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海外媒体肺炎疫情英文报道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肺炎疫情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动态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都息息相关,而新闻媒体机构的疫情报道便显得尤为重要,在复杂多元的信息传播系统中,疫情报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关键时刻甚至有“一锤定音”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发现,海外媒体对于此次疫情的关注度普遍较高,相关涉华舆论较为复杂多元。
研究方法
笔者选择AccessWorldNews(世界各国报纸全文库)数据库搜集新闻报道样本。该数据库覆盖范围相对全面,集纳了全球超过1.2万个英文新闻源,包括北美洲(8027个)、欧洲(1229个)、亚洲(916个)、大洋洲(749个)、非洲(645个)及中东(428个)、南美洲(50个)及中美洲(37个)等地区。选择英文关键词组合“Coronavirus”和“China”以及“COVID”和“China”,在标题中包含相应关键词词组的新闻报道被收录进样本集。样本日期限定为2020年1月30日(世卫组织正式宣布肺炎疫情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5月30日(本研究启动日)。在排除重复项和干扰项后,样本集中收录了4996篇报道。本文对样本进行内容量化分析与文本质化分析时,将框架思维贯穿始终,重点观照了报道主题、报道议题、文本叙事、报道态度等维度的框架特点。从研究焦点及实施研究的实际条件出发,对随机抽样出的100篇报道进行了编码和分析。编码规则细分为类型、主题、议题、态度、信源等五个维度,由两位研究员分别进行统计并使用Kappa值对判断一致性程度进行检验。通过SPSS工具对两个编码分类表进行计算发现,五个分类维度的Kappa值均大于0.75,表明分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具体新闻文本的分析通过词语大师(WordSmith)软件提供的语境共现检索工具(Concord)、词频列表检索工具(WordList)实现。
研究发现
1.报道数量分布:欧美媒体的涉华肺炎疫情报道量较多。统计发现,共有81个国家的1040家新闻媒体了涉华肺炎疫情报道。其中,北美、欧洲媒体的报道数量最多,分别为2524篇(其中美国媒体2435篇,占比最高,约96.5%)和877篇(其中英国媒体626篇,占比最高,约71.4%);亚洲(不含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媒体的报道量位居第三,为436篇(其中印度媒体335篇,占比最高,约76.8%)。欧美国家传媒业较为发达,数据库收录的新闻源占比最高,而且英语既是这些国家的官方用语,也是世界通用语言,欧美媒体在涉华肺炎疫情英文报道方面占据天然的话语优势。另外,从新闻源类型看,主要为报纸、新闻专线及新闻网站,发稿量分别是1923篇(占比38.5%)、1724篇(占比34.5%)及1250篇(占比25%),其他如学术期刊、新闻抄本等的数量占比均不到1%。2.报道主题分布:公共卫生事件的多元视角。肺炎疫情本属于公共卫生领域的突发事件,但整体上看,海外主流媒体涉华疫情报道的主题并未局限在卫生领域,相关解读视角较为多元,涵盖经济、政治、卫生、科技等多个领域。其中,政治类、卫生类、经济类报道的占比最高,分别为29%、27%和24%;社会类、科技类、文化类占比分别为9%、5%和3%。政治类报道普遍带有意识形态偏见,如《纽约时报》的报道《病毒危机暴露中国政治体制深层缺陷》,刻意从政治视角解读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件并借此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卫生类报道如《卫报》的新闻《中国对冠状病毒患者试用抗艾滋病毒药物》,及时向外界传播了我国在医治患者方面做的诸多新尝试;经济类报道如《福布斯》杂志的文章《中国工厂正遭受因冠状病毒强制关闭的困扰》称,此次疫情将对中国经济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等。3.报道议题特点:泛政治化解读造成话题“漂移”。虽然海外主流媒体涉华肺炎疫情报道涉及主题较为多元,抽样出的新闻报道议题包括疫情发展动态、政府最新举措、经济发展影响、市民生活状态等。但在占比较高的政治类议题中,报道焦点集中在对我国信息管理和国家制度的批判方面。政治类报道议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民众言论自由(占比32%)、新闻信息审查(占比20%)、网络舆论管理(占比21%)、公共卫生制度(占比9%)、国家应急制度(占比8%)、医疗卫生环境(占比4%)及官方媒体行为(占比6%)等七类,涉及话题已经发生“漂移”,远离疫情本身。通过议题分析发现,占据话语优势地位的欧美主流媒体借疫情报道就民众言论自由、网络舆论管理等话题进行泛政治化炒作。4.文本叙事框架:情绪化表达超越理性化分析。在新闻传播学话语研究领域,荷兰学者梵·迪克提出从文本和语境两个视角进行新闻的话语分析,继而掌握媒体中对于特定事件的评价特点。借鉴澳大利亚语言学家马丁与怀特提出的“评价理论”,可以从“态度系统”对新闻文本进行评价研究①。“态度系统”又包括判断、情感和鉴赏三个维度,有积极和消极两类。以布朗语料库(Brown)为参照,通过WordSmith软件工具分析发现,随机抽样出的100篇文本内容共可拆分为5913个小句,其中有2521个小句具有评价意义。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海外媒体涉华肺炎疫情报道的叙事文本更多使用情感和鉴赏系统,表明这些报道缺乏客观理性的研判和分析,情绪化的叙事表达成为主流。这实际上与西方新闻价值观和新闻专业主义标榜的新闻报道应当是客观展示事实而非编辑记者个人的情感表达不匹配,是一种双重标准。5.报道态度呈现:刻板印象加持下的消极解读。从评价资源的量化分布看,海外主流媒体的涉华肺炎疫情报道更多呈现为消极负面表达,而报道态度分析也与评价资源的统计结果相互印证。统计分析发现,海外主流媒体涉华肺炎疫情报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负面报道框架。其中,倾向性呈负面消极的占比多高,为69%;客观中立报道占比29%;积极正面报道占比仅为2%。长期以来,欧美等西方媒体在报道涉华议题时,天然不信任中国官方信源。由于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种思维惯性和刻板印象已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一些海外媒体的记者在具体新闻采写中的主观意愿和选择性。信源统计发现,“国外学者”“国外媒体机构”“国外政府机构”等是海外主流媒体涉华肺炎疫情报道的主要新闻信源,而来自中国的各类信源普遍较少。
思考与建议
上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看,欧美等西方媒体对涉华疫情动态较为关注,抓住个别敏感事件集中发力,放大负面舆情,通过报道公共卫生事件,制造出各种泛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议题。这些议题不仅成为海外舆论场的焦点,而且影响了国内舆论场,本文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一是不断提升中国特色话语叙事能力。一方面,网络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机构对国内外舆论中出现的泛政治化议题以及舶来概念,要及时做好辨析解读和引导回应,形成制度化的报送和研判;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尤其是中央级媒体要重点关注抗疫背景下民众多元化价值取向和个性化要求,提升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叙事能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所遵循和蕴含的理论框架、概念体系、研究方法,均须通过能够映照党和国家与人民的社会历史生活的叙事文本话语形式予以呈现,并将政治共同体中个体与集体的经验加以情节化分析与整理,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嵌入大众日常生活。二是丰富中国特色话语的具象化表达。主流媒体要探索挖掘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充分体现和平、发展、公正、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谋求幸福的具象化表达方式。要聚焦抗疫中的现实问题,处理好文本与语境的关系,从深奥的理论建构向制度性、可操作性层面转移,从“理性式话语转换”向“感性式话语转换”。要充实中国话语体系内容,从传统文化、精英思维、民族秉性等方面发现中国发展的优势,这种基于实践的话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有力地反驳西方谎言,亦能更有效地向世界宣介中国智慧。要适应时代特征,敢于突破原有的表达边界与形式规定性框架,反映人民诉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话语的具象化表达应当充分体现我国人民群众积极的价值原则、生活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增强国家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三是建立预警机制严防意识形态入侵。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度融入全球网络舆论场,必须扭转当前在国际重大事件的话语争夺以及意识形态斗争中的事后处置与被动的局面,探索构建事前预警与主动出击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意识形态攻击带来的社会危害。英国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有70个国家的政党和政治家们明确进行过有组织的社交媒体操纵活动。这些操纵活动既包括对社交媒体平台的政治施压,也包括使用大量虚假账户进行“计算宣传”,如针对特定政党和政客的正面或负面信息,对一些特定用户进行信息骚扰及人身攻击等②。欧洲研究委员会资助的一项研究课题成果显示,在Twitter上与中国有关的标签发文量前100的账号内容中,没有一条内容在情感倾向上“亲华”,“反华”信息超过了一半。据统计,社交媒体的信息操纵活动有超过80%是利用机器人账号进行的“计算宣传”,互联网平台上的“反华”信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机器人的操纵。有关部门需要尽快部署研究,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做好网络水军研判、热点议题研判、话语概念研判、网民情感研判等,建立行之有效的针对西方意识形态入侵和新型“计算宣传”战的预警机制。
作者: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