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牧区节水项目评估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项目立项合理性分析
鄂尔多斯地区1986年兴起的水利化家庭草库伦建设项目,通过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研究模索出牧区“小建设,大保护”的生态畜牧业建设发展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在合理控制载畜量的前提下,建设适宜规模的节水灌溉人工饲草料地这一牧区水利建设的基本思路,从而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该项技术在全国牧区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牧区水利是农村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1986-2000年内蒙古牧区和部分省(区)进行牧区水利建设取得的效果和成绩,党中央和国务院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边疆社会稳定,从牧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出发,自2001年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水利部共同组织实施《牧区饲草料地节水灌溉示范工程项目》。全国牧区经过了10年的试点建设工作,总投资6亿余元,其中中央投资4.29亿元,地方配套约1.9亿元,发展节水灌溉饲草地6.91万hm2,单位面积投资8917.8元/hm2。2001-2009年水利部和发改委批准鄂尔多斯地区实施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总投资为2980万元,带动鄂尔多斯地方财政(37800万元)、国家其他渠道(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投入资金9800万元)、民间资本(1.27亿元)投入牧区水利建设资金共计6.03亿元,建设牧区节水灌溉面积4.72万hm2,单位面积投资1.34万元/hm2。节水灌溉形式主要是低压管道、移动式和半固定式喷灌、卷盘式喷灌、大型指针式喷灌机等;种植作物主要有苜蓿、沙打旺、青贮玉米、饲料玉米。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1号文件提出了实施“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牧区到2020年新增34.7万hm2灌溉饲草地,总体达到预期目标。2010年6月1日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厅、农牧业厅、国土资源厅、水利厅制定了《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牧区节水灌溉饲草地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内水农【2010】371号),总投资为2.2亿元,改造建设节水灌溉饲草地2.26万hm2,单位面积投资648.97元,投资结构为国家∶自治区政府∶地方政府=1∶6∶3。牧区水利试点项目以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水资源,建设节水、高产、优质灌溉饲草料地为重点,提高了单位面积草地生产能力和环境容量,有效解决了牧区突出的草畜矛盾,为落实禁牧、休牧、轮牧措施创造了基础条件,促进了牧区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牧区水利试点项目“抓水利、强基础、保生态、促发展”的立项宗旨和发展思路,不仅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和建设草原生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维护了国家生态安全长远利益。而且通过项目的实施,解决了牧区生产、生活等民生问题,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维护了国家根本利益。牧区水利试点项目定位准确、目标明确、立项合理,示范引导作用大,辐射带动能力强,是关爱牧民、扶持牧业、服务牧区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2试点项目建设完成情况
2.1总投资
2001-2009年,计划总投资63亿元,其中国家投资4.29亿元,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2亿元。实际完成总投资6.16亿元,其中国家投资4.29亿元,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1.9亿元。完成总投资占计划总投资的97.68%,实际完成国家投资占计划国家投资的100.00%,实际完成地方配套资金占计划地方配套资金的92.77%。地方配套主要以牧民投劳折资为主。详见表1。
2.2单位面积投资
从投资情来看,“十五”期间单位面积投资投资8411.55元/hm2,“十一五”期间单位面积投资投资为9492.60元/hm2,单位面积投资增加了1081.05元/hm2。各年度投资情况详见
3项目实施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3.1增产效益
根据已有试验观测成果和调研资料进行灌溉增产效益分析计算,到2009年牧区试点项目共发展灌溉饲草料地6.91万hm2,累计增产优质人工牧草7.14亿kg,各省区牧区灌溉人工草地增产效果详见表2。
3.2节水效益和水分生产率
3.2.1节水效益
牧区饲草料灌溉采用渠道衬砌,渠系水利用率可达0.85左右,较土渠提高1倍以上,考虑田间水利用率,灌溉水利用率在0.65左右。牧区井灌区多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管道水利用率在0.95以上,考虑田间水利用率,灌溉水利用率在0.70左右。采用喷灌时,多在风速小于3m时进行喷灌作业,3m风速时,喷洒漂移损失小于15%,考虑管道输水损失,其灌溉水利用率在0.70%以上。风速减小则灌溉水利用率明显提高,当风速为2m时,喷灌水利用率在0.90以上。按灌溉饲草料作物种类评价分为:饲草灌溉用水量由项目建前的4995m3/hm2,减少到建后的3405m3/hm2,灌溉用水减少1590m3/hm2,节水31.80%;饲料灌溉用水量由项目建前的5505m3/hm2,减少到建后的3600m3/hm2,减少1905m3/hm2,节水34.60%;青贮饲料灌溉用水量由项目建前的4395m3/hm2,减少到建后的3465m3/hm2,减少930m3/hm2,节水21.20%。建成后的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可节水1875m3/hm2。照此推算,2001-2009年,试点项目建成节水灌溉饲草地面积6.91万hm2,年节水量1.30亿m3,项目区的灌溉水利用率普遍比建设前提高10%以上。由此可见,实施试点项目后,减少了灌溉用水量,灌溉水利用率得到较大提高,节水效果十分显著。
3.2.2水分生产率总结分析历年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试验观测资料,我国牧区多数地区人工牧草的水分生产率见表3。因牧区人工牧草的经济学产量以全株青刈(豆科牧草在开花期、禾本科牧
3.3生态和社会效益根据调查,2001-2009年恢复和保护天然草场面积146.10万hm2,其中,禁牧面积57.67万hm2,轮牧面积32.22万hm2,休牧面积56.21万hm2。分别占43.36%、11.77%和44.87%。平均每公顷灌溉饲草料地可恢复和保护天然草原面积146.10hm2。各省区情况详见表4。
4存在问题
(1)项目投资规模小,建设管理成本高,维护管理难度大。牧区饲草料地节水灌溉试点项目的工程投资规模较小,前期工作及实施过程中仍是单独立项建设。按照《牧区水利试点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进行立项、建设和竣工验收程序,导致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建设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同时,由于项目总体规模小,独立管理维护也存在一定难度。新疆、青海、四川等省(区)2001-2009年批复建设的水源工程多以地表水为主,引水工程投资较大,而地方配套资金主要是投工投劳折资,缺少后期维护管理费用,尤其是高海拔地区的试点项目,效益较低,后期维护管理工作难度大,需要有一定资金加以保障。(2)地方配套资金比例高,配套压力大,配套资金到位情况不清。根据2001-2009年以来实施的项目分析,已完成的6.17亿元投资中,除中央投资4.29亿元足额到位外,地方配套的资金1.88亿元中主要是以项目自筹资金和牧民投劳折资形式计入项目配套资金,且不规范,导致配套资金到位不清。牧区经济欠发达,项目要求的地方配套资金比例高,资金配套压力大,以物折资和牧民投劳折资方式配套,难以反映项目实际完成的工程量。(3)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人员专业素质需要提高。牧区水利试点项目建设缺少对运行管理人员进行较为系统的技术培训,部分地区草场未承包到户,国家有关草畜平衡管理制度和规定执行的不到位,加之牧民群众种植管理技术水平低,节水意识不强,致使少数项目综合效益难以发挥。
5建议
(1)加大中央投资比例,进一步完善牧区水利示范项目的投资机制。建议在内蒙古东部区、新疆、青海省、西藏等省(区)选择地表水资源条件好、土地资源丰富、节水效果明显的地区,加大国家投资力度,减轻地方配套压力,集中连片建设灌溉饲草料地,扩大其整体规模效益,进一步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充分调动牧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示范工程对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促进作用。
(2)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牧区水利建设内容与规模上要充分体现“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成功经验和教训,建议尽快出台“牧区水利发展分区指导意见”,编制好“牧区水利发展规划”,同时要纳入各级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一部署、按计划实施。
(3)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草畜平衡管理制度。建议研究制定《牧区水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牧区水利建设项目规模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水-草资源耦合承载潜力,严格实施“水-草-畜”平衡管理制度。建议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以地下水为水源的项目区的水位动态进行监测与管理,要将监测费用列入经常性支出预算范围,落实监测主体,加强对监测人员的上岗技术培训。
(4)加强牧区水利技术研究与示范,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十二五”期间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与示范:牧区雪旱灾害预测与防灾减灾对策研究;区域性水草畜平衡理论与发展模式研究;牧区灌溉人工草地建设管理与运行机制研究;灌溉人工草地水分运移消耗与高效用水技术研究;青藏高寒草原区灌溉人工草地高效用水技术研究;太阳能提水灌溉人工草地技术模式研究;沙化退化草原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草原区小流域治理关键技术研究等。建议加大科技支撑与监测的投入力度,加强技术研究与示范,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以保障牧区水利的健康有序发展。
(5)加强牧区基层水利管理技术人员培训。建设发展牧区水利最终还是要依靠广大的基层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用水户才能实施。今后应加大基层水利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对旗(县)水管站、农民用水协会和管水员进行培训,使管理人员掌握节水灌溉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规范技术操作,提高基层生产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素质。
(6)建立健全牧区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牧区大多地处边疆偏远地区,科技文化相对落后,受传统天然放牧和游牧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影响,部分牧民还未完全掌握科学灌溉、饲草料作物种植、集约化养殖、农牧业机具使用等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建议牧区各级地方政府,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部门协作,组建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牧区水利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