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反思型服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启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服务学习”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效的意旨
(一)“服务学习”是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依托“服务学习”这一概念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它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杜威“从做中学”的思想。杜威认为学生的经验是教育的核心,通过创造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让学生体验“从做中学”,真正实现教育的社会性本质,使知识在实践中发挥它的有效性。“服务学习”既是一种教育哲学、教学方法,又是学习方式、手段。作为理论起源于杜威对教育实质的社会性界定,“服务学习”对公民意识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其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因而在本文中笔者拟采用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学科中的服务学习》中的“服务学习”定义:“学生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服务进行学习并获得发展的一种方法。服务学习满足社区的需要,并通过学校和社区的协作促进学生公民责任心的形成;与学术课程相结合,促进学生学术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安排时间来反思服务经验。②”这一界定强调了“服务学习”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通过反思环节使服务促学习,以学习带服务,实现了过程中的双向互动。因而,作为学习方法的“服务学习”正是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依托和价值互动载体。
(二)反思型服务学习对社会实践成效的突破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不仅是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途径也是考核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方法,因而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倡导批判性思维。杜威指出经验的连续性和交互性是衡量其是否有教育意义的两大标准,而反思正是将学生先前的学习经验在实践活动中与实践交互产生的新经验连续。从社会实践的问题出发,大学生置身于有创造性的、有效解决问题的情景中,积极反思与建构以期实现将教育途径与成效考核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本质。加强指导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本身的批判性反思,以培养大学生审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自主性,通过对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批判性反思,让大学生体验自身在反思改造前后的实践收获,进而由外在的批判性审视转入自我对身为公民的内在批判性审视,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大学生内在改造的实践体验,或促成之前的理论性公民教育结下硕果,或为日后的理论性公民教育埋下种子。因而,反思型服务学习正是突破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效困境的一大途径。
二、反思活动意义建构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
反思是服务学习的核心,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贯彻于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始终。以批判性思维反思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即以审视的观念对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及其实践活动的主体积极地开展反思性建构。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本身的反思性建构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其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高的特点,对社会实践活动本身的反思应重在对组织引导过程中的自主权重构。
1.还主题与学生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了项目化运行机制,然而在高校团学组织的统一安排下,项目化实施的主题设定往往限于国家政府部门的统一号召,因而相比于国外高校的服务学习,其项目形式单一、涉及面窄,不利于大学生自主选择实践项目以满足自身多样化的需求。基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本身的批判性反思,首先要还主题与学生,真正落实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机制。把社会实践主题的设定权放给学生,不仅激励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而且还能通过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社会实践项目类型和内容。今年,我院组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采取了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立项制,不设定任何主题,还主题与学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最终成功立项10个,涉及实践项目内容包括义务维修、清洁环境、关爱留守儿童、交通督导、文化遗产调研、食品安全调研等方面,不仅丰富了我院的实践项目类型,而且组建了多样化的实践团队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实践选择。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管理组织,学院团委根据各实践团队已经做好的策划方案,结当下的热点协助他们最后拟定恰当的主题,从而形成我院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6个专题——“专业实践•社会公益”“清洁城乡•美丽家园”“学雷锋•三关爱”“文化宣传•环境保护”“关注民生•了解民情”“学生骨干•投身基层”、1大主题——“我的中国梦-青春行”。将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过程中常规性的“总—分”式主题、专题拟定,转变为“分—总”式突破了以往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专制性,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做好主题的拟定,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主题的主观认识与自觉反思。
2.还时空与学生时间、空间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两大重要元素,时间的安排给大学生协调能力带来挑战,空间的选择是对实践活动成效的前提保障。大学生由于长期在校园环境生活成长,亟需对当下社会环境的认识与适应,通过对实践活动中时空两大元素的合理规划,可促进大学生对实践活动方案的及时调整,加强对实践环境的认识与理解,为进一步提高服务学习的成效打下基础。暑期是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的重要时期,近两个月的时间为大学生自主选择实践时间提供了较好的时间区域,今年我院各实践团队的时间安排均在这两个月内自主选定,并给学生时间调整的自由度。实践地点的选择将会影响实践项目的内容和成员,通过与实践地点负责方的协商,锻炼了大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将时空选择权还与学生,在实践筹备过程中就树立与实践对象积极交互的观念,培养他们在过程中不断反思提升的能力。
(二)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思性建构
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绝对主体,反思活动贯穿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始末。以公民意识教育为目标的社会实践,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外在行为潜移默化地升华为内在观念与认识,亟待以批判性反思为手段实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
1.还思考与学生“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何激发学生思考、有意义地思考是当下培养大学生与内在自我互动的急切需要。大学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生活学习环境,大学生在父母的经济支持下缺乏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思考,长期被动地选择与接受养成惰于思考的恶习。这也正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的一大困境。社会实践为大学生认识了解真实社会生活提供了平台,是激发他们将课堂上的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相联系相融合的宝贵途径,通过现实生活场境的矛盾与问题启发大学生思考与思辨,为其日后进入到社会生活环境做好思维能力的储备。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根据活动的情况随时随地进行反思,让学生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记录、思考、讨论和反馈。因而,撰写实践日志、组织小组会议、总结实践体会是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具备思考性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应积极拓展反思的多种形式,通过写、说、活动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地分析、自省、批判、建构和验证等思考活动。
2.还过程与学生对于大学生而言,同伴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基于一样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易于通过同伴的视角映射自身的问题与不足,有助于启发大学生的自觉内在反省。基于过程反思的社会实践经历,包括内在的自省和外在的同化两大类。通过自觉思考获得反思的内容一定要与他人交流,才能保证反思有意义,即外在的同化为内在的自省必要条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组织定期的交流会,帮助大学生就实践过程中反思的问题进行讨论、辩论,将一定时空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实践经历通过这一平台融合、交流,获得对自省问题与他人矛盾之间的同化认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群意识观念。最后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图片等成果展示冲击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无序化思维,有助于他们整理自身“行动—反思—行动”实践学习活动过程,升华思想观念认识。因而在成果展示中注重对实践过程的真实反馈,而不是公文格式类的总结套话,关注实践过程中易于触动反思的细微之处,抓好启发反思引导思考的关键事件与事物。例如今年我院社会实践活动中,一位第二批入村志愿服务者深刻感受到村民在第一批志愿服务过程中对大学生志愿者建立的信任感、亲切感,开始对“志愿者”这个名字产生了积极的思考,因而在社会实践总结大会上,我们就以此为切入点带同学们回顾村民在志愿服务后的感恩,启发更多的学生思考“志愿者”名称的深义。
作者:范良辰单位:玉林师范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