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矿区资源整合技能策划探讨范文

矿区资源整合技能策划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矿区资源整合技能策划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矿区资源整合技能策划探讨

厂坝矿采选系统规模-效益分析

经对以上三个规模产量的经济模型分析后,按项目净现值、投资利润率和利税率计算,矿山服务年限分析最优方案为方案二。按投资回收期计算方案一。按内部收益率计算,三个方案均大于行业基准收益率。综上所述,本规划推荐矿山规模方案为方案二:匹配选矿系统产能方案,产能规模3000kt/a。

现有生产能力与可靠性分析

1井下八大系统匹配与可靠性分析

1.1矿区开拓现状

东边坡矿区:东边坡采区采用平硐-溜井、斜坡道开拓方案,设计生产能力为400kt/a,目前实际达到500kt/a产能,基本平稳、可靠。厂坝矿区:厂坝采区井下过渡期残采采用平硐-盲斜井开拓方案,深部采用平硐-盲竖井、斜坡道开拓,目前深部开拓方案已经形成,设计生产能力为400kt/a,目前实际达到550kt/a产能。李家沟矿区:李家沟采区井下1082以上过渡期残采采用平硐-盲斜井开拓方案,1082以下深部采用平硐-盲主、副井、斜坡道联合开拓,目前深部开拓系统已经形成,设计生产能力为700kt/a,1082m中段以下盲主、副井提升能力为825kt/a,提矿能力645kt/a。目前实际井下生产能力仅达到400kt/a。

1.2提升运输系统

东边坡矿区:东边坡矿区设计中段运输为采场出矿→溜井→振动放矿机→中段列车组→3#主溜井→1202主运输列车组→选厂。厂坝矿区:提升设备主要是3#斜井提升系统、西部竖井,形成的提升能力为48万t,其中矿石提升能力为45万t。厂坝矿区卸矿储矿系统不完善、分布不合理,西部竖井只有一条溜矿井和一套放矿系统,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将导致竖井提矿停产,建议增加一套卸矿系统。李家沟矿区:4#斜井,主井提升,副井提升,东风井提升。形成的提升能力为102.5万t。其中矿石提升能力为84.5万t。李家沟主副井1222m水平卸矿系统互通性差,副井有两个溜井,且副井与主井溜矿也相通,而主井配套的溜矿井只有一条,主副井取消了原设计的外环车场后,满负荷生产后出矿效率低;建议主副井1222m水平车场增加联络道,使主井提升系统与副井配套的两个矿仓实现互通。

1.31202主运输平硐

1202主运输巷设计按3500t/d进行设计。经过核算,1202m主运输巷最大运矿能力为4300t/d,与4500t的采选生产能力有一定的差距。建议将牵引机车改为28t非标电机车牵引10节10m3矿车出矿,或采用双14t电机车牵引10节10m3矿车出矿。恢复主副井系统1202m外环线车场。

1.4贮矿系统

目前三大采区井下共有17个溜矿井,总储贮能力为17300t。选矿地表原矿仓贮矿能力500t。目前地表贮矿能力小,在选矿系统停车检查后井下采出矿生产和采准切割工程除东边坡外基本也相应停止,对井下生产影响较大。建议增加一座20000t以上原矿贮矿仓。

1.5通风系统

东边坡矿区:东边坡矿区设计采用西翼生产中段进风,东回风井回风的通风系统。建议对东边坡采区按500kt/a产能对现有通风系统进行校核,确保满足要求。厂坝矿区:厂坝矿区采用对角式通风系统。计算总风量按目前实际产能风量偏小,风流路线不尽合理。李家沟矿区:李家沟矿区通风系统基本能够保证700kt/a产能对系统的要求。但困难时期通风阻力较大,建议下一步对李家沟通风系统进行优化改造。

1.6排水系统

1202m水平原二期主平硐设计水沟流量可达150~200m3/h,能够满足正常自流排水要求。其余各中段水沟设计排水量均在100m3/h以上,均能满足正常自流排水要求。厂坝、李家沟矿区深部排水系统可基本保证满足设计产能需要。

1.7供水、供电、压气系统

东边坡、厂坝、李家沟矿区井下供水、供电、供风等系统根据150万t的规划设计及相关完善措施到位后基本满足150万t生产规模的需要。

2采矿方法选择与优化

2.1采矿工艺现状

厂坝、李家沟东边坡三大采区设计以空场采矿法为主,崩落法为辅,其次是浅孔留矿法。厂坝采区1202m中段的矿柱按照回采顺序进行了回收,东边坡采区由于对矿柱回收的通道性工程没有充分考虑,因此,大部分矿柱与采场正常回采同时进行。厂坝采区的1142m中段、李家沟采区的1202m中段回采结束的空场还未进行处理,但局部由于原来就与上中段采场贯通提前垮塌,进而造成两大采区部分采场在覆盖层下出矿,贫化损失率高、供矿品位难以保证。

2.2改进采矿工艺现状的主要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了修改采场结构参数和回采工艺的措施,结合资源整合后产能大幅度提升需要,对现有的回采工艺、巷道布置形式、断面规格进行优化改造,以适应设备大型化的需要,以大幅度提高采出矿效率。在李家沟研究探讨安全高效的采矿方法和回采工艺,根据矿体厚度,采用空场法和浅孔留矿法相结合,在两年内使李家沟产能有大的突破。在资源整合后,配合产能提升、结合小厂坝已回采到900以下而厂坝采区还在1142m中段回采、高差较大带来的地压问题的现实情况,尽快对充填采矿法进行论证,将小厂坝采区列为目前充填采矿法的试验区段。

2.3今后采矿方法选择的设想

在采矿方法选择上,902中段以上仍推荐在矿岩稳固地段以使用成熟的中深孔分段空场采矿法为主,以浅孔留矿法、充填采矿法为辅;同时建议尽早开展地表充填系统的建设,进行充填采矿法试验,逐步开展两步骤分段中深孔回采嗣后充填采矿工艺试验与研究,并逐步在842m中段以下推广和适当增加充填采矿法在矿区的应用,以保证全矿供矿品位均衡。

3厂坝矿2012年-2015年采矿系统排产(表2)

4现有生产能力综述

综合所述,矿山目前1500kt/a的产能是各系统配合良好的高限组织的生产产能,在李家沟矿区不能达产的情况下,三大采区采场调节能力低,无法实现合理配矿,井下生产可靠与持续稳定性均较低。因此,在提升产能详细配套技术方案不成熟时矿山已无能力进一步提高采矿系统产能。

安全生产技术对策措施

对厂坝、李家沟矿井下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地应力集中及存在大量错综复杂的群采空区给安全带来的隐患、矿区雨季泥石流危害等国内外矿山开采的安全技术难题进行了生产过程危害因素分析。

1地压管理问题

厂坝矿的井下地压产生的主要因素是群采及正常回采的空区未及时掌握和处理,三大采区之间、矿体之间、上下中段之间、采场之间的回采顺序衔接不合理,局部采场结构参数、支护形式需要优化,施工质量等问题。

2预防井下水灾

按照正常排水、最大排水的要求,设计了完善可靠的井下排水系统。但是大量群采空区存在积水发生突发性涌水的危险、露天坑受水,对井下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设计上采取了以防为主,防、排、堵、贮、查、探、放并举的原则。

3泥石流危害防治

8.12特大暴洪泥石流灾害对厂坝矿区地表和井下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矿山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建议建设生产单位邀请专门的水土保持设计研究单位对泥石流的产生原因、危害程度及防治措施进行综合的设计研究。

4厂坝、小厂坝矿床同时开采安全预防措施

建立统一的安全生产协调机构,及时协商处理有关工程布置事宜,组织制定相应制度及协议,协调并妥善解决两矿及其探矿之间的探、采关系,监督制度、协议的顺利实施,检查落实安全生产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提高和稳定现有产能的主要保障措施

1保证或进一步提高生产力的技术措施

目前还有许多制约矿山生产规模的客观因素,从技术上考虑,主要有:群采破坏增加了开采条件的复杂性;井下生产采掘失调,没有形成正常的“三级矿量”。为此,主要针对上述影响矿山生产规模的问题,要求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保证或进一步提高矿山生产能力。首先要搞好安全生产,确保咽喉性、通道性重点工程按时开工和完成,进一步提高掘进效率和矿块生产能力。

2各采区技术保障措施

东边坡:加快回采进度,降低与厂坝矿体的高度差,减小厂坝矿区开采引起的岩移和错动影响,争取将东边坡采区的生产能力在2012年达到50万t/a。厂坝采区:主要是进一步提高出矿设备装备水平,要求施工单位提高设备装备水平,采用铲运机等无轨采掘设备,今后各采区的采准设计要与无轨设备相匹配。并且改造已形成采场的底部结构,使之适合于铲运机出矿。李家沟采区:李家沟矿区生产能力提升技术攻关要紧密结合现场实际,着力解决中段、采场的合理推进顺序和矿体遭到群采严重破坏后的回采工艺问题,紧紧围绕多空区条件下的安全高效采矿方法研究进行。

扩能技术可行性分析与初步方案

1关于产能

根据大小厂坝经济模型初步分析,认为大、小厂坝整合后不再新增选矿能力的前提下,以选矿处理能力确定采矿扩能方案(即采选原矿3000kt/a)项目财务指标最优。由于扩能需以多中段充填采矿工艺为前提,同时应尽量加快采场回采周期,以上采矿工艺技术要求需与矿山实际结合,保证技术方案先进、规模可行。

2扩能开拓方案与建议

扩能后开拓方案应将大、小厂坝统筹考虑,上部已形成的中段大巷按目前的中段划分,维持现状,独立运行。深部开拓设计时应将大、小厂坝与李家沟主运输中段标高保持一致。初步建议李家沟与厂坝系统深部仍采用分区开拓,小厂坝可与厂坝矿区深部合为一个区域与李家沟区域相对独立。为提高1202m主运输中段的运矿能力,需增设一条1202m主运输通道,地表建议增设贮矿仓。

3扩能实施进度计划初步意见

在井下采矿系统扩能规划建设的2012-2014年,共3年时间内厂坝、李家沟井下生产保持采矿1500kt/a,不降产,并逐步提高三大采区合理配矿能力,稳步提高采出矿品位。同时极积开展高效采出矿石工艺设备提升应用研究,李家沟扩能综合技术研究、充填采矿法工艺技术研究、探空探水综合技术研究等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为扩能试生产、达产奠定基础。2016年底最终达到设计产能。

作者:秦剑伟单位:西北矿冶研究院矿山工程研究所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