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提升社会实践与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作用明显。高校需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对推动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从培育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意识、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拓展实践内容和创新实践形式等方面,增强大学生提升隐性职业素养的主动性、规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实践;隐性;职业素养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品行、道德等方面的提高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关系到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的养成及其未来职业发展。社会实践与隐性职业素养培养在目的、内容、形式、效果等方面存在契合点,将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既为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新的、较为全面的渠道,又能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新的内容和形式。
1基于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意义
1.1拓展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
在当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效果的重要途径。作为占职业能力70%的隐性职业素养,其培养的好坏也关系着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了解社会所需,尽早确定职业目标,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提升学习创新能力的自觉性,不仅可以增长才干,也能因与社会加强联系,不断增长其社会经验和职业素养,以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高校需基于社会实践创新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理念,探索出更科学、更合理、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培养模式。
1.2帮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提升隐性职业素养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包含着隐性职业素养在内的职业素养是竞争至关重要的内容。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社会环境,参加具体的劳动和社会生活,并在这过程中转变观念、培养技能、提高个人素质,这也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接触和认识现实社会,了解社会各阶层,能促进其不断地调整职业心态,明确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清楚社会对其除了知识储备、显性技能以外的隐性职业素养的需求,从而促使大学生提高自身隐性职业素养的自觉性。
1.3为社会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有益尝试
个体隐性职业素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大学生稳定就业和职业顺畅发展的难度加大,使得本就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是“雪上添霜”。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能帮助长期在校园内的大学生逐步认识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锻炼其认识事物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作用明显,借力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是缓解未来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力举措。
2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提升隐性职业素养的途径
2.1培养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增强大学生提升隐性职业素养的主动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的主体是大学生,提升隐性职业素养的根本也是大学生本人。要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提升隐性职业素养的自觉性,首先要解决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问题。当前,部分大学生因为缺乏对社会或是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认识,抑或是惰性使然,不会主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隐性职业素养。因此,培养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对增强大学生提升隐性职业素养的主动性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建立系统的培训、考核、激励机制,转变以往压力下被动参与社会实践的不良状态。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咨询等措施,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二是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反馈体系,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进行约束;三是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方式,及时总结并反馈实践效果等信息,让参与的大学生了解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激励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四是通过加大对社会实践的意义和职业发展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向上向善、积极参与实践的良好氛围。
2.2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建设,增强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规范性
健全的制度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运行的根本保障,加强制度建设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做到规范化,保证社会实践体系中的各主体正常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各司其责、协调统一,从而促使社会实践的功能有效发挥。一是建立完善的组织构架。健全的组织机制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动力与发生机制的关键,是社会实践有效运行机制的重要保证。组织机制构建要将就业能力培养的有关人员纳入领导架构中,并确定明晰的职责分工。二是做好顶层设计制度。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形式内容、方法途径、时间要求、考核评价、激励措施等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予以明确规定。三是规范动员过程。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参加社会实践对自身发展成长的作用,尤其是隐性职业素养提升的内在要求;也要让就业指导教师认识到指导社会实践符合其职业发展的需求。四是制定科学规范的计划与方案。计划、方案的制定要突出导向性、前瞻性、全面性、操作性和完整性,并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提供保障。五是健全基地建设制度。通过健全明确的制度确保实践基地的稳定建立,为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提供合理的形式的依据和保证。六是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成立考评小组,对社会实践进行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评奖评优等激励体系。
2.3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增强大学生提升
隐性职业素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社会实践活动大多存在着内容匮乏、形式单一的问题,多数社会实践活动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或专业实习而开展,与大学生就业能力、职业素养提升及社会需要结合得不够紧密,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内涵性、实效性不足。要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全面成长,就必须突破原有的较为简单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充分挖掘社会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实际要求,使社会实践实施过程在深度、广度上得到深化。在社会实践内容方面,一是将实践性与教育性有机统一,组织大学生深入用人单位,由单位实习导师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其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目标观,以用人单位的文化和理念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以用人单位的环境和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的职业道德观念;二是开展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熟悉市场环境,锻炼实操能力,培养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锻炼学生的心理自适、表达沟通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是开展培养学生市场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奉献精神。在社会实践形式方面,一是通过科学研究、社会调查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形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团队合作、组织管理、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二是通过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自我组织与管理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沟通技巧、学习创新能力;三是以建立和培育有效的就业市场为目标,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定期派学生到用人单位参与具体的工作实习实践,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职业素养,增强岗位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方伟.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7).
[2]刘利益.论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及教育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21).
作者:陈勇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