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公租房社区管理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重庆市公租房社区具有社区规模大、邻里关系构建难度大、社区房屋权属性质特殊、社区社会矛盾集中、小区型和导入型、保障性和福利性等特点,由此形成了公租房社区管理重在管人并要做好对其服务,管理内容复杂、管理难度大、管理要求高、管理创新难等特点。在公租房社区管理组织及队伍建设上还存在社区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社区社会组织档次不高、社区管理服务经费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培养壮大社区管理工作者队伍、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素质、提高社区管理人员待遇、加强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经费保障等加强重庆市公租房管理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公租房;社区;管理
一、公租房社区特点
重庆市公租房社区是在公租房大规模建设、集中交付的背景下快速形成的。由于公租房特殊的来源背景和特定的目标要求,重庆市公租房社区既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公租房社区,也不同于重庆一般城市居民社区,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一)公租房社区规模普遍偏大其一,社区面积规模大。重庆市公租房小区建筑面积多数在100万平方米以上,一个公租房小区一般被分为一个或几个社区,每个社区覆盖的面积较大。其二,社区人口规模大。目前规划的每个公租房社区人口规模基本在万人以上,是普通社区人口的几倍,如“民心佳园”小区平均每个社区1.5万人左右,康庄美地小区平均每个社区2.75万人左右,而普通城市社区规模一般以1000~3000户居多。
(二)社区形成时间短,邻里关系构建难度大其一,重庆公租房社区是大规模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员短时间内迅速集中入住形成的,社区邻里关系缺少基础。其二,社区居住人员在地域来源、文化程度、工作背景、人文素质、行为习惯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邻里关系融合较困难。其三,公租房社区居民由于各种原因流动性较大,不利于邻里关系的构建。
(三)社区房屋权属性质特殊[1]重庆公租房产权由市政府持有,公租房社区居民基本为租户。由于是租住房屋,除农转城人员外,公租房社区居民绝大多数是人户分离的,给与户口挂钩的相关管理服务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四)公租房社区社会矛盾集中公租房社区不仅是城市大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集中区,也是特殊人群高度密集区,如残疾人、特殊病人、吸毒人员、重点管控人员比例等均高于其他普通社区。各种特殊人群高度聚集,他们利益诉求复杂,居民之间容易相互影响引起矛盾叠加,社区社会矛盾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五)重庆公租房社区是小区型社区、导入型社区其一,社区形态单一,是纯小区型社区。普通城市社区内除了居民小区外有可能还存在企事业单位、各类组织、社会团体等,有些城市将公租房与廉租房、经适房、商品房等规划建设在一个小区。而重庆的公租房社区是纯粹的小区型社区,且目前小区的居民都为承租户。其二,重庆公租房社区是政府对特定人群进行集中安置的社区,社区居民是不同地方的特定人群“移民”而来,因此公租房社区属导入型社区、移民型社区。
(六)社区保障性、福利性[2]重庆公租房属于保障性住房范畴,且是重庆市住房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市政府实施社会保障的具体体现,保障对象主要是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人均月工资收入2000元以下的占90%以上,因此重庆公租房社区是针对城市弱势群体的保障性社区。中低收入人群对公益性、公共性服务需求较多,他们对心理关怀方面的需求较强,社区居民客观、主观两方面因素形成对社区管理的高度依赖性。
二、公租房社区管理特点
重庆市公租房社区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有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特点也有别于其他社区,相比而言,重庆市公租房社区管理要求更高、管理难度更大、管理任务和管理责任更重。
(一)公租房社区管理重在管人,管人重在服务重庆市公租房社区的管理主要是针对承租户及其需求而进行,因此管理重在管人,即承租户。公租房社区居民相对而言是城市居民中的弱势群体,在生活、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照顾和帮助,因此对他们的管理更多体现在围绕他们的需求开展服务。
(二)公租房社区化管理内容复杂,事务繁琐公租房社区居住成员数量多,结构复杂,异质化程度非常高,相应地他们的需求也多元而繁杂,公租房社区管理需要照顾到社区成员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复杂,事务非常繁琐。
(三)管理任务繁重,管理难度大其一,公租房社区人口数量大、流动人口众多等数量特征决定了公租房社区管理任务的繁重。其二,公租房小区特殊困难群众集中、居民社会心态特殊、利益诉求复杂等特点,容易造成矛盾和问题集中并扩大化,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给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其三,居民文明修养、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与新的高品质生活环境、新的社会环境还不相适应,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四,人户分离给低保、社保、医保、婚姻、计生等社会事务管理带来挑战。其五,租赁管理、出售管理等事务管理任务重、难度大。
(四)管理要求高、标准高、目标高其一,重庆公租房是全国的样本,社会各界都在关注,必须高要求、高标准进行管理。其二,各级政府领导都十分重视重庆公租房建设,因为是集中居住,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管理方面必须高要求、高标准。其三,在移民“搬得出”“进得来”之后,“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成为社区管理的重要目标,必须通过社区的管理,努力建设成为社区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劳动就业有着落、脱贫致富有盼头的和谐稳定新社区。
(五)重庆市公租房社区化管理是探路型、创新型管理重庆市公租房社区化管理目前在国内尚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管理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方法和思路,因此,重庆市公租房社区化管理是一种探路型、创新型的管理。
三、公租房社区管理组织及其队伍建设情况
(一)建设现状基层管理组织及其队伍。目前,公租房社区基本建立了社区党组织,按照“社区工作服务平台+居委会”的模式建立了社区基层管理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会工作服务站的设置形成了两种模式,一是“居站合一”的模式,二是“居站分设”的模式。截至2016年6月,已成立党组织118个、专管公租房的街道4个、社区居委会17个,社区居委会成员及专职工作人员218名、居民代表达到806名,社区办公经费平均达到10.5万元。社区社会组织及其队伍。四个专管公租房的街道办事处发展了13个居民互助社,参与互助社义务服务的党员和志愿者达1.2万名。各公租房小区自身建立的扶贫帮困、敬老助残等各类志愿者队伍达76支,注册志愿者达1.9万名,参与志愿服务的居民达5万名。公租房社区已逐步搭建起“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社区干部+居民志愿者”四位一体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二)存在的不足社区基层组织工作人员配备不足。公租房社区基层组织工作人员配置尚有欠缺,截至2015年底,有7个社区的社区居委会基本配置到位,但从配置情况看(表1),人手不足,人均工作量大,平均下来每个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需要对665户居民提供服务。按照相关文件标准,普通城市社区、公租房社区每一位专职人员负责的居民数分别为300户和200户。与标准相比较,重庆市公租房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配置明显不足,超出标准的好几倍,如民心佳园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的居民数超过普通城市社区标准的2.17倍、超过公租房社区标准的3.76倍。此外,公租房小区均存在居住人口大于实际签约或登记居住人口的情况,这样一来,公租房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的人数更多,工作任务更重。据悉,近两年来虽有所改善,但人手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社区社会组织档次需提高。首先,社区社会组织规模小,注册难。社区社会组织以居民自主组成的活动团体为主,多为非注册组织,规模小、不稳定,人力、物力、财力均不足,开展活动规模小且难持续、难注册。其次,参与公租房志愿服务的志愿者队伍规模小。据调查,截至2015年底,全市公租房小区注册志愿者有1.9万人,占小区居住人口比4.1%,2014年全市的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超过10%,公租房社区志愿者水平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事实上全国好多城市这一标准也都达到和超过了10%。再次,缺少对诸多社会组织整合的平台。公租房社区社会组织五花八门,小规模的组织数量较多,但缺少将这些组织整合的平台,难以形成规模服务以及跨界组合服务的局面,影响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最后,群众组织社区自治意识较淡薄。这些群众组织多为自娱自乐性组织,多为组织活动消遣闲余时光,对社区自治服务与管理的相关事物关心少、参与少、监督少,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程度低。社区服务管理相关经费不足。第一,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待遇不高。按照相关文件,社区工作人员报酬原则上不低于上年度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但据反映,许多社区达不到该标准,只有个别经济条件稍好的区,其公租房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基本能达标,其余大部分公租房社区在标准以下,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热情,岗位吸引力也不高。第二,社区工作经费保障不足,差距大。部分社区工作经费稍高,能达到30万元/年,大部分社区工作经费较低,在10万元以下,有些甚至只有3万元/年,平均每个社区的工作经费只有10.5万元/年。第三,社区群众组织活动资金来源窄,筹资难。群众组织活动经费来源主要是社区组织支持和自筹,但资金数量均较少,缺乏可持续性,不仅影响活动的开展,而且影响志愿者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
四、加强重庆市公租房社区管理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思考
由上述分析可见,重庆市公租房社区管理具有管理对象结构复杂、特殊困难群众集中、矛盾多、诉求多、管理难度大、工作量大等特点,对社区管理人员的工作带来非常大的挑战。但是,公租房社区管理在工作人员和经费配置上并未充分体现公租房社区特点,与一般社区标准相差不大,难以适应工作需要。针对这一现实,为提高公租房社区管理水平,切实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我们有必要把培养和建设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公租房社区管理工作者队伍作为公租房社区建设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1]
(一)培养、壮大社区管理工作者队伍
1.严格规范,培养、吸收一批高素质专业社区专职工作者其一,设置“社会工作者”职业类别,探索率先将公租房社区工作者纳入“社会工作者”职业序列,对社区工作者的岗位和职称、级别等给予科学的界定。其二,配齐配强公租房社区专职工作者。公租房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数量与素质直接关系到社区服务是否满足服务需求、服务质量是否达标。针对目前公租房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还远未达到一般城市社区配置标准的情况,加上公租房社区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公租房社区实际居住人员比登记居住人员普遍偏多的情况,有必要尽快按相关标准足量配置公租房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按照公开选拔、依法选举的方式遴选社区专职工作者,按每200户居民不少于1人配齐配强社区专职工作者。其三,加强优秀的、专业的社区管理人才的引进。制定政策,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进行鼓励和引导;对持有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优先录用;对具有丰富社区工作经验、有良好社会评价者优先录用。
2.充分吸纳社会力量,壮大社区管理工作队伍公租房社区工作单靠社区专职工作者一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动员广大社区居民和社区志愿者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来。由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与社区志愿者群体相结合,构建良好的社区服务网络,为公租房社区建设和服务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人力保障。(1)扶持发展社会组织政府提供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支持,积极培育、鼓励、支持各类中介组织尤其是民间服务组织发展。政府一方面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一些适合市场运作的社会服务事务交由发展成熟的社会中介组织承担,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服务标准、拨款计划、监督管理等对这些组织的服务表现进行控制和管理。组建统筹发展平台。公租房社区所属街道负责指导同一公租房小区的各社区,共同组建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作为社区各社会组织统筹发展的平台。在该平台统筹下,根据社区需求统筹各类社会组织,对现有社会组织进行项目引导、需求对接,或对性质同、规模小的社会组织进行资源整合,发展规模大、标准高的社区社会组织,提升服务水平。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园。属地政府通过政策优惠、税费减免、租金补贴等措施鼓励公租房社区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园,大力发展民办社工机构,待到机构发展成熟鼓励社区优先将社区事务委托给社工机构,积极推进其良性发展。(2)壮大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志愿者队伍推进“校社合作”。高校有大量的人才,学生社会实践需要大量的实习机会,公租房社区恰恰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也可提供大量的社会实践机会,“校社合作”,相得益彰。公租房社区可与高校联合组建社工机构,学生为志愿者,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社区教育服务。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公租房社区服务关系到社区居民自身利益,公租房社区无业居民较多,让公租房社区居民了解社区服务,引导他们参与社区服务,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外地经验表明,志愿者队伍建设跟教育、引导相关,应加强志愿服务的宣传教育,让大家树立志愿服务的精神。建立公租房社区志愿者服务资料登记系统,并设立志愿者奖励制度。对参加公租房社区义务服务的志愿者人次、时数进行详细登记,以实物奖励、名誉奖励等办法设立公租房社区志愿服务奖励制度,以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志愿者服务队伍中来,切实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二)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公租房社区服务相比一般城市社区而言,内容多且复杂,需应付的突发事件多,需要有一定的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担任此项工作。提高公租房社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需要从几个方面下功夫。第一,选调有丰富社区服务经验的工作人员对服务队伍进行业务指导。第二,招聘社区工作人员时,严格从优录取,把真正有工作能力、有工作热情的应聘者纳入社区服务队伍。第三,对现有管理队伍中的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开展社区专职工作者实务性上岗培训和定期的业务培训以及业务交流活动。采取奖励等措施,鼓励现有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教育和学历教育,逐步实现公租房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制度(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大学以上学历证书)。
(三)提高社区管理工作人员待遇优厚的待遇是一个人工作热情的前提,也是吸纳优秀人才进社区的动力。针对目前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普遍不高的情况,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收入水平。公租房社区工作者与普通城市社区工作者相比,其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相对较大,因此收入水平应相对较高。工资收入方面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奖励、激励制度:一是以重庆市社区工作者工资水平的高线确定;二是是参照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确定;三是在切实按照文件要求落实社区工作人员工资不低于上年度全市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基础上,还应酌情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待遇(如高出平均工资水平的10%)。社会保险方面,需配齐五险一金,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生活补贴方面,要与工资水平相匹配,并适时调整补贴标准,对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社会工作专业职称的适当增加补贴,对高学历者提高补贴标准,按照工作年限增加社区任期津贴。提升公租房社区工作者地位。建立社区工作者体检、带薪休假制度。每年对工作成绩突出、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给予宣传、表彰和奖励。增加社区工作者在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中的名额。对社区工作者报考公务员实行一定加分,报考事业单位给予政策倾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四)加强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经费保障保障社区工作经费。从上文可知,公租房社区工作经费因地而异,社区之间差距较悬殊。据了解,深圳市每个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经费达到50万元/年,与经济条件较好地区的普通城市社区相比差距更明显。地区之间经济水平虽有不同,但公租房社区经费投入毕竟只占全财政投入的小部分,鉴于市政府对公租房这一民生事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公租房居民本身的弱势地位,各属地政府有必要将公租房社区事务放在全区事务较重要的位置,优先保障公租房社区工作经费的投入。根据公租房社区特点,应适当提高社区工作经费的配套水平。同时,市级责任部门如民政局可对公租房社区工作经费的投入标准提出指导性意见,明确区别对待、明确低限标准。保障社会组织工作经费。社区社会组织工作经费可以从三个方面筹集。一是社区居民自筹。鼓励社区居民为了社区更好发展自筹部分经费。二是向企事业单位募集。向经营状况好、有慈善爱心的企事业单位募集资金,大力宣传捐赠单位慈善行为。三是政府对社会组织工作经费进行补贴。美国社区社会组织工作经费有部分来自政府财政补贴,市区两级财政可按一定比例和数量对公益性社区社会活动经费进行财政补贴。
作者:廖玉姣 单位: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