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盈余管理对股票未来收益的影响范文

盈余管理对股票未来收益的影响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盈余管理对股票未来收益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盈余管理对股票未来收益的影响

【摘要】

论文基于盈余管理的最新分类———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选用我国沪深两市2007~2013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盈余管理对股票未来收益影响,结果发现应计盈余管理对股票未来一到三年的收益影响虽显著为负,但程度均较小,而真实盈余管理则会严重降低股票未来一到三年的收益,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关键词】

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股票未来收益;投资者

一、引言

讨论股票未来收益,往往研究的是股票的未来超额收益率。未来超额收益率是指超过市场整体收益的收益率,计算时通常选取某个指数的收益率为市场整体收益率,股票相对于该指数的收益率为该股票的超额收益率。在积极的投资策略中,寻找正的超额收益率是投资分析的目的,因此,影响股票未来超额收益率的因素成为积极型投资者考虑的重点。学术界对于影响股票未来超额收益率因素的研究从未停止过,近年来有很多研究认为盈余管理会影响股票的未来收益(王晓颖,2013,田昆儒,王晓亮,2014)。盈余管理作为财务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的热点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有关盈余管理的概念中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其中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定义分别是:①盈余管理实际上是公司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Schipper,1989);②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的允许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William.K.Scott,1997)。盈余管理分为巧用会计政策的盈余管理和利用营业外项目的盈余管理;也可以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巧用会计政策的盈余管理,包括利用应计项、会计政策变更以及收支时间差的巧妙利用,这在西方比较普遍;利用营业外项目的盈余管理,主要有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投资收益、补贴收入等等。应计盈余管理主要指利用会计准则中的自由选择权,通过会计政策等调整会计数据,操纵会计信息;而真实盈余管理则相对比较复杂,也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Schippe(r1989)首次定义真实盈余管理为通过安排投资或筹资决策的时间来改变报告盈余或者盈余的某些子项目,接着Roychowdhury(2006)重新界定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为管理层会试图误导一些股东,使其相信公司通过正常的经营活动达到了既定的财务目的,而实际上是通过偏离正常经营情况的真实经营活动来操纵利润。为了增加公司盈利,管理层可能会进行多种不正常的真实经营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通过折扣和赊销等信用政策来扩大销售;利用规模效益大量生产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缩减研发开支、广告开支和维修开支费用等等。盈余管理一方面会改变公司的盈余数字,盈余信息本身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进而对公司股票的未来收益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投资者会在一定程度上识别盈余管理,对此反应不足或是反应过度,也会对股票的未来收益产生影响。国内关于实证研究盈余管理对股票未来收益的影响文献虽多,但都是总的的研究盈余管理与股票未来收益的关系,并未对盈余管理进行分类,显然不同的盈余管理对于企业的未来业绩影响不同(廖理、许艳,2005,王福胜、吉姗姗、程富,2014),投资者的识别程度不同,因而对股票的未来收益的影响也不同。目前对于盈余管理的最新分类是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最新的分类,来检验不同的盈余管理对股票未来收益的影响,为投资者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也为监管层应该重点抑制何种盈余管理来保护投资者利益提供选择的现实依据。

二、理论探讨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资本市场的出现在为企业提供广泛融资渠道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两权的分离状态。一般情况下,管理者控制着企业的生产经营,通过信息披露向所有者报告企业的经营情况,由于在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成为可能。当前我国信息披露相关的制度不健全,投资者保护法律不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不成熟等,使得企业管理者有很大的空间进行盈余管理。管理者的薪酬往往与公司业绩表现挂钩,企业业绩越好其薪酬越高,对其声誉也越有利,为了获得个人私利或是其他目的,管理者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改变企业的会计利润。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中,盈余数字具有很强的信息含量(赵宇龙,1998,孙爱军、陈小悦,2002),盈余管理改变了公司的盈余数字报告,可以影响到股票未来收益。投资者会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公司的盈余管理,对此反应不足或是反应过度,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盈余管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企业的未来业绩,这些都会影响股票市场的未来收益。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的未来业绩影响不同,投资者的识别程度和反应不同,对股票未来收益的影响也不同。

应计盈余管理主要是利用会计准则中的自由选择权,通过会计政策等调整会计数据,操纵会计信息,但不会改变公司的实际经济活动,因此不会产生实际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只改变公司的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情况。如果管理层通过应计盈余管理提高了当期的利润,短期内这种操控性应计利润会发生反转,公司未来业绩会出现下降,但由于只是平滑利润,故对未来的企业业绩影响不是很大,投资者在识别到应计盈余管理后,会考虑到这种影响,做出合适的投资决策,因此,可以得出本文的假设H1:应计盈余管理与股票未来收益负相关。真实盈余管理是偏离正常经营情况的真实经营活动,势必会损害企业的竞争优势(Zang,2007)。如果管理层通过折扣和赊销等信用政策来扩大销售,可能会造成以后年度的出售成本提高,损害企业长期利益;如果是利用规模效益大量生产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过度生产所产生的超额存货会增加企业持有的存货的成本;如果管理层缩减研发开支、广告开支和维修开支等费用,则可能丧失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这些活动都会降低企业未来年度的业绩。加上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看穿真实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提高企业的资本成本和借款费用,也使得以后年度的利润降低,投资者更是对真实盈余管理容易反应过度,认为其会严重的损害企业的价值,这些势必会长期降低股票未来收益率。因此,可以得出本文的假设H2:真实盈余管理与股票未来收益连续负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本文选取2007~2010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财务相关数据,并取财务年度以后的一到三年的超额收益率,财务数据和市场数据均来自于同花顺金融数据终端iFind。借鉴已有的样本处理方法,我们做了以下调整:(1)剔除被提示退市风险警告的上市公司,如ST和*ST公司。(2)剔除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3)剔除这几年期间上市的公司。(4)剔除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样本。(5)剔除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6)剔除年度亏损的上市公司。(7)剔除极端值的上市公司。经过处理后分别得到2007年1356家,2008年1414家、2009年1521家、2010年1647家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

(二)盈余管理的度量1、应计盈余管理的衡量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的衡量,Dechoweta(l1995)和夏立军(2003)认为分年度分行业的横截面修正Jone(1991)模型能较好的估计公司应计盈余管理。借鉴他们的方法,采用如下模型分年度分行业来估计应计盈余管理。2、真实盈余管理的衡量真实盈余管理包括增加销售折扣、放宽信用条件的销售操控;利用规模效益大量生产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的生产操控;缩减研发开支、广告开支和维修开支等的费用操控。销售操控会减少经营性现金流量,可用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来衡量;生产操控可能会增加当年存货的变动额,会导致产品总成本的增加,可用异常产品成本来衡量;费用操控可用异常操控性费用来衡量,因此衡量真实盈余管理可以分为三部分: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R_cfo)、异常产品成本(R_pro)和异常操控性费用(R_ex)。这里首先计算三部分的正常水平值,然后根据正常值再求出异常的水平值。①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R_cfo).根据Dechowetal(.1995),正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和销售额存在如(3)式的线性关系,对(3)式利用样本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可得到各个系数的估计值,从而计算出经营活动现金流的正常值,再用实际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减去正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估计值,便得到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值(R_cfo)。②异常产品成本(R_pro).所谓产品成本就是销售成本加上当年存货的变动额,正常情况下,销售成本与当期的销售额存在着如(4)式的线性关系,而存货变化额和当期及上期销售变动额也存在如(5)式的线性关系。对(4)式和(5)式利用样本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可得到式中系数的估计值,从而分别计算出正常的销售成本和正常的存货变动额,再将两者相加便得到产品成本的正常值,用实际的产品成本减去正常的产品成本估计值,便得到异常产品成本(R_pro)。③异常操控性费用(R_ex).正常情况下的操控性费用与上一年的销售收入存在如(6)式的线性关系。对(6)式利用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可得到各个系数的估计值,从而可以计算出费用的正常值,再用实际的费用减去正常的费用,便得到异常的操控性费用(R_ex)。由于公司可能会同时采用上述三种方式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本文采用李增福等(2011)的做法构建真实盈余管理的综合指标REM。其中REM=R_pro—R_cfo—R_ex,即综合的真实盈余管理为异常产品成本减去异常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再减去异常操控性费用后的值。

(三)模型的设计被解释变量选取未来一到三年相对于上证指数且向前复权的超额收益率,分别记为yt+1、yt+2、yt+3,解释变量取应计盈余管理DACt和真实盈余管理REMt。由于股票收益存在着规模效应(Banz,1981)、账面市值比效应(Fama&French,1993)、杠杆效应(Bhandari,1998)、成长性效应(Cooperetal,2008),因此我们首先选取对公司规模SIZE、账面市值比BM、资产负债率DA、总资产增长率ASG进行控制,其次每股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ROE都会显著影响到股票的未来收益,分别选取加以控制,最后选择控制行业属性IND和年份Year。各个变量汇总如下表。

(四)回归分析结果从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当年盈余管理与股票未来一年超额收益率、两年超额收益率、三年超额收益率均显著负相关,其中真实盈余管理比应计盈余管理的系数绝对值更大,即对股票未来收益率的负向影响更多,更大程度的毁损公司的市场价值,因此监管层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过程中应该重点抑制真实盈余管理。企业规模与股票未来的超额收益率显著负相关,说明规模越小,未来的超额收益率越高,验证了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着小公司效应。资产负债率与未来年度的超额收益率显著正相关,这和债务权益比越高,收益率越高,股票收益存在着杠杆效应的结论是一致的。账面市值比与股票未来收益率显著正相关,这验证了沪深资本市场存在着账面市值比效应。总资产增长率虽然得到的回归系数为负值,但不具有显著性。每股收益与第一年的超额收益显著负相关,与第二年和第三年的超额收益率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和已有理论不符,可能是样本选取的关系。净资产收益率与股票未来收益率显著正相关,这和已有理论相符。

(五)稳健性检验为了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本部分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对计量模型的修改。一方面,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的计量,我们改用Kothari等(2005)所开发的业绩匹配Jones模型,进行面板数据的重新回归,所得结论与前文一致。另一方面,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我们改用Cohenetal(2008)的方法,将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异常产品成本、异常操控性费用三个指标相加作为总的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指标(RDA),代入回归模型重新进行样本数据回归,所得结论基本不变,可见本文的实证结论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四、结论

本文以2007~2013年的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对股票未来收益的影响,结果发现,很多公司对企业利润即实施了应计盈余管理,又实施了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对于未来三年股票收益的影响显著为负,但幅度相对较小;真实盈余管理对于股票的未来收益负向影响幅度较大,对企业的长期价值消减更为严重。因此,投资者在分析盈余管理对股票未来收益影响时,不仅要注意区分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更应该注意真实盈余管理对股票未来收益的长期负向影响,可能会更多的亏损投资者的财富。真实盈余管理相对于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其隐蔽性更大,在现有制度框架下,监管层和审计师难以识别,因此,公司管理层会更偏向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来调节利润。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除了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从公司管理层面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还应该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惩罚损害企业长期价值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蔡春.朱荣.和辉.谢柳芳.盈余管理方式选择、行为隐性化与濒死企业状况改善—来自A股特别处理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12.9.31-38

[2]万一锋,韩雪.ROE预测能力及信息含量研究:回顾与评价.财会月刊.2008(10)78-81

[3]廖理,许艳.不同盈余管理手段对于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8)24-31

[4]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内部控制、审计师行业专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13(4)81-88

[5]谢柳芳,朱荣,何苦.退市制度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审计研究.2013(1)95-102

[6]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1998(7)41-49

[7]孙爱军,陈小悦.关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的研究—兼论中国股市的利润驱动特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5-27

[8]罗大为.股票收益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人民论坛.2011(1)152-153

[9]王生年.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公司治理视角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8-10

[10]田昆儒、王晓亮.定向增发、盈余管理与长期股票收益.财贸研究.2014(5)147-156

[11]王晓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资本市场反应关系研究.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12]BalakrishnanK.,E.Barton,L.Faurel.PostLoss/ProfitAnnouncementDrift.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10(50)20~41

[13]Banz,R.1981.Therelationshipbetweenreturnandmarketvalueofcommonstock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9:3-18

[14]FamaE,andK.French.TheCross-SectionofExpectedStockReturns.JournalofFinance.1992(47)427-465

[15]CooperM.J.,H.Gulen,M.J.Schill.2008.AssetGrowthandtheCross-sectionofStockReturnsJournalofFinance,63:1609~1651

[16]Dechow.,M.P.,R.C.Sloan,andA.P.Sweeney.DetectingEarningManagement.AccountingReview.1995(70)193-225

[17]Jones,J.EarningsManagementduringImportReliefInvestigation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91(29)193-228

作者:李佳 李国华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