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网络资源下的小学习作教学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小学习作教学的网络化提供了可能,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发挥其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的特点,为现代化的作文教学注入活力。
[关键词]
网络环境;习作教学
基于网络条件下的小学习作教学就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发与生成,为学生构建网络学习的平台,以激发学生习作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有效弥补常规习作环境的不足,使习作教学更具先进性、实效性,优化习作教学效果。
一、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充实写作素材
网络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库,包含了海量的数据信息,拥有取之不尽的资源素材,这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增加了文章的信息含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写,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学生每天基本上就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规律,这减少了学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和时间,导致学生收集的写作素材匮乏,严重制约着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为此,除了加强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外,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呈现了多元的、形式各异的图文、音像等资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入情入境,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创作冲动的产生。这就极大方便了学生的创作,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帮助学生学会积累和扩大学生的资源素材量,是必须引起教师重视的课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自己班级的网站上制作个人主页,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制作一个“小小素材库”专版,每天将自己在网上阅读到的精彩语句、段落、美文等及时复制到素材库中;还可以制作一个“妙笔生花”专版,将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并养成定期整理,分类处理素材的好习惯。每隔两周教师在专题课程上组织学生进行习作素材交流,彼此学习,讨论交流,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资源。这样,在创作时就有话可说,有语可写,习作水平自然得到提升。
二、发挥网络的交互性特点,优化作文评改
借助于网络技术进行作文评改,可以达到“眼见为实,动手为真”的效果。新课程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改评和互相改评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培养学生作文评阅和修改的能力也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习作评改课上,教师通过网络阅览学生的作文,及时进行评价修改,并从中挑选出典型的作品,通过电子大屏幕呈现出来。对于不同内容、语句、段落可以通过字体的变化(字号大小,字体颜色,字形变化等);对于文章的精彩处可以用红色显示,不妥之处用闪烁的蓝色字体显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学生可以按习作要求,对文章的字、词、句、标点等进行集体评改,方便地进行增、删、变、换等修改。在这一集体评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明确习作要求,能从范文中吸取教训,找到不足,取长补短,然后对照自己的文章,做到心中有数,主动有效地进行评改。网络技术资源的有效运用,为作文教学创造了相互启迪,相互影响,彼此取长补短的平台,对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欣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网络监控系统适时做到对学生机的操作监控,发现问题,通过网络及时提醒学生,有利于个别化辅导的进行。通过人机、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互动,使原本静态的、单一的作文评改,变得具有灵活性、趣味性,更具人性化,这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展学生的习作思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提高了评改效率,减轻了师生的负担。
三、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指导学生创建发表园地
小学阶段学生的表现欲比较强,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个性、激发潜能、体验成功的舞台。比如:教师可在网络上开设“小果园”专栏,鼓励所有学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发在网上,方便大家的相互学习,也方便了教师的个性化指导,并认真给出自己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以最大的冲动去展现自我,丰富自我。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将自己修改过的图文并茂的作品上传到全国的有影响的作文网站上,与全国的习作爱好者相互交流,切磋,或把作品邮寄到报刊社,期待被编辑修改后发表,也可将学生作品编辑成册。另外,还可以借助作文BBS平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上传,与全国的小朋友互动交流,并留言互评,互相促进。这些丰富的交流活动,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对于激发学生持续的创作热情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习作教学极富趣味性,及时性,交互性,具象性,彻底改变了过去的枯燥和干涸,给习作教学注入了活力。这样的习作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创作动机,促进持续的素材积累和不断的习作训练,最终使习作学习之路更宽,学生乐学,教师乐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写出富有个性的优秀作品来。
作者:夏爱云 单位:福建省福鼎市桐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