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推进达川区公共文化服务体建设是贯彻国家大政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全面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需要。达川区共公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已初见成效,但也尚存在一些问题。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二是加强统筹规划;三是创新投入机制和投入方式;四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品质;五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
达川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制度体系。达州市达川区紧紧抓住国家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机遇,始终坚持“共建共享”的工作理念,严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工作原则,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中国西部经济文化强区”建设战略,努力构建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链条完整、功能完善、全面共享”的崭新局面。
一、达川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国家大政方针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高度,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大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当前各地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要战略任务。因此,达川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顺应潮流,进一步推动“幸福达川”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随着达川区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使得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因此,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补齐发展短板,切实保障公民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从事文化创作等文化权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提高文化民生保障水平,就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全面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需要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国家治理能力的必备要素。政府必须适应时代变化,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不断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基础保障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着力构建兼顾公平和效能的制度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做到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
二、达川区共公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1.群众文化休闲场地逐步增多。近几年,达川区城区先后建成了仙鹤广场、领域广场、天益广场。按照“文化产业发展的‘孵化园’、市民健康文化生活的‘憩息地’、城市应急疏散的‘避风港’”的基本定位,专门在南城黄金地段划拨土地93.316亩,建筑面积50566平米,高标准建设打造达川区文体中心、各社区文化活动广场等一批群众文化休闲活动场地,为市民提供了开展文体活动的好去处,一定程度满足了市民休闲健身的需求。
2.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5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面推进。区政府为解决建设经费不足的实际困难,专题研究将建筑单价由800元提高至1300元。现已投入中央和地方资金共计1800多万元用于全区5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建设。市财政已为22个乡镇配送了8万元专用设备,共计投入170多万元。全区共建成农家书屋758家,每家书屋配送图书1500余册,共计113.7万册,投入达1500多万元。投资55万元的四川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达川区支中心初步建成;投资200余万元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5个,全民健身路径20余条;连接53个乡镇的光纤电视、共缆传输调频广播、数据综合传输网络全部建成;全区共安装“村村通”直播卫星设备35900多套,加上已覆盖的16万多光纤电视用户,全区20余万户城乡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得以解决。
(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日益增强
全区文艺工作者年均创作戏剧、歌曲、舞蹈、美术等各类文艺作品1000余件,其中方言微型剧《和谐安逸》获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戏剧文化奖”评选活动编剧金奖、表演金奖等六项大奖,成为达州文艺界近10年来获得的最高奖项;广播新闻专题《七十小时生死大救援》获得中国新闻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舞蹈《巴山抬工汉》分别获得四川省首届群众声乐舞蹈大赛金奖和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民间传统节目《安仁板凳龙》、《翻山铰子》走上第三届成都国际非遗节舞台。由本区创意策划的文化精品力作大型合唱交响诗《杜鹃花开映巴山》,以反映革命老区风土人情、人文风貌和大巴山历史文化积淀为主题,邀请国内知名词曲作家完成了包括13首音乐作品的整部作品的创作。其中,《巴山夜雨》已拍摄成MTV在达川区电视台播出,并获广泛赞誉。达川区电视台的《社会写真》、《政法报道》、《阳光政务》、《廉政达川》等栏目成为传递民生信息,深受群众欢迎的拳头栏目,达川区电视台制作的《蝶变》、《山情水韵幸福家园》、《跨越发展中的四川达川》、《不屈的脊梁》、《文化达川》等一大批介绍达川区风土人情、推介本土资源优势、展示文化建设成就的精品力作,极大地提高了达川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公共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1.认真组织开展重大节假日、形势教育、政策宣传等文化活动,配合公检法等系统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抓好专场文艺演出。不断创新形式,丰富送演出、送图书、送电影“三下乡”内容。
2.通过连续多年开展的“元九登高”、“元宵舞火龙”等大型活动,逐步形成了参与面广、影响力大的传统地域文化。
3.组织指导各乡镇、各社区积极开展健身舞、老年腰鼓表演、民间军乐表演及“安仁板凳龙”、“翻山铰子”表演等自发性群众文化活动,定期开展的新桥社区坝坝舞大赛、老年人运动会、美术书法摄影展、“三普”文物成果展等文化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
4.文化下乡成为常态。近年来,全区文艺工作们每年都组织60余场以上的乡镇文艺展演和9000余场的公益电影放映1500余场中小学爱国主义影片放映。同时,还不断加大对业余文艺演出队伍的培训和业余文艺人才的指导,目前,全区共有包括赵家女子彩龙等在内的各类业余文艺团体126个,从业人员达600余名,成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新生力量和重要补充。
(四)文化产业发展健康有序
1.坚持教育引导、规范管理与打击惩处并重,多管齐下。一方面采取日常稽查、突击检查和监管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有力地净化了达川区社会文化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政策法规、业务知识、从业规范等培训,促进文化市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2.鼓励和支持社会办文化。全区共有网吧经营场所87家,歌舞娱乐场所23家,电子游戏娱乐场所7家,文艺表演团体1家,印刷厂13家,打复印28家,书店20家,音像制品12家,艺术品经营单位1家,为拓展达川区文化企业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3.坚持人文史迹、文化内涵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精心打造提升真佛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文化品位,挖掘、整理、宣传春申君文化,充分利用石桥列宁街红色文化、赵家双庙一线风情文化,逐步发展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特色文化乡镇,在此基础上,立足特色,把资源做成产品,充分释放资源的效能,助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使文化真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三、达川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尚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发展理念淡薄
部分领导不同程度的有忽视文化建设的现象。部分领导不愿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方面投入,还有一些领导只考虑所建文化设施是否具有标志性而不考虑市民能否就近方便使用,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为形象工程。
(二)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布局不尽合理
1.基层文化设施薄弱。全区53个乡镇和两个街道办事处,虽都建有标准的综合文化站,但大部分文化站都缺少开展文化活动所必要的图书、书架、服装、乐器、音响等基础的设备和物品,严重影响基础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2.文化设施布局失衡。随着城市进程的加速,新建的图书馆、文化站已不能满足当前群众的文化需求。由于受土地、资金等因素的限制,新建的文化设施多在市郊或人群稀少的地方,不能更好的为广大群众服务。
(三)公共文化覆盖面较窄,群众参与受到局限
公共文化设施偏少,能够参与组织开展活动的市民不多,无论是城市社区街道还是农村文化大院开展的文化活动,参与者总是一些相对固定的少部分群众,而更多的群众可能由于文化水平、文艺素养、参与时间、活动内容以及组织单位的经费不足等种种原因不能参与,所以公共文化服务并没有惠及范围内的大多数群众,还存在很多“盲区“。由于对广大群众真实的文化需求、活动时间、服务内容等缺乏贴近性的调查与研究,尽管活动形式不少,但群众参与率和参与积极性并不高。
(四)文化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队伍素质亟待提升
文化馆、文化站人员老龄化问题严重。老中青结构断层,高层次人才老化问题严重,新型人才严重匮乏。同时因待遇低,高级职称指标少,缺乏交流和提升机会,难以留住人才,基层53个乡镇文化站,普遍由行政管理人员兼职,同时,街道社区的文化工作人员也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文化人才,其编创人员和文化活动策划人匮乏,整体结构不尽合理。
四、达川区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财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分工负责,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摆上同等重要位置,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的内容,确保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加强统筹规划
1.大力实施达川区文化“611”工程战略。即:全面建成“六大园区”——以文体中心为主阵地的“文化产业孵化园”,以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真佛山为基地的“孝善文化产业园”,以石桥列宁街的“红色文化产业园”,以麻柳万顷池为核心的“申君文化产业园”,以金鑫印务公司为支撑的“秦巴印包文化产业园”。其中,“秦巴印包园”、“孝善文化产业园”、“红色文化产业园”已纳入四川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全面建成两个“一”:“一支舰队”:即以皇家七号为龙头的达川城区歌舞娱乐舰队;“一张网络”:即集全区城乡广播、电视、电影、文艺团队、县乡村文化体育活动广场、文化馆、图书馆、村(社区)书屋于一体,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无缝链接、相融共生的综合网络。
2.大力实施“广播村村响”工程和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工程。与有线光纤电视和“村村通”直播卫星公共搭建全域无缝覆盖的广播电视网络。加大行业规范管理力度,促进达川区数字电视业务发展有序推进。
3.中心镇在编制当地规划中,充分考虑并安排一定的文化用地,谋划当地图书馆、体育馆的建设场所。加快全区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度,抓好公共文化设施的开放、使用,建立文体中心、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运作机制,确保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充分发挥惠民功效。明确区、乡镇、村的责任,逐步有效解决城乡居民文化休闲活动场所不足的问题,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事业共建共享。
(三)创新投入机制和投入方式
1.坚持政府主导,继续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投入。各级财政要把文化事业发展经费列入年度财政支出预算当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2.积极鼓励多元投资。制定新的文化产业政策,放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准入政策,简化审批登记程序,通过完善税收减免等相关经济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组建各类文化经营公司,举办公益文化活动,赞助公益文化事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行重要公共文化产品生产、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探索多渠道利用社会资金的路子,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为辅的投资格局。
(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要认真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让群众更多地关心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组织引导文艺工作者和业余作者创作紧扣时代脉搏、体现地方特色、人民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借助市场的力量,引入竞争机制,推动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拓宽选择公共文化产品的视野,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五)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用人和收入分配制度;适当引进艺术创作、专业编导、声乐舞蹈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学历进修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抓好现有文化队伍素质的提升;加强对乡镇文化站干部的聘用管理、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充分发挥乡土文艺人才的作用,着力解决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催生基层文化新动力;积极培养文化经营队伍,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和人才激励新机制,引导发展各类文化产业,扶持、培养、造就一批文化企业和文化企业家。
作者:李代萍 田勤 单位:中共达川区委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