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小学社会实践的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文章摘要】
中小学社会实践是一种主体性、研究性、探索性、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开发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基地,健全社会实践评价标准等,才能确保中小学社会实践顺利开展。
【关键词】
中小学社会实践;生活教育模式;实践基地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在中小学实施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推进了素质教育。但是在实施中还存在一此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理论上,还存在很多模糊的或不确定性的认识。如很多中小学教师还是把社会实践仅仅理解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认为它是在课余或寒暑假开展的课外活动,没有把社会实践视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或没有真正将其视为必修课程,按照学科课程讲述等。另一方面是实践上,由于社会实践政策模糊,缺少政策性支持;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滞后,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实践活动内容设计有较大的随意性,缺少稳定的实践基地;资金得不到保障;缺少专业化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不健全;没有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和简便易行的运行模式等。
1中小学社会实践的价值意蕴: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1.1拓展发展里间,构筑生活教育模式,为学生全面发展莫基传统的教育是封闭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学校内或课堂内完成,学生所学的知识多停留在书木上,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教学与现实生活实际脱离,导致学生片面发展。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将书木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社会实践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与学校生活更大的社会背景中,把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把学生认知为主的生活与体验为主的生活结合起来,加强教育和生活的联系。
1.2增进生存体验,构建学习群体,提升生存合作能力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等研究成果表明:许多人在一起共同工作,就能产生合作能量。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自主创建性地参与互动,构建学习群体,形成自由合作关系,开展团体调查或多种形式活动,形成高效率学习团体,在群体的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提高学习效率。
1.3解开规训束缚,开展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体性是创造潜能充分开发的基础,而发散思维训练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自主的发展环境,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社会实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决定浮动方案和活动结果旱现的形式等,指导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或伙伴,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设计方案,学生能从多种新视角去审视和感受最初的看法,开放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宽松的、自由的空间,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学生从被动转到主动,积极开展探究活动,强化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创造能力。
2中小学社会实践有效开展的举措
2.1观念认同与全员支持要想顺利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社会公众在观念上必须认同,并且在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时,给予积极支持或参与。因为中小学社会实践内容涉及面很大,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产活动等方面的内容都有可能进入中小学社会实践领域,需要相关的部门支持与配合。然而,由于目前社会各界对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的认识不深,相关部门还没有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为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从提高中小学生素质、缩短人才培养周期、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出发,为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场所;部分中小学教育者还是将社会实践看做课堂教育的补充或一种课外活动,还没有把社会实践视为一门必修课程;家长认为中小学生搞社会实践会影响学习、影响升学等。因此,必须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使社会公众认识到社会实践是将中小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即认识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意义;将课堂知识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向主动的探究和发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课堂教学与当下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进学生生存体验,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积累生活经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社会实践中了解自然、认识社会与理解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从而认识到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价值,观念上认同,积极的支持或参与中小学社会实践。
2.2制定相关的政策规章和监督评价机制,引导社会实践规范化开展制定中小学社会实践实施政策,加强政策引导,把社会实践教育纳入中小学培养方案之中,为社会实践在中小学开展,提供政策性支持。通过政策引导和多方位的舆论宣传,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进一步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对于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以推进地方政府、学校、家长之间相互支持,协调一致,搭建中小学社会实践的平台,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社会实践的体制和机制;根据中小学开设社会实践的要求,制定切合木地区中小学社会实践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案,保证中小学社会实践目标和任务得以实现。
2.3组建社会实践指导团队,保证社会实践在中小学有效开设中小学社会实践没有教材、教参,只有指导纲要;同时,由于师资培养的滞后,社会实践课程在一般学校没有专业化教师或专职教师。又由于社会实践的开展具有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延续性,任何一位教师很难满足社会实践开发与实施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协同教学。各学校根据需要,融各科教师为一体,邀请社会成员、家长为兼职教师,组建教学指导团队。
【参考文献】
[1]熊梅,王艳玲,艾庆华.个性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1(08)
[2]王庭波,刘艳平.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11(08)
作者:蒋天霜 单位:珲春市农村职业教育暨综合实践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