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专业竞赛和社会实践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
创新能力可以看作是在解决问题时能找到新的、不寻常的方法的能力,这种能力不适与生俱来的,而是长期训练获得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对资料灵活应用的能力等,所以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如个人的性格、知识的积累、心理因素、对于创新的追求等。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的影响,生活背景、群体影响等。这就要求我们对创造力的研究具有系统性。
大学生专业竞赛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有着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具有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优化人才培养。建立以专业竞赛作为驱动的艺术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让学生在专业竞赛中提高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现阶段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的方法为:1.教师传授理论知识;2.分段练习;3.教师或学生自选题目进行课程总体应用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受到很多的限制,比如教师的个人水平及对训练项目的理解,虚拟命题的主观性及无对比性。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和时展的需要。第二种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虚拟命题转变为企业及社会需要的真实项目,这也正是现在高校设计专业教育所提倡的“真实项目进课堂”。现在很多高校、尤其是地处相对落后地区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受到产业背景、企业的支持与教师的综合素质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这个口号往往流于形式。而专业竞赛的引入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专业竞赛往往是与企业合作,题目包含真实项目,也有虚拟的公益性命题,涉及的面广泛;从创新性与技术性等层面来看,专业竞赛即具创新的空间,又有现实性;同时,成果评价也更加具有直观性及权威性。
1.构建国际大赛平台在互联网广为普及的今天,国际大赛已经不再象以往那样遥不可及,各种国际性设计竞赛的信息可以通过专业网站或网络传播轻而易举的获得,即便是相对落后的地区也不必因为和大城市的地域差距而影响到信息的接收。由于设计专业的专业性质决定了设计的视野需要更加国际化、设计理念要与时俱进,所以为学生构建参与国际竞赛的平台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在参赛之前,首先要对参加的赛事有所选择,尽量挑选一些与课程训练相对接的项目;其次在设计竞赛前,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辅导,分析项目的选题,同时对学生的参赛心理进行辅导。
2.构建国内竞赛平台近些年来,国内很多的赛事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比如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台湾时报主办的“金犊奖”、以及在国内形成惯例定期举办的“中国之星”设计艺术大奖和一些国内专业设计协会(团体)知名高校机构主办的设计竞赛,这些竞赛针由权威部门承办、选题具有广泛性,体现了市场化与学术化的特点。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竞技及交流的平台。
3.构建校内竞赛平台对于专业竞赛的组织与构建,不能只着眼于高层次、高水平的赛事。因为既然是设计竞赛,就免不了竞争与淘汰,越是高层次的竞赛这种落选率也就越高。很多学生会因为参与专业竞赛屡战屡败的经历而感到沮丧、失落,此时适当的组织院内、校内的专业竞赛就显得由为重要,一方面这种校内竞赛更符合本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项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另一方面,这种竞赛可以适当的给学生鼓励,会使他们对专业更加热爱,学习兴趣会更浓厚、行动力会更强。校内的竞赛不但可以在专业技能上锻炼学生,还可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事态度和价值观。
三、建立以社会实践为驱动的艺术设计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实施以社会实践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全国输送合格的人才是当务之急。现阶段对于艺术设计学生就业过程中,大多数企业要求具有社会实习经历这一现状,针对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缺点,建立以社会实践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在教学中突出实践。
1.建立面向设计行业的课程体系要想推动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要了解艺术设计行业对学生的需求,结合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根据设计行业的需要,调整课程安排、培养目标,注重课程基本理论的扎实性,以及在理论的基础上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职业技能培养部分的加强。形成纵向有序衔接,横向合理交叉的课程体系。
2.根据市场需要及自身特点确立艺术设计学科的核心研究方向对于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可以根据本地区及自身的特点确立符合自身艺术设计学科核心研究方向,不必一味复制其他院校的教学体系及研究内容。比如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将自身的核心研究方向确立为为本地区输送优秀的设计人才上来,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中可适当加入民族民间艺术设计的相应教学内容及项目。在课程的设置及内容比例上也可以根据该地区特色产业进行适当的倾斜配置。
3.以产学研为特色的毕业实习模式对于毕业实习,现阶段很多院校采取的是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脱离学校教师的辅导的分散实习,这样的实习方式具有一定的弊端,一方面是学生不一定都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实习单位,有些勉强找到与本专业无关的单位进行实习,有些甚至找不到实习单位。另一方面,这种分散实习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和实习成果的评价,实习效果不尽人意。所以改革短学期实践内容及体系,增强毕业生实践的目的性、实践性、系统性,重点在于开展以产学研为特色的毕业实习体系,通过建立一系列的配套建设,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同时结合教师的课题研究,学生可以选择参加教师的横向科研项目、到企业、设计公司参与实际项目开发,或者到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训基地实习。通过这种途径学生学会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完成实习与就业的衔接。
艺术设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永恒的主题,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希望能通过对专业竞赛和社会实践双重驱动下的艺术设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寻找出一条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作者:刘杨单位:吉首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