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及发展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中小学实践基地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转型升级的问题,长期以来的种种不足制约了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要让基地健康稳定长期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厘清和解决已存在的问题,如知与行的认识问题、学与悟的问题以及身体与心灵协调互促的发展问题,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实践基地;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全国中小学实践基地概况及现状
本文所指的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除了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还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劳动技术学校、中小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和校外营地等,据张东燕的相关数据统计,全国此类机构数量有近500家。在归属上,大多数属于教育行政部门,如江苏省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也有归属团委、关工委、文明办的或与企业合办的,如上海东方绿舟;还有相当数量是一些实力雄厚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主办的民办公助形式的,如南京大金山国防教育园;还有一些是公有民营的。这些基地在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和促进学生创新与实践领域做出了很大贡献,不少基地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科技教育的主阵地。一般到基地活动有三天一期的,也有不少基地是五天为一期的。
二、存在作为要解决的问题
(一)知与行的认识问题与以学科文化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一般中小学校不同,中小学实践基地多以实践类活动课程教学为主,更强调实践、感悟、发现、探究和创新。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出真知,学习知识是学习”,而运用知识是更重要的学习。关于知与行的问题,古代就有不少先哲研究论述过。朱熹认为:知行相须,不可偏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朱熹为了更好地阐述,将知与行分开阐述,谓之“知明行笃”。明清之际的王阳明提出“知行相资”之说,他认为知行是一事之两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觉悟理解的方面叫做知,切实用力的方面叫做行;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密处即是知。近代陶行知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合一。笔者认为“知”无域而“行”有疆,“行”可以扩充“知”,“知”引导更好地“行”,两者互为提升。在中小学实践基地,“行”的机会多一点,可以更好地“知”。更好的“知”可以更好地促进“行”,这样循环提升,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能力提升。在行知循环提升的过程中,还会有一个知困与解困的问题,在项目或任务推进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是他们成长的突破点,每一个困难都是向上的台阶。有“知”方面的困难可能就要用“行”来突破,有“行”方面的困难就可能要用“知”来解决。发现困难、正视困难、研究困难、解决困难,学生便会收获实实在在的成长。《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朱小蔓在《情感教育论纲》中指出情感的教育力量,主张强调更多的主动体验。在中小学实践基地,学生可以比学科学习时多经历体验感悟创新收获成功,更多地主动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更高效地学习。
(二)学与悟的实际问题关于学习的本质、方法和动力的问题,一些教育学者从自身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学生学习中要关注的几个要点:第一,学是处于一定的关系中;第二,学习是认知和存在的统一;第三,学习是智、德、体统一的活动;第四,学习是对意义的探寻。学生的学习都有一定的偏向,有的学生更善于“学”,而有的学生更善于“悟”。其实,每个人都是在学和悟相互促进中达成认知的,“悟”是更深一层次的、是真正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方法。表面上看,有的学生善于学习,有的学生长于思悟,常见的一种现象“懂而不会”是不会思悟的表现,是一种浅层学习。其实“学”和“悟”应该是互相促进的,但在实际进行中,“学”显得快,“悟”显得慢。因此,实际上这中间存在着严重不同步的现象。学生要展开真正的学习就要学和悟同步发展并行向前,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深度学习效果。善学者,模仿能力强,一学就会;善悟者,创造能力强,能举一反三,真正掌握本质。学和悟哪个都不能忽略,要平衡发展,这样学生才能展开深度学习,获得学习的成功。怎样协调好学生的学和悟的发展关系,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做到理解、掌握、运用甚至是发现和创造知识?就大的方面来说,“学”更多的是一种“输入”,“悟”体现了“生长”,是“输出”的基础,良性的学习应该是有“输入”和“输出”的,并且是相互促进的。在这一方面,中小学实践基地可以大有作为,可以使学生缩短从模仿到创造的距离,跃上更好的发展层次,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常常期许的“活动三天影响三年”或“活动五天影响三年”的愿景。
(三)身体与心灵协调互促的发展问题关于身体与心灵协调互促的发展问题,总的来说,就是“野蛮其身体,文明其精神”。精神与身体,并不是一个可分离的并列关系,而是互相促进关系。在中国传统的身体观看来,身心是一体的。《诗经》中大家熟知会背的“窈窕淑女”,“窈窕”并不只是身体的苗条,还包括了身与心的优雅与娴静,有点同于“静女其姝”的意境。在古代六艺中,射艺是培养士君子的重要一艺,而“射”,不仅包括灵敏度、速度、爆发力,更包括了“反求诸己”的自省精神与“揖让而争”的群体相处礼节。反过来,心里的“知”要睟面盎背,施于四肢,最终见于行动。这才是身心完整统一的教育,知行合一的教育。中小学实践基地的很多活动就是透过身体来真正展开的,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会有心的收获。劳动实践类课程是这样,其实其他课程也是如此。在劳动实践课程开始前,笔者会介绍:“我们参加农业劳动实践,一是要认识一些常用的农业劳动工具钉耙、粪箕、铁锹等,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巧,翻地、运土、开沟等;二是体验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全球化时代,每个人首先是世界公民,全球现在还有几亿人在忍饥挨饿,我们要节约粮食和爱惜粮食,粮食尽管每年在产出,但总量是有限的,它和石油、煤一样都是有限的资源,我们要倍加珍惜。三是在英语中,耕作一词‘cultivate’还有培育品性、磨炼意志、提高修养的含义。”这样,学生提高了认识层次,在精神层面上,学生带着磨砺自己、培养品性的想法去实践体验,实践效果很好。不少学生不想干了或者认为坚持不了了,笔者就会提醒他们坚持,学生出现这些情绪正是活动意义价值开始出现的时候,坚持做到最大意义和最大价值,就像体育运动中的“极点”或“平台期”,坚持就会突破,突破就会提升。就是这样的有苦乐张力的活动使获得的快乐更深刻,更长久,更值得回味,就像吃橄榄先苦涩后甜馨,有回甘,越嚼越有味。有一次,笔者在与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校长陆伟文交流聊天时,他说到,那些中学生即使已经升入高一级学校或者留学,对挑粪水这一项活动也是最喜欢的,是记忆最深的。这项活动闻起来臭又要注意不要洒到自己身上,完成它需要接受一定难度的挑战,活动中大家会互相提醒注意,从小在富裕优越环境下长大的学生更是说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完成这样“一辈子就一次的活动”,不想错过并且想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状态。这些深刻的难得的体验使学生增加了不少生活体验。
三、未来发展要解决学生追求幸福的能力问题
未来社会的一些因子已见端倪,而教育恰是面向未来的,为了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现在所施行的教育至少要看到十年、三十年、五十年的未来。中小学实践基地可以开展STEM教育(其实很多基地的部分劳技项目可以转型升级承载这样的教育功能)、科学思维训练(科学哲学)、科学与艺术(设计)的熏染等。学生可以在小组形式上开展项目驱动学习,完成源头思想(原发性)→架构(原创性)→设计→应用→使用等环节,主动体验,主动追求成功和幸福,学生在不断追求中会滋养追求幸福的能力,提高获得幸福的能力。中小学实践基地还可以开发诸如欧洲森林学校、日本自然学校这样的项目,让学生走近自然、亲近自然、愉悦身心。课程只是手段,借以为载体而已,知识方法都是过程中的阶梯,达到幸福、体验幸福才是现代教育的应然追求,教育就是生命追求幸福。现代教育的使命,不是要适应现代的“规训与惩罚”,而是要立足于完整的生命本身,对现代社会做出矫正与引领。克里希那穆提说:“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智慧,培养自由完整的人。教育的功用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因而是具有智慧的人。智慧是对于根本事物、现在存在的事物的了解能力;而所谓教育,便是在自己以及别人身上唤醒这项能力。教育,应该帮助我们发现恒久不灭的价值。”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发现,在不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现中充盈着满满的幸福体验。在基地的发展中,课程是核心,有了灵动的课程,才会有灵动的学生。教育部《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研学旅行文件都强调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参与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中小学实践基地需要通过课程来推动基地提档升级,加快基地代际转型,促进基地实现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总之,中小学实践基地教师可以更多地开展关于实践的教学实践,开展关于实践的教学探究,以保证学生在基地不是盲目地活动、被动地体验、享受低级的快乐,而是围绕自己的项目,展开思考,进行师生互助,收获顿悟、领悟,进行深度学习,发现自我,成长自我,成为自我。这样的“学”和“悟”,这样的“行”与“知”,学生再苦也不会累。
参考文献:
[1]周子,杨开山.浅谈如何做好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7(4):5-6.
[2]林美玉,邹开煌.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与常态实施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0):78-80.
[3]庞锐.以实践基地提升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浅谈[J].才智,2013(15):69.
作者:丁利民 单位: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