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运输管理》课程设计与研究范文

《运输管理》课程设计与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运输管理》课程设计与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运输管理》课程设计与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运输管理》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其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了解不同的运输方式及其应用领域,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现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于此,就以《运输管理》为研究对象,对其课程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高职院校;运输管理;课程设计《运输管理》课程是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在《运输管理》课程设计方面都做出了很多调整,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运输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国际货运》等课程的教学息息相关,所以《运输管理》课程设计是否科学与有效,就显得十分钟重要。在《运输管理》课程设计方面,需要融入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加入更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内容,提高《运输管理》课程设计的针对性,才能有效的提高《运输管理》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高职《运输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1.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教学从高职院校《运输管理》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课程内容的设置都是围绕理论知识开展的,院校管理者以及教师都认为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扎实的理论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而实践能力可以在以后参加工作的过程中锻炼,所以在学校的学习重点就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理论在课程体系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却没有为学生提供真正走入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强,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不能顺利就业。

2.《运输管理》的教材具有明显滞后性近些年来,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物流行业呈现出很多新的发展趋势,国家对于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也不断实施很多新的政策,但是很多教材编写人员本身都缺乏在物流行业的工作或者学习经历,对于物流专业的前沿技术,以及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也是知之甚少,所以使得教材内容远远滞后于物流行业实际的发展情况。而且教材的编著大多是由几名教师共同完成,实践性不强。

3.《运输管理》实训环节薄弱运输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于资金有限,无法提供仿真实训软硬件及实训场地,使得实训教学环节的开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无法保证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企业实际操作任务。

4.《运输管理》课程评价体系不科学在高职院校教学考核方面,大多还采用一张笔试试卷的方式,单纯的依靠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但是这种评价方法显然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很多平时不用功学习的学习,只要在考前进行突击,也可以顺利通过考理论考试,但是由于缺乏日常的积累以及足够的实践活动,当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就会明显感觉吃力,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使得企业对于学生以及学校的专业性产生质疑。

二、高职《运输管理》课程的特点

运输是物流业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的环节,运输管理的有效性可以显著的提高物流流通范围,拓宽物流市场。可以通过《运输管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运输专业有更多的了解,就要明确《运输管理》课程的特点:

1.适用性强《运输管理》课程中涉及到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而且包括运输方式的组织、保险等方面的知识,当学生可以系统的掌握《运输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以后,无论是就职于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或者进行创业,都可以体现《运输管理》较强的适用性,无论在任何运输行业领域中,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

2.课程内容丰富《运输管理》课程中,除了基本的几种交通运输方式以外,还包括交通标志、运输合同、国际联运等内容,包含的信息十分丰富,学生可以通过《运输管理》课程的学习了解关于物流运输管理工作的开展流程,可以使学生更加熟悉物流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流程,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到工作岗位并且适应岗位工作。

3.工学结合难度较大《运输管理》课程中的工学结合涉及到计算运费、运输单据的填写、运输方式的组织作业等内容,而且对实训环节的开展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大多高职院校在开展实训教学时,都会受到教学场地、时间、课时安排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工学结合的难度方面相对较大。

三、高职《运输管理》课程设计

1.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是《运输管理》课程设置中的重要环节,首先,以提高就业为根本目标设计改革课程内容,设计情境尽可能让学生容易接受,并具有可操作性,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尽可能实现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的对接,提高就业率。其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提炼运输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对应的专业能力,兼顾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转化构建学习情境,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通过这一过程完成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情境、教学模式、评价方法、教学建议等内容的课程标准的开发。最后,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学习情境,以企业运输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校企合作进行“教学做”一体的学习情境的开发设计,设计5个教学情境12个学习任务。

2.教学方法设计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多种新的教学方法,而《运输管理》本身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综合性,所以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方面,也要以新课改为依据,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情境模拟教学法应用广泛,在课堂教学中,对重点内容进行分组分角色扮演,在模拟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犹如置身于真实的职场中,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职业体验,加强高职教学平台与真实工作平台的沟通,为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奠定基础。其次,演示法也是教学常用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不易用语言进行解说的教学难点和要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录像进行演示,例如通过播放业务受理-零担演示录像、国际货物运输交接方式演示录像、集装箱业务操作流程录像等方法,达到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最后,案例教学法也是《运输管理》课程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其主要以案例的分析和讲解为手段,运用真实的案例增强学生对运输操作各环节的了解。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参观和学习,通过现场讲解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现实的认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3.教学环境设计教学环境的设计,包括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的配备,只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充足的教学资源配置以及专业的师资队伍,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运输管理》中涉及到很多实训内容,所以需要考虑到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供学生实践操作和实习,也可以加强与校外物流实训基地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实训环境。在师资力量的培养方面,要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需求,除了加强教师基本的讲师资格以外,还需要具备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具备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能力,才能指导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也需要定期组织教师下企业锻炼,或者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座,不断丰富校内教师学习资源,实现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4.教学考核设计对课程教学结果的科学评价,可以对学生学习效率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以此为依据对日后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改进,以此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只有科学的考核机制,才能保证教学工作持续的、健康的开展。所以,要注重课程教学考核设计。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由主讲老师结合考勤情况、学习态度、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训情况,共同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应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特别鼓励,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建立以过程考核和多元评价的课程考核体系。根据考核结果,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总体评价。

参考文献:

[1]钮立新,屠立峰,王瑜.高职“运输管理”课程项目化教程设计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07).

[2]吴小燕.高职《运输管理实务》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01).

[3]黄晓娟.高职《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改革实践与成效[J].商场现代化,2011,(11).

[4]曹玉华,彭鸿广,张玲,沈雨挺.基于“卓越计划”的运输管理学教学改革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3,(08).

[5]曾梦杰,屈贞财.高职高专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1).

作者:郭丽颖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