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真实盈余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真实盈余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真实盈余管理文献综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真实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

真实盈余管理是近年来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真实盈余管理存在性的经验证据、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比较研究、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以及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研究等四个方面对真实盈余管理现有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同时为监管层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真实盈余管理

一、引言

盈余管理历来是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WilliamK.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经理人在不违背一般公认会计准则(GAAP)的前提下,通过会计政策选择达到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HealyandWhalen(1999)则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通过运用职业判断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时变更财务报告,从而达到误导以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的目的,或者达到影响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结果。早期的盈余管理研究往往集中于研究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DefondandJiambalvo,1994;Jones,1991;Teoh,WelchandWong,1998)。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发现随着法律制度和会计准则的日臻完善、监管层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上市公司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小,许多公司“与时俱进”转而利用更加隐蔽的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Roychowdhury,2006;Cohenetal.,2008)。这些结论得到Graham,HarveyandRajgopal(2005)的支持。Graham,HarveyandRajgopa(l2005)通过对401位财务高管的访谈调查发现,为了达到预定的盈余目标管理层的确会操控真实经营活动。现有文献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主要研究可大致归纳为如下四类:(1)真实盈余管理存在与否的实证研究;(2)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3)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4)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研究。下面笔者将从这几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能够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二、真实盈余管理的经验证据

早期文献往往都是从真实盈余管理的某一种类型对真实盈余管理进行研究,比如Bens,NagarandWong(2003)发现公司为了降低员工行使股票期权带来的每股盈余降低会进行股票回购计划,而为了筹得股票回购所需的部分资金会削减公司的研究支出。DechowandSloan(1991)研究发现CEO在任期内最后一年倾向于减少公司的研发支出,借以提高公司的短期盈余表现。除了最常见的费用操控外,学者们发现管理层还可能利用其他真实活动进行盈余操控,比如提供销售折扣、放宽信用政策、过度生产、出售资产等方式。这些方面的文献比如ThomasandZhang(2002)发现企业会利用过度生产来降低单位销售成本,进而达到提高当期利润的目的。JacksonandWilcox(2000)发现管理者为了达到盈余目标倾向于在第四季度进行打折促销。

2006年,Roychowdhury在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的度量方式,并发现经理人为了避免亏损存在着利用销售折扣提高销售收入、过度生产降低单位销售成本、削减酌量性费用以提高企业利润的行为。同时作者还发现一些证据表明经理人为了达到分析师预期,也会利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Roychowdhury的这篇文章极大程度地促进了真实盈余管理领域研究的繁荣。后来,该领域大部分的学者都参考Roychowdhury(2006)提供的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的度量方法对真实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CohenandZarowin(2010)发现企业在增发股票前后会同时利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进行利润操控。MizikandJacobson(2007)研究发现面临增发的企业会同时利用真实活动和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以提高当期收益,从而促使股价上涨,进而帮助其顺利实施增发。至于国内文献方面,林永坚等(2013)发现新任总经理上任后第一、二个完整会计年度,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总经理变更当年,如果董事长也发生变更,则上市公司在变更当年利用应计项目调减利润的程度更大,在变更后第一、二个完整会计年度利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调增利润的程度也显著更大。李增福、郑友环和连玉君(2011)研究发现增发企业同时存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现象。其中,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会导致融资后公司业绩的短期下滑,而真实盈余管理则会引起公司业绩的长期下滑。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大多是从资本市场动机的角度证实了管理层存在利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

三、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

Zang(2006)研究发现经理人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权衡取决于盈余管理的时机和相对成本。当应计盈余管理受到监管层对会计实务的高水平审查力度(萨班斯法案后)、有限的会计弹性(因以前年度的应计项目操控导致的)以及更短的经营周期等因素的制约时,企业会更多的使用真实盈余管理;而当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受到企业因在行业中处于竞争劣势、财务健康状况较为糟糕、有着更高比例的机构投资者以及更多的直接税收后果(真实盈余管理会引起的)等因素的制约时,企业会更多的使用应计盈余管理。Cohenetal.(2008)研究发现在萨班斯法案通过之前,美国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逐年稳定地增加、且这种增加股权激励比例显著正相关,但是在萨班斯法案实施后,这些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却显著下降。与之相反的是,真实盈余管理在萨班斯法案实施后则显著上升。表明萨班斯法案实施后企业由应计盈余管理转向利用真实活动进行利润操控。作者还发现与萨班斯法案实施前相比,达标企业在萨班斯法案实施后更少使用应计盈余管理,同时更多地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我国学者李增福、董志强和连玉君(2011)以2007年所得税改革为背景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问题,结果发现预期税率上升使公司更倾向于实施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预期税率下降会使公司更倾向于实施应计项目操控的盈余管理;国有控股、公司规模、债务对应计项目操控程度有显著负效应,对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程度有显著正效应;管理层薪酬对负向的应计项目操控有负效应,对正向的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四、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现有文献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1)真实盈余管理对后期经营业绩的影响;(2)真实盈余管理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3)真实盈余管理对外部审计的影响。其中以真实盈余管理对后期经营业绩影响的文献最为丰富。

(一)真实盈余管理对后期经营业绩的影响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后期经营业绩表现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多,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也相差较大。总的来说,可以将这些文献分为“消极论”和“积极论”两类。1.真实盈余管理“消极论”。Gunny(2005)对削减研发支出,削减销售、管理及行政费用,择机进行固定资产出售,利用销售折扣、延长信用以增加当期销售收入或过度生产以降低单位销售成本等四种真实盈余管理方式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这四种真实盈余管理都会导致企业后期的资产收益率降低,除削减销售、管理及行政费用外的另外三种真实盈余管理方式都会导致经营现金净流量降低。表明总体而言,真实盈余管理会导致企业后期的经营业绩下滑。CohenandZarowin(2008b)研究发现利用应计项目或者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在盈余管理之前年度以及盈余管理当年,相比同行业其他企业存在过度投资的行为,而在盈余管理之后年度存在投资不足的现象。此外,CohenandZarowin(2010)还研究发现进行股权再融资的公司其后续经营业绩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显著负相关。Leggettetal.,(2009)研究发现真实盈余管理与公司未来的资产回报率及经营现金净流量负相关。MizikandJacobson(2007)也研究发现实施更多真实盈余管理的公司未来有更低的股票回报率。林永坚等(2013)也发现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与其后期的业绩表现显著负相关,表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会损害公司的长期价值。2.真实盈余管理“积极论”。Chenetal.(2010)对企业为迎合分析师预期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利用真实盈余管理达到盈利目标的企业其未来业绩表现要高于利用应计盈余管理达到盈利目标的企业,且不比未通过盈余管理而达到盈余目标的企业差。说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给市场传递了积极的信号。另外,TaylorandXu(2010)的研究结论也显示真实盈余管理对未来经营业绩并未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二)真实盈余管理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KimandSohn(2009)对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与股权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股权资本成本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正相关,且后者的这种正相关关系显著更强。表明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都导致外部投资者使用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恶化,且相比而言,真实盈余管理所导致的恶化程度更大。因此,市场对真实盈余管理要求的风险溢价也显著更高。

(三)真实盈余管理对外部审计的影响KimandPark(2009)对真实盈余管理是否会影响审计师的辞职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企业利用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与审计师主动辞职的概率正相关。且这种关系在萨班斯法案通过之后以及盈余公告之后内部人是净卖家时更加显著。表明审计师会充分考虑真实盈余管理可能带来的潜在诉讼风险,进而对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更大的公司采取主动辞职(而非被解雇)的做法。B.C.Sohn(2011)研究发现审计师会充分考虑真实盈余管理可能带来的诉讼风险,从而对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更大的公司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而且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比应计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更加强烈。

五、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研究

现有文献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献比较少见。姜英兵和王清莹(2011)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国家股、法人股、高管持股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正相关;流通股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负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成U型关系。林芳和许慧(2012)研究发现股权制衡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降低管理层在产品成本方面和可操纵性费用方面的真实交易盈余管理和整体调节利润的操纵程度。李增福、董志强和连玉君(2011)则研究发现国有控股、公司规模、债务对应计项目操控程度有显著负效应,对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程度有显著正效应;管理层薪酬对负向的应计项目操控有负效应,对正向的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六、结论与研究展望

本文主要从真实盈余管理存在性的经验证据、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以及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研究等四个方面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总的来说,现有文献主要集中研究真实盈余管理存在性以及真实盈余管理经济后果的研究。可以看出,尽管有不少现有文献都证实了管理层存在利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然而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从资本市场动机的角度(比如会了避免亏损、为了SEO、为了达到分析师预期等)进行实证研究的,缺少从高管变更、债务契约、高管薪酬契约等角度对真实盈余管理存在性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后续研究或许可以出这些角度出发对真实盈余管理进行研究。此外,鉴于真实盈余管理会导致企业的真实经营业绩与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脱节、扰乱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最终会误导投资者的决策行为、降低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因此,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问题将是后续研究中另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Cohen,D.,andP.Zarowin.EconomicConsequencesofRealandAccrual-BasedEarningsManagementActivities.WorkingPaper.2008.NewYorkUniversity.

[2]SugataRoychowdhury.2006.Earningsmanagementthroughrealactivitiesmanipulation[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42:335-370

[3]林永坚,王志强,李茂良.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13(1):4-14.

[4]林永坚,王志强,李茂良.基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104-113.

作者:林永坚 单位:厦门理工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