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按照、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经类院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的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既懂社会经济理论,又能联系实际的人,所以财经类院校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经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社会科学中重要的学科领域,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大学为代表的财经类院校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但由于财经领域极为复杂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等学科背景,财经院校学生不可能像理工科学生那样用严谨的实验来发现新的现象、提出新的见解,也不容易像理工学生那样做出科学成果和科技发明,因此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财经院校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培养广大财经学子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广大财经类院校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富有财经特色、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指导老师人数逐年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满足了各类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并为探索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财经类院校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实践主题与财经类专业结合程度趋向紧密近些年财经类院校社会实践主题选择与专业结合愈加紧密。财经类院校以经贸类、金融类、商科类等专业见长,学生实践主题选择越来越受专业导向,主要集中于对相关行业、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深入调研和相关企业的走访活动和专业实习等活动项目。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设置中专门分列了探索经贸发展这一主题。这使得学生能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培养理论掌握、具体观察、科学分析、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感悟企业文化、提高实战能力,学以致用。
(二)实践类型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财经类院校在着眼于财经类专业主题实践的同时,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与有效引导下,学生的视角更加独特,观察更加细致,选取的主题更趋多元,也更贴近现实,实践类型与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近些年,财经类院校的社会实践主题范围涵盖了经济区域发展、志愿活动、社区服务、实习创业、文化研究等多种主题,实践途径也日趋多样,包括实地调研、实习、支农支教、社区关怀、远征宣传等多种途径。在各色实践主题及类型中,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也加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主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受到财经类院校学科实用性导向的影响,大学生创业、就业方面的主题日益得到关注,职业规划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选择,反映了学生贴近现实的诉求与规划未来的壮志。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2011年与爱因斯特共建国际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习的实践项目。
三、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在财经类院校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部分财经类院校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开创性的成就。但从长远来看,财经类院校社会实践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财经类院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仍有待加强从经费资助方面来看,有些院校存在着经费不足的现象,这使得财经类专业学生的研究受财力限制而难以深入下去。受研究经费和其他客观条件的约束,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培养。从课程设置来看,部分财经类院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较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激发和训练,而经济管理类、财政金融类课程很少安排实验教学,这阻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财经类院校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财经类院校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意义和内涵没有足够的认识,这大大限制了社会实践的选题范围。很多财经类院校学生将社会实践局限于个人发展,缺少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使得财经类院校学生多选择实习、创业类社会实践,而往往忽视科研、志愿活动和社区服务等实践项目。此外,财经类院校学生依据财经类专业选择的实践主题往往过于空泛,这使得实践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取得具有广泛现实意义的实践成果。
(二)财经类院校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很多财经类院校社会实践缺乏日常化和长期性,往往集中于暑假。这使得社会实践成为了学生的暑期任务,导致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此外,部分财经类院校社会实践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没有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甚至部分院校学生托人找单位盖章了事,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2]。财经类院校社会实践自身专业特色体现不足。部分财经类院校社会实践选择的主题往往流于大众化,不能很好的结合自身财经专业的特色,缺乏创新性和独特性。这使得财经类院校学生在实践中不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本学校的资源,也不能得到更多来自专业教师的指导。
四、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途径
经过上述的分析,结合当前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现状,针对当前财经类院校的现有办学特点和资源,我们为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建立财经类专业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财经类专业属于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培养的本科学生,除少数进入硕士研究生行列外,大部分将进入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从事经济方面的种种工作。因此,建立财经类专业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渗透社会实践思想,加强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将为财经类院校开辟更广泛的社会实践途径。在教学方法上,要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更多地采取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项目团队等新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内容上,要密切联系社会现实,教材适应实践的需要随时更新。在教学考核上,考试形式灵活多样,扩大实践操作、调查、参与课题研究的比例。此外,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专家兼任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将实践应用于教学,建立财经类专业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增强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为探索财经专业类实践课题,建设财经专业类实践基地打下深厚的基础,如斯坦福大学为财经类学生设有很多的讨论班或研讨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主修方向和学习兴趣选择适合的研讨班,不同专业老师以及学生的交流,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不同的思想达到碰撞,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明显的提高[3]。
(二)结合财经类专业开展富有特色的社会实践财经类院校应结合院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富有特色的社会实践。财经类院校学生自身的专业背景将有助于解决实践过程中的专业性问题,财经类院校大批的专业教师也将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财经类专业性指导。此外,财经类院校结合本校专业开展特色实践能够使教学与实践相互促进。学生可以在专业性社会实践中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检验学习成果,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财经类院校结合本校专业开展特色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开辟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形成产、学、研一体的长效发展机制,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三)建设符合财经类院校特色的长期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建设不仅为社会实践提供了稳定、长期的实践途径,而且能够成为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和载体。选择实践基地要结合财经类院校特色,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力求做到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以校外实践基地为纽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之具备产、学、研一体的特点。即推动企业发展,增强企业活力,同时也为学校注入科研动力,促进学校形成技术创新、交流、转化的氛围,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加速实践成果的转化。
(四)建立财经类院校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克服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化的现象,将社会实践推向日常化。这不仅需要建立并完善社会实践领导管理机构,设立并规范社会实践专门规章制度,还要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并将社会实践纳入学生考评体系,不断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社会实践日常化方面,可以撰写针对财经类院校的社会实践教程,设置社会实践方法理论课程,或定期举办专门讲座。将实践融入课堂,推行实践教学方法,将实践课题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各种短、中、长期的实践项目,做到社会实践人人做、时时做,全面覆盖,全面铺开。这将有利于财经类院校社会实践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并更好的与专业学习相互促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五)构建财经类院校社会实践浓厚校园氛围只有学校充分利用学校中可以传授科学的每一个场所,它方可成为真正意义上提高财经类学生科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组织活动[4]。财经类院校应更加重视社会实践的日常宣传与成果分享。运用各种校园媒介,开辟实践版块,分享实践故事,刊载优秀实践论文,构建人人乐于实践的浓厚校园氛围。此外在日常的思想教育课,更应该重视实践过程的作用,激发同学们对于开展社会实践的热情,从而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材的重要途径,是具有财经类院校特色的文科类院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财经类院校应紧跟时代潮流,重视人才培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作者:于泓斌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