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企业设备维修管理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设备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设备的稳顺运行直接关系到企业效益的高低。随着涟钢“十一五”技改项目的逐步完工,涟钢的工艺装备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各种各样大型化、自动化、精密化的设备成为企业稳顺生产制造的坚强后盾。如何维护好这些设备,让设备更优质、高效、低成本的运行,成为企业设备维修管理人员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1设备维修的概念
设备维修是指设备技术状态劣化或发生故障后,为恢复其基本功能而进行的技术活动。它包括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检查以及设备修理。具体到工作中主要包括点巡检、年检、计划检修、非计划检修、日修和抢修等。
2设备维修的重要意义
现代化的生产工艺装备往往具有大型、连续、高速、精密、复杂、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当发生不可预知的故障时,往往会造成巨大的停机损失。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设备维修的主要作用表现在避免设备事故、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生产费用、节省原材料。做好这项工作,对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增加产量,改善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和改善其他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3设备维修管理的内容
3.1维修计划管理设备维修计划基于设备本身运行规律,结合设备的性能、使用寿命并考量维修成本,对所有设备维修进行统一管理,包括维修量、维修内容、维修方式、维修时间等许多方面。设备维修计划是企业生产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对设备进行管理组织的指导性文件。制定良好的设备维修计划,合理进行维修,尽量减少修理时间,不断提高维修质量,才能让设备性能得到持续可靠的发挥,从而为稳顺生产打好基础。可以说设备维修的效果,往往是从一个合理、完善、可行的维修计划开始的。
3.2维修技术管理所有维修过程中需要运用到的与技术相关的资料、工器具都属于技术管理的范畴。主要包括:a)设备原始技术资料的存档、修订。如电气原理图、机械零件图等;b)设备维修用技术附件的编制。如:维修作业规程、维修质量标准、备件材料明细表、大型技改施工方案等;c)点检标准、润滑标准制定;d)设备维修测量用仪器、仪表的使用与定检管理,如百分表、水平仪等。
3.3维修成本管理设备维修成本管理,主要包括维修材料费(主要是备件),维修人工成本,外委修理费、停工损失等。设备维修在追求设备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降低设备维修成本。维修材料和人力费用约占设备维修成本的35%,而维修的备件成本,占到维修费用的50%到65%之间。因此,搞好备件成本管理成为控制维修成本的关键。
3.4维修备件管理备品配件是设备维修的主要物质基础。备件供应及时,可以缩短修理时间、减少停机损失;备件质量优良,可以保证修理质量和修理周期,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因此,备件管理是设备维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有效地向维修人员提供合格的备件,尤其是关键、重点设备备件,是维修备件管理的终极目标。
3.5维修过程管理维修过程管理一般是指从停机到恢复生产的这一过程中对设备进行的维修控制。由于设备维修过程中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比如备件不到位、维修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临时增加项目等,会导致维修任务完成的不可控。因此,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如进度协调会、现场巡查等,实现设备维修严格的过程控制,以确保质量,保证进度。
4设备维修的方式
设备维修方式的发展过程经历过事后维修、预防维修、生产维修、维修预防等阶段,但应用最常见的是预防维修和事后维修。预防维修又分为状态监测维修和定期维修。状态监测维修主要用于连续运转的设备、利用率高的重点、大型、精密设备。定期维修适用于已掌握设备磨损规律和在生产中平时难以停机进行维修的关键、重点设备。而对于修理容易、利用率低、备件充足、实行预防维修经济上不合算的设备,采用事后维修更经济。
5涟钢设备维修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涟钢设备维修采用的是集中管理,分散作业的方式,即将各个二级厂的维修队伍集中起来,成立专门负责设备维修的检修中心,然后派驻检修人员承担各二级厂的设备维护工作。这种组织结构强化了部门的设备维修职能,有利于检修时的人力调度,对开展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定修、年检等各类大小设备维修工作大有裨益。对于二级厂来说,大部分的维修量外包即减轻了管理负担,又降低了外委费用。全公司维修模式实行“点检定修”制,将预防维修与事后维修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设备维护水平,从近十年检修集中后的情况来看,为公司的设备运行与生产稳顺做出较大的贡献。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装备水平的进一步发挥,制约了设备维修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5.1维修计划管理不科学,计划制定随意性大维修计划主要来源于点检巡查、隐患排查、状态监测和诊断等,维修计划的内容涵盖很多方面,如人员、工时、备件、工具、技术标准等,任何一项的不确定性将导致计划的不确定性。维修计划的准确制定是维修实施的前提,只有计划准确可行,维修才便于组织实施。现实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计划随意不科学(如部分日修项目列入定修项目),想修就修,想换就换的现象较普遍。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某厂定修项目超计划率(增加项目数/计划项目数×100%)达到17%。
5.2维修备件管理不受控维修备件管理是设备维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定修、年检等大型检修,可以说备件有时成为维修项目完成与否的决定因素。备件摆放杂乱无章、备件有无心中无数、备件质量不知好坏,备件通用性不强等问题在检修中还比较常见。如常用规格螺栓、螺母奇缺难找,电机齿接手无备件、辊道减速机备件型号多样。由此引发的检修事故不在少数。
5.3维修技术管理不精确,现实指导性不强维修作业技术标准不标准、维修量具、检具不精确,直接导致维修质量的低劣,失去维修指导意义。如维修作业规程中人力安排不科学,工器具准备不详细,点检部位不明确,润滑脂量不确定等等。
5.4维修过程控制不到位维修过程控制是维修质量、进度的保证,没有严格、实时的过程监控,设备维修效果的好坏将不可预知。部分维修人员、管理人员对人员配置、项目内容、技术标准了解不够,缺乏有效的提醒与监督,导致维修延时或质量事故。
5.5维修人员技术素质参差不齐由于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设备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精密。这对维修人员的技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事实是,检修中心维护人员来源多样,包括退伍军人、外协工、大专院校毕业生等,文化层次不一;人员流动频繁,以检修中心2250热轧作业区为例,2013至2014年,维修人员辞职、调出、调入、内退达78人次;专业培训不到位、不彻底。诸多因素导致技术素质的高低不一。
5.6设备维修管理信息化水平低下,基础数据薄弱设备维修管理很多是基于详细、准确的设备运行数据、故障分析报告、维修记录等大信息,通过大信息的查找、统计、分析得出维修结论,从而指导维修实施。公司目前缺乏专业统一的设备管理系统,与设备相关的管理系统不够全面、详细,生产一线维修班组又缺少计算机等先进管理工具。因此,在参与设备点检、维修过程中不能及时、详细地记录设备数据。最终造成各项设备数据科学性、真实性、系统性不强,严重影响后续设备维修工作的开展。
6解决问题的对策
6.1科学采购、严格验收、合理库存、及时反馈设备的采购在选型上极其重要,若其可靠性高,可维修性强,设备的后期维修费用就会减少很多。公司目前的低价中标策略从总体来看可以降低备件采购成本,但面对关键、重点设备的选择时还要加入性价比等其它考虑因素,不要低价带来劣质最终反而造成高价,得不偿失。另外,要选择统一的型号,既便于备件的储存,节省库存费用,又便于通用互换,提高备件准备的效率。备件验收环节十分重要,它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快速处理,给后续的维修开展带来便利。备件管理者必须制定出严格的验收流程并坚决予以贯彻。可以尝试让检修人员与二级厂区域点检员或技术员共同验收,签字确认,确保备件质量。2014年以来,检修中心2250热轧作业区通过建立相关的惩罚制度,将检验备件质量纳入技术员日常工作职责,协同二级厂进行检修前的备件确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合理配备备件在库量,易损件、常用件保持最低库存量并随时检查更新。备件的库存做到帐物相符,标示清晰,查找方便。同时,维修人员随时反馈备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和提高备件的性能。2014年以来,检修中心每周以书面形式及时向机动部汇总各维护区域备件质量问题,对改进备件质量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6.2科学制定维修计划,选择适宜的维修方式严格划分设备的重要等级,哪些是关键设备,那些是重点设备,哪些是重点检修项目,哪些是日常维修保养项目。根据设备等级、紧急程度选择适宜的维修方式。重点、关键设备的检修计划依据设备劣化曲线、隐患排查制定,列入定修项目管理;日常维修项目只需列入日修管理。技术员或点检员负责设备重要等级的划分,项目等级的确认。计划制定过程中二级厂技术人员与点检员加强信息沟通,检修中心人员也可以参与进来,多拿技术数据说话,领导干部也应尽量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充分尊重、相信技术人员。2014年,通过二级厂对超计划项目的严格管理和检修中心的不断督促,定修项目的超计划率下降到5%。
6.3逐步完善“设备维修工时定额”,提高设备维修工作效率设备维修工时定额,在设备维修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定额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检修效率。自检修中心实施项目承包制以来,维修人员的积极性大大提升。这一方面源于多做事多拿钱的基本想法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在于现阶段检修工时定额的不科学不完善给了他们可以操作的巨大空间。从长远来看,这将导致设备维修效率低下,维修成本增高,是不可持续的。作为维修管理的要点,制定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工时定额十分必要。需要注意的是,制订设备维修工时定额,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必须有相当长时间的数据积累。2012年以来,检修中心以2250热轧作业区为试点推行定额修订,目前已录入4000多条检修工时定额,并一直在不断完善修订中。制订定额时,需要考虑设备的难度系数,区域的环境因素,过往维修的时间记录等多方面因素,方可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工时定额。二级厂与检修中心技术人员应加强交流沟通,通过参照历史维修数据,结合作业环境条件、人员素质、不可控因素对维修项目定额逐步修订,使之日臻完善。
6.4建立维修技术资料动态管理机制,让技术与现场不脱节维修技术资料、档案等技术文件是维修作业的指导性文件,它是随着设备的运行、改造、维修不断变化的。大到改造后图纸的修订、增减,维修后维修规程的完善,小到一条点检路线的变更,某个设备维修周期的变化。一次设备维修的过程,也应该是技术文件动态更新的过程。因此,可以建立以技术员为主、检修负责人为辅的技术文件动态更新机构,定期更新设备相关的技术文件,确保技术与现场紧密相连,进而指导以后的维修作业。
6.5完善维修过程监控制度,确保监控到位好的过程就不会有差的结果。设备维修过程中突发状况、不可预知因素众多,没有实时有效的过程监控,会导致维修不可控。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制度,进度保证制度,突发状况反馈机制,确保在检修时间内及时快速消化掉各种不利状况,保证检修圆满完成。检修中心实施的检修碰头会,质量员现场巡查、现场管理员全面协调制度,对保证检修进度与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6.6加强维修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创新培训激励方式所有的维修管理工作最后都要落实到人的头上。不管是维修技术标准的制定、工时定额的完善,还是现场维修的实施,都需要不同层次的维修人员共同来完成。公司、二级厂、检修中心的培训主管部门应大力开展各式各样的维修管理、技术之类的培训,通过聘请高级维修人才,定期开展维修知识专题讲座等等多种形式提高维修人员的专业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解决培训激励的问题,思考怎样让员工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检修中心这几年开展的四大工种技术比武通过发放技术津贴的方式,客观上起到了提升维修人员技术素养的作用(如轴对中、氩弧焊、电气接线等水平的提升),进一步促进了检修队伍的素质建设。这种培训方式值得在全厂推广。
6.7提高设备维修管理信息化水平设备信息化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无疑是信息的采集。而计算机无疑是信息采集最便捷、最可靠的工具。一线维修班组与设备朝夕相处,设备运行数据、隐患情况、检修记录等第一手资料通过他们及时准确的汇总到设备维修管理信息系统中,为后续的设备运行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后,通过计算机的快速高效分析,工程人员不断总结设备维修的规律,进而提高设备维修效率。因此,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必不可少,公司在这方面需要加大投入。检修中心自2012年以来,购进大型服务器,采用自主开发的设备管理系统,通过逐步完善升级,取得了良好的设备管理效果。
7结语
设备是企业从事正常生产活动的保障,是维持企业发展的动力。设备维修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但只要我们遵循设备运行规律,逐步完善并创新设备维修管理方法,设备的稳顺运行离我们并不遥远。
作者:张海波 单位:检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