发展的当今,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体潜能的发掘至关重要,而这一点仅仅依靠学校教师难以尽善尽美,也需要发挥家庭作用,对学生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进行全面掌握,对各个时期和阶段的行为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学校提供适宜当前学生成长阶段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家庭可以成为学校的第二课堂深化教育成果。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种类丰富,既有针对知识结构完善、技能水平提升的课程,也有培养学生德行、提升学生素养的教程。而无一例外的是,所有课程几乎都需要在生活中用实践检验。特别是道德品质等周期较长、需要潜移默化的教育内容,必须在家校共建中进行合作推进[1]。
二、当前家校共建平台存在的重点问题
1.责任的比重分解问题在主体合作共建中,一旦涉及两个以上主体,就需要明确权责义务、理清权利边界,使双方都能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计其功。在当前的家校共建平台上,存在责任的比重分解不合理、权利与义务不匹配等问题。对于现代社会关系而言,家庭是学生保证生存的第一站,首要任务是整合资源养育孩子长大,确保健康平安,家长在供给孩子吃穿住用等多种消费之外,还要供应教育过程中的多项支出。而很多家长认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教育是学校的本职工作,在接受学费后,学校应当按时保质提供人才产品。家庭成员缺乏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充分教育。这样一来,在一些涉及学生品质素养等知识以外的教育内容上,家校共建就变得可有可无,主体缺位、任其发展现象严重。
2.权力的集中分散问题在家校共建过程中,首要前提是双方能够处于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而现实却往往不同。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平台,拥有专业化队伍、场所和基础设施,长期系统性地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综合性系统理论。相比之下,家庭教育仍停留在家风熏陶、以身作则、环境营造的阶段,不仅缺乏必要手段和工具,也缺少专业化、职业化教育人员,更缺乏时间和空间上的储备条件。这就导致家校共建中双方权力不均衡,大量的权力掌握在学校管理者手中,对共建的发展趋向和结构组成具有绝对话语权,众多家庭由于意见分散导致缺乏必要的话语表达体系和渠道,在很多时候从属于学校意见,被动地接受学校关于学生做出的决定和指引[2]。
3.培养的目标导向问题从家校共建的整体发展来看,二者的目标是相对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具体到某个学校、某个地区、某些家庭来说,又是千差万别的。一方面,基础教育有其特殊性,在教学长远规划的基础上还有中期规划、短期计划、年度目标,对教学阶段也有着分学年、分季度、分年级等不同要求。这些目标与家庭教育难以做到完全相符,在针对个性发展的家庭主体面前会变得矛盾重重。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和生活经历、个人成长规划千差万别,当家庭教育方向与教学目标相左甚至发生矛盾时,家校共建平台就会面临障碍甚至分崩离析。同时,在面对不同家庭诉求时,学校教学需要和不同文化层次、经济水平的家庭进行有序衔接,否则将会逐渐恶化双方关系、弱化沟通作用成效,最终影响共建平台。
三、立足社会资源整合推动家校共建平台的策略
1.家校共建平台的功能导向(1)社会资源动态化有效配置要解决家校共建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必须从功能上明确家校共建平台的意义。在打造家庭和学校双主体的合作平台中,必须首先明确资源导向,即把平台的共建过程作为一种资源吸收和整合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根据家庭对学生的期望,结合学校教学发展特征,立足学生个体诉求,不断调整平台进入门槛,设定家校资源吸收标准,这一点可在招生阶段就加以明确,通过开展家庭情况调查、座谈访谈、入户调查等方式,在对学生开展规划指导的同时,摸清资源底数,核准家庭、学校为学生成长可投入资源总量和品类。其次,应确保动态配置,即将家校资源放在平台中进行统筹考量的同时,结合具体发展阶段进行及时更新。这种更新既是对新情况新问题的信息汇总,也是通过社会资源整合对学生、家庭、学校三方作用情况的反馈。(2)个体资源共享化实施联动在家校共建平台中,社会资源的来源和渠道多种多样,特别是在众多家庭主体中,个体资源的类别和品质不尽相同,都要依靠共享发展相互磨合、互相碰撞,进行联动式发展。一是打破资源壁垒,来自不同背景的社会资源需要在家校共建平台上充分融合,首先使各类个体资源自由组合发展,运用市场规律和类别法则实现共享,推动资源在家校共同体之间自主流动。二是细分资源种类,在资源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对家校资源按照所处环境、阶段和发展期许进行适当分类,结合不同地域特点、不同的文化禀赋进行资源的细分。三是进行联动整合,把学生主体的多种个性与集中教学紧密结合,把家庭资源的多重区别与学校教育的特定目标有机结合,把学校教学的知识性与家庭教育的有机性充分融合,形成持续发展的共建合力[3]。(3)教育资源效益化提高实效在传统家校合作中,人们倾向于对信息进行互动和沟通,对学生发展进行合力谋划,但是从社会资源整合来看,家校共建平台的作用不仅限于此,而是应当在资源引入扩大数量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持续提高教育资源的效益。一是缩减家校中间环节,压缩内耗成本。要充分信赖和依靠家校共建平台,在此框架内不断完善子系统,减少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学生工作中与家庭沟通的工作量,使专业教师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成长。二是提高家校平台使用效率,凸显成效作用。家校平台应是依托双主体、覆盖多主体的资源整合平台,要在教育发展中加大对家校共建平台的谋划和投入,推动家校互信、互通继而共建,转变原有的一家独大思想和资源做大即强的思维,从实效性出发推动家校共建。
2.家校共建平台的建设策略(1)设立“一盘棋”机制,实现协同推进从学校角度来看,要真正发挥家校共建平台的作用,就必须对平台所带来的社会资源进行综合管控和有力调配。依靠家庭与学校两个主体,建立健全协同推进机制,树立一盘棋思想,以利益共同体的视野看待教育、推进发展。学校作为教与学的主要场所,与社会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社会资源整合的导向下,应将家校平台共建作为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抓手,不断深化思想认识、细化制度体系,确保家校共建平台的有序运转。以此为契机不断推动学校管理与教学教研的全面衔接,促进招生、培养与就业各链条的有序对接,推动家校平台与家庭联合会、企业实践主体的充分互动。同时加强主体方面的资源共享,广泛开展校际之间的家校共建,开放平台对接入口,加大各类家校资源的共享和互惠力度[4]。(2)完善“指挥棒”体系,加强考核评价作为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助力,家校共建平台属于学校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要推动社会资源的整合,需要对它开展行之有效的系统考评,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一方面,设定合理考评指标,在对资源涉及各方主体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平台建设的成效评估对象,确定考核评估的流程。这一过程中应当围绕社会资源的整合数量和效率、家校平台的运转状态、家校共建的成果展现等多个方面,针对家庭、学生、学校、企业等多个主体开展评价,建立综合性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应当不断推动考核评价的动态化发展,坚持阶段性考评,将考评指标和手段方法围绕家校共建的不同时期、不同特点、不同问题进行更新和修订,确保考核成果能够有效指导家校共建平台的改进和完善。(3)谋划“持续化”发展,营造良好生态从资源引进和利用周期来看,家校共建平台是一项时间较长的系统性综合工程,需要坚持平等合作、协同育人的理念,把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生态环境的改善。具体来说,要做到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两个方面。在传统的家校合作中,一般是将社会资源引入学校,拿来唯我所用的模式占据主流。但是在资源整合发展中,这种模式的增值潜力并不突出。因此必须坚持两步走的阶段发展策略。在初期共建时,充分引入各类资源,加大家校共建力度,使平台有序运转起来。随后应当不断夯实共建基础,凸显平台特色,继而向外输出或反馈文化资源。(4)开展“培训式”共建,提升家校共建水准家校共建平台需要资源的注入,但更为严峻的问题是在资源的利用上缺乏必要的素养。这种背景下,就需要在家校共建中逐步开展培训,提升双方乃至多方主体的素养,从人的因素上切实解决共建障碍。这一点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正逐步得到实施。具体来说,一是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将微信公众号、论坛、网络群组等作为家校共建平台的典型代表形式,把网络云端和数据库中心作为家校共建的信息库和有效载体,通过共享信息和分享资源,实现家校双方快速提高个体素养的目的,从而提升资源整合效率。二是创新共建培养模式,由于家庭主体的人数众多,素养水平不一,对家校共建平台的应用能力不尽相同,需要统筹平台内容,一方面要提供基础性内容,比如家校协同育人理念、沟通方式、参与途径等;也需要结合具体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事实案例,培养教师和家长的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3.家校共建平台的发展模式(1)围绕学生情况的互联互通型从社会资源整合的视角看,家校共建是阶段性发展的长期过程,共建平台的打造是逐步完善的行为。而家校共建平台最初始的功能就是互联互通,核心对象是学生个体。基于这一点,应当不断拓展原有家校共建平台的运作渠道和联系模式,促进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投放。一是请进来,学校可以召集家长以座谈会形式互相沟通,这种形式在招生工作中较为普遍,以片区招生为基础,创新点招举措,通过各类校园推介会和家校座谈会,将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方式、现有家校共建的参与形式和成果展现给家长。或者针对特定的年级和学生群体,不定期召集家长开展家校共建,围绕学生在教育中的定位和行为,针对学生已发生和易发生的问题隐患,与家长沟通解决。二是走出去,这种资源的外部流动包括很多种类。人力的流动可以是班主任定期对家庭条件较差、在校期间出现问题的学生开展家访活动。信息的流动可以是校园网站上成绩的公布,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多种渠道沟通。这两种方式的核心都是学生的情况沟通[5]。(2)围绕教学检验的数据技术型在家校共建平台中,当互联互通发展到一定程度,家长所关心的不再限于学生的顺利成长,而是更关注所学知识的运用成效。这就是家校共建平台的第二个阶段:以教学检验为目的的数据技术沟通。一方面,学校通过开设官方网站,教学计划和培养策略,并将学校活动及时更新,为家长提供了解渠道和信息积累。学校应用新媒体公众平台,持续更为精细、实效性更强的知识信息,让家长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向。另一方面,平台中不断拓展互动接口,加大反馈力度,引导家庭深度参与学生教育,吸收众多家长的有益建议,来对教学成果进行检验和评价。同时引进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开放式研究和讨论,为家校共建提供客观依据和评价。(3)围绕教育成长的教学教研型当家校共建平台中知识体系相对完备、互动渠道比较畅通、反馈比例持续增长,那就意味着共建平台模式可以向更加成熟的高层次发展了。一方面,更多的家庭开始由散乱的个体有意识地形成一定组织结构,并按照年级、区域等开始细化分类,应当主动促进这种结构的成型,在家委会的基础上为家校共建提供更多监管主体。另一方面,共建平台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沟通和改进,而是从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出发,将家校共建作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推动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专题性教学课题研究,推动家、校、生三方充分互动,形成相互支撑、共同促进的平台系统。
参考文献
[1]孙亦华.基于微信平台的班级家校共建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8(23).
[2]王文超.新媒体环境下影响家校互动成效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3]窦英心.高校家校合作中的学习支持服务[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8.
[4]郭苏豫.浅析融媒时代“新闻共建”传媒教育的转型实践[J].传媒,2018(06).
[5]李方红,吕以新.家校协作的新趋势:共建共生[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30(05).
作者:沈小婷 刘海燕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